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大分流"、"小分類"思路,我市逐步實現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今天上午,市環衛事務中心主任林火明做客惠州電臺《行風熱線面對面》節目時透露,將推動垃圾分類立法,更好地推動我市垃圾分類工作落實。
早在2010年,按照住建部和省住建廳的要求,我市就組織開展了部分小區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2014年初在惠城中心區6個街道辦全面鋪開,但最終推行效果不盡如人意。林火明坦言,這里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限于沒有中端分類收運體系和末端分類處理設施,導致前段垃圾分類投放了,中端垃圾混裝混運,影響了市民的積極性。林火明:過去,我們源頭分類不到位,中間運輸不分類,最后處理又混"這三句話指出的問題還是蠻經典的,就要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真正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實現我們的初衷,真正將生態文明的思想落到實處。
今年在充分吸取前期分類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市加大了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使用5座垃圾焚燒廠、大件和園林綠化垃圾資源再生項目1個、餐廚垃圾處理終端7座、建筑垃圾資源再生項目3個。
在具體的試行推廣上,我市的垃圾分類也跳出了過往的分類模式,按照垃圾"四分類法",集中對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進行分類,并提出全市城市區域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惠城區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外,還明確其他縣區至少各有1個街道建成示范片區。林火明:首先我們將一些設施設備,政府層面主導的把它給搞好,通過宣傳,以點帶面的形式來逐步向外推廣。今年我們重點抓住一個區域--市區中心區也就是惠城區,目前這項工作勢頭良好。
林火明介紹,在四分類法的基礎上,我市根據自身實際,按照"大分流"、"小分類"的思路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目前,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效果明顯,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特別是在建筑垃圾、大件垃圾以及餐廚垃圾的分類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林火明:所謂大分流,比如建筑垃圾我們就單獨進行收集和處理。沙發、床墊等大件垃圾我們今年2月份也開始集中收集和處理。園林垃圾也是,目前資源化正在利用。目前,餐飲行業也就是餐飲垃圾這塊我們也在江北進行了試點,主要針對大的餐飲企業,下來我們就逐步推廣大居民小區。從大到小,逐步推進。
林火明表示,垃圾分類是系統工程既要"改習慣"又要"建體系"。"改習慣"就是要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讓居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為更好地引導和帶動居民參與,8月11號,惠城區首批120名垃圾分類督導員志愿者正式上崗,在6個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督導工作。林火明:包括我們社區、物業管理公司都有督導員、宣傳員,逐步讓我們廣大市民知道怎么分,怎么投,這個是關鍵。
"建體系"則要在目前取得的成效基礎上,制定配套的法規細則,對垃圾分類的行為進行督導和約束。林火明:中央已經出臺了垃圾分類的指導意見,立法這塊目前我們正在走程序,這塊我們要跟上,政策的引導和鼓勵要跟上,要鼓勵我們的居民每一家每一戶都積極地參與。記者周惠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