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又重陽,情意暖斜陽。10月29日,惠州市社會福利院組織開展了以“秋陽倚伴,共話重陽”為主題的溫馨聯歡活動。作為服務老年群體的重要場所,福利院始終秉承“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優良傳統,致力于以多樣形式為院內長者送上節日問候與心靈慰藉,讓老人們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與社會溫暖。

各樓層洋溢著熱鬧溫馨的節日氛圍,從悠揚的歌聲到歡快的笑語,從溫暖的問候到貼心的陪伴,每一個角落都傳遞著如家庭般的暖意,共同譜寫了一曲敬老愛老的和諧樂章。

本次活動打破了以往“舞臺表演+集體觀看”的傳統形式,創新采用“全員下沉、貼近生活”的服務模式。社工部作為活動策劃主導部門,不再追求大場面,而是聚焦長者日常活動空間,組織行政、護理及后勤人員擔任“流動服務員”。這一安排充分考慮到部分長者行動不便的情況,讓他們在熟悉的房間內即可參與活動。在活動籌備中,針對不同樓層制定專屬方案,做到“一樓層一方案”,從懷舊金曲的歌單篩選、低糖健康的茶點配置,到無障礙通道的設置,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工作人員的用心。
在一號樓四樓,護理員小劉將剝好的橘子遞到坐輪椅的奶奶手中,并送上“祝您健康長壽”的真誠祝福。護理員即興表演的幽默小品逗得大家開懷大笑。樓層主管黃姐抓拍下爺爺歡樂的瞬間發給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老人們握著工作人員的手,眼角的皺紋里洋溢著久違的笑意。

在一號樓三樓,蒲公英志愿者團隊為長者帶來了“福壽綿長”書法作品。李奶奶激動地說:“這比收到紅包還開心!”志愿者小李特意湊到視力不佳的黃爺爺耳邊,逐字念出祝福。這些飽含心意的書法作品,成為重陽節最珍貴的禮物,也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志愿服務中悄然生根。
在三號樓三樓,由護理部員工組成的“銀發歌友團”拉開序幕,音樂響起,現場的爺爺奶奶愉快地打起節拍。雖然沒有華麗的舞臺,但工作人員手持便攜麥克風在走廊中巡回演唱,熟悉的旋律喚起老人們的共鳴。當《紅梅贊》的合唱響起時,曾為軍人的長者激動地跟唱起來。這些真摯的表演,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長者記憶的閘門,讓歲月的回響在互動中愈發清晰。
在三號樓四樓,平日里埋首工作的辦公室人員也完成了一次溫暖的身份轉換。他們隨著音樂穿梭在長者身邊,一同參與趣味游戲,并與老人們深情合唱《萬水千山總是情》,唱出了彼此間的牽掛與情誼。

實習生小林說:“希望通過‘下沉式陪伴’,讓每一位長者都能感受到節日的氛圍與全院的關懷。”社工部梁社工表示:“行政人員不僅是管理者,更是服務者。走進樓層、走近長者,才能更真切地了解他們的需求,讓服務更有溫度。”這番話體現了市福利院從“完成服務指標”到“滿足情感需求”的理念轉變。通過身體力行的示范,將“以長者為中心”的宗旨轉化為可感知的陪伴細節,展現出福利機構不僅是提供照料的場所,更是傳遞人文關懷的精神家園。

這場重陽活動以沉浸式體驗詮釋了“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工作人員的真誠表演、志愿者的墨寶饋贈、全員參與的服務模式,共同構成了傳統倫理在當代社會的生動實踐。通過將大型活動拆解為小型、高頻的互動單元,傳統美德不再抽象,而是融入問候、交談、陪伴等日常細節之中。這不僅是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傳統美德的當代詮釋,更是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文化基石。
市社會福利院作為保障老年人群體權益的重要機構,始終將傳統節日作為情感關懷的重要節點。對于院內長者而言,重陽節活動不僅是一次節日慶祝,更是對其人生價值的肯定與精神需求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