廣東省東江航道事務中心主任何海勝昨天做客我臺《行風熱線面對面》節目時透露,將對東江航道實施東江擴能升級工程,推動東江連通西江等航道網絡,把東江航道建設成為全國第二條黃金水道。
東江干流航道從東江口到楓樹壩水庫,總長393公里,是河源、惠州通往珠三角的唯一水上通道。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東江內河運輸量占當時惠州交通運輸量的95%,大量的生活物資、生產資料和旅客通過東江運抵廣州、河源等地。
目前,河源東江大橋至我市惠州大橋段為通航300噸船舶的V級航道,惠州大橋至東莞市石龍鐵路橋段為通航500噸船舶的IV級航道。東江航道等級雖然在逐漸提高,但河源至我市也只有100~300噸級,沒有運量優勢,加上水運速度慢且需要轉運,東江航運功能得不到很好的發揮。
為發展水運,省交通運輸廳編制了《廣東省航道發展規劃(2017-2030年)》。根據規劃,東江河源龍川到東莞石龍292公里規劃為一千噸級航道,我市境內的航道起于博羅藍田鎮,終于石灣,里程178公里,全程規劃等級為1000噸級。根據省航道發展規劃,東江的高等級航道建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至2020年的近期規劃中,將建設河源至石龍千噸級航道擴能升級工程。該工程已同時列入廣東省、惠州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行動計劃(2015-2018年),是廣東省、惠州市"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總投資估算約70億元。2021至2030年的下階段規劃中,將建設河源至龍川千噸級航道建設,最終東江干流將形成與珠三角航道網標準統一、無須過駁轉運,船舶通行順暢的高等級航道。
未來,東江還接入珠三角航道網和西江組成的內河主要航道線路,使全省水運能西通廣西、貴州、云南,東接江西、福建,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承接產業轉移和內聯外通。
記者從廣東省東江航道事務中心了解到,我市將建設連通惠城區至大亞灣的惠大運河,為惠州港沿海港區開辟一條水上集疏運大動脈,可以使惠州港沿海港區貨物無需再經過海船轉運,只需通過內河船舶就可以直接進入珠江三角洲及其腹地地區。
惠大運河也叫東大運河,是指溝通惠州和大亞灣的水運通道,線路起點于西枝江匯入東江處,經西枝江、淡水河、淡澳排洪道等河道,終點位于響水河~澳頭河出海口,里程62公里。沿途流經大亞灣澳頭、惠陽淡水、惠陽經濟開發區、惠陽區永湖鎮及惠城區等地,全程在惠州市境內。
統計數據顯示,在水運、公路、鐵路三種運輸方式中,單位運輸成本水運為鐵路的60%,為公路的10%. 而一艘2000噸級的貨運船舶的運力相當于一列40節車廂的火車,或者200輛10噸的載重汽車。廣東省東江航道事務中心主任何海勝介紹,相比陸運,水運基本利用原有天然河道,占地很少,同時具有運量大、成本低、能耗小、綠色環保等優點,惠大運河的建成將促進惠州經濟發展。
記者 吳穎 通訊員 鄭文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