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氣象局局長林杰榮今天(15號)上午做客我臺《行風熱線面對面》節目時介紹,今年后汛期,也就是7到9月,我市南部沿海降水預計偏多1成左右,期間影響我市的熱帶氣旋有3到4個。
自今年3月31號入汛以來,我市天氣氣候特征總體呈現為:汛期降水正常略偏多,但時空分布不均勻。全市平均降雨量為1021.3毫米,與常年同期的981毫米相比偏多4%。在此期間,我市先后共有5次明顯的強降水和強對流天氣過程。特別是在"龍舟水"也就是5月21號至今期間,全市平均降雨量682.8毫米,較常年平均偏多149%。
市氣象局預計,2020年后汛期, 7月雨量偏少1到2成,為210到245毫米;8月偏多1到2成,為310到340毫米;9月偏少1成,為155到175毫米。臺風分布方面,我市7月1到2個,8月1到2個,9月0到1個,終臺可能出現在9月中下旬,接近歷史同期。市氣象局預報科科長甘泉:從目前的海溫的情況和動力模式的情況來看的話,可能在7月下旬末或者8月的上旬,可能會有一個臺風影響廣東或者影響惠州。從目前來看,臺風影響的個數基本上是正常的,它的強度也基本上、跟歷年平均是差不多。
目前我市已進入后汛期,海上熱帶氣旋活動將趨于活躍。今年上半年我市已出現多輪強降水過程,特別是出現了自2005年以來最強的"龍舟水"過程,天氣氣候較異常導致階段性、局地性氣象災害突出,發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可能性增加。為此,市氣象局建議,我市各單位務必高度重視,做好應對極端災害性天氣的充分準備。
今年6月5號-9號,我市出現了2005年以來最強的一次"龍舟水"降水過程,龍門縣連續3天出現特大暴雨,該縣龍潭鎮錄得了全省過程最大雨量974.3毫米。市氣象局從專業的角度分析此次的風險點主要在于河流快速上漲、山體滑坡和城鄉積澇等,特別是我市的龍門和博羅地區。這充分體現了防災減災、氣象先行的作用。
林杰榮介紹,除了精準的氣象信息,該局還承擔大氣污染防治氣象服務、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等方面的工作。以提供大氣污染防治氣象服務為例,市氣象局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利用精密氣象監測信息,對重污染天氣的形成和擴散條件進行研判,為合理開展污染防治提供決策依據。林杰榮:空氣質量的問題,也是氣象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關部門,對于環境這種管控力度比較到位。這個管控過程中,氣象也在做一些工作。就是有時候復雜天氣、不利于擴散的天氣,我們會及時作一些預警。我們市里面就上上下下,進行聯動、采取相應的措施,保持好的空氣的質量。
記者林嘉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