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索 引 號: 11441300007187648G/2011-00012
分  類: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
發布機構: 市政府辦公室
成文日期: 2011-09-05
名  稱: 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文  號:
發布日期: 2011-09-05
主 題 詞:

  目     錄

  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011年2月25日市十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批準)…………………………………………3

 

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011年2月25日市十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批準)


  目   錄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7
  第一節  發展基礎……………………………………………………………7
  第二節  發展環境 …………………………………………………………12
 ?。ㄒ唬┖暧^背景 …………………………………………………………12
 ?。ǘ┌l展機遇 …………………………………………………………13
 ?。ㄈ┟媾R挑戰 …………………………………………………………14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15
  第一節  指導思想 …………………………………………………………15
  第二節  發展目標 …………………………………………………………15
  第三章  主要任務 ……………………………………………………………19
  第一節  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努力讓惠州人民生活
  更加幸福 …………………………………………………………19
 ?。ㄒ唬┨岣呓逃菝衲芰?………………………………………………19
 ?。ǘ┓e極擴大就業促進創業 …………………………………………20
 ?。ㄈ┣袑嵦岣叱青l居民收入 …………………………………………21
 ?。ㄋ模┙∪鐣U象w系 ………………………………………………21
 ?。ㄎ澹┨岣哚t療衛生服務水平 …………………………………………22
  (六)提升人口管理和服務水平 ………………………………………24
  (七)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25
  (八)保障公共安全 ……………………………………………………25
  第二節  以建設八大基地為重點,努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26
 ?。ㄒ唬┙ㄔO八大基地 ……………………………………………………27
 ?。ǘ┨嵘a業競爭力 …………………………………………………31
  第三節  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努力建設創新惠州 ……………32
 ?。ㄒ唬┨嵘萍紕撔履芰?………………………………………………32
 ?。ǘ┩晟苿撔掳l展環境 ………………………………………………34
  (三)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 ………………………………………34
  第四節  以擴大內需和轉變外經貿發展方式為重點,積極調整優化
  需求結構 …………………………………………………………34
 ?。ㄒ唬┣袑嵈龠M居民消費 ………………………………………………35
  (二)積極開拓內銷市場 ………………………………………………35
 ?。ㄈ┯行U大投資需求 ………………………………………………35
 ?。ㄋ模┺D變外經貿發展方式 ……………………………………………36
  第五節  以提高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為重點,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 ……37
 ?。ㄒ唬嫿ㄩ_放快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37
 ?。ǘ嫿ㄇ鍧嵃踩哪茉幢U象w系 …………………………………38
  (三)構建安全和諧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 ……………………………39
 ?。ㄋ模嫿ū憬莨蚕淼男畔⒕W絡體系 …………………………………39
  第六節  以提升城鎮化水平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40
 ?。ㄒ唬┘辛α拷ㄔO中心鎮和專業鎮 …………………………………40
 ?。ǘ┨岣叱鞘谢F代化水平 …………………………………………41
 ?。ㄈ┩七M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 …………………………………41
  第七節  以優化區域空間布局為重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42
 ?。ㄒ唬┐龠M市域內部一體化發展 ………………………………………42
 ?。ǘ┓e極融入珠三角一體化發展 ……………………………………43
  (三)推進與港澳臺地區更緊密合作 …………………………………43
  第八節  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為重點,努力建設低碳惠州 …………44
 ?。ㄒ唬┘訌姯h境污染綜合防治 …………………………………………44
 ?。ǘ┘訌姽澞軠p排和資源綜合利用 …………………………………45
 ?。ㄈ┘訌娚鷳B建設 ……………………………………………………46
  第九節  以提升文化軟實力為重點,努力建設文化惠州 ………………47
 ?。ㄒ唬┙∪参幕阵w系 …………………………………………47
 ?。ǘ┘涌彀l展文化產業 ………………………………………………48
  (三)提升惠州文化形象 ………………………………………………48
 ?。ㄋ模┌l展體育事業 ……………………………………………………49
  第十節  以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為重點,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50
  (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50
  (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50
 ?。ㄈ┥罨鐣芾眢w制改革 …………………………………………51
 ?。ㄋ模┘訌娒裰鞣ㄖ平ㄔO ………………………………………………52
 ?。ㄎ澹┘訌娏ㄔO ……………………………………………………52
  第四章  保障措施 ……………………………………………………………53
  第一節  健全規劃管理體制 ……………………………………………53
  第二節  強化重大項目支撐 ……………………………………………54
  第三節  建立分類實施機制 ……………………………………………55
  第四節  完善經濟政策 …………………………………………………55
  附表:惠州市"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表(略)…………………………57

  "十二五"時期(20ll-2015年),是惠州深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珠三角規劃綱要》)、加快融入珠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在更高標準上建設科學發展惠民之州的重要時期,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十二五"規劃,對惠州加快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升華惠民之州、建設幸?;葜荨⒙氏冉ǔ扇嫘】瞪鐣?、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本綱要根據《珠三角規劃綱要》和《中共惠州市委關于制定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一五"時期是惠州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時期。全市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成功克服罕見的冰雪、洪澇災害影響,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完成良好,為"十二五"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濟總量實現五年翻一番目標。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730億元,比2005年翻一番,"十一五"年均增長15.4%;人均生產總值43400元,超過6000美元(按1:6.6計),"十一五"年均增長13.5%;2010年全市稅收總收入467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1億元,"十一五"年均分別增長25.6%和30.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全省第8位上升到第6位。
  --經濟結構實現"兩個轉變"。工業由輕型化向適度重型化轉變。2010年規模以上重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5%,比2005年上升25.6個百分點。中海殼牌95萬噸乙烯/年、中海油1200萬噸煉油/年項目建成投產,石化行業崛起為新興支柱產業。2010年石化行業實現增加值30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6.7%,超過電子行業2.7個百分點,改變了近15年來電子工業一枝獨秀的局面。經濟增長由投資、出口主導型向三大需求協調拉動型轉變。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分別達到894億元、582.5億元、202.3億美元,"十一五"年均分別增長18.3%、18.3%和13.7%。工業品內銷比重由2005年的32%增加到2010年的59.7%。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突破。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拓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農村"三清三化"注1、"五改五建"注2等系列工程有序實施。3360公里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任務全面完成,農村客運服務均等化實現"三個100%"注3;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29宗,解決36.7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改造農村貧困危房10655戶;行政村全部實現"一村一衛生站一醫生",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村配備有護士;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城鄉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施;農村"一保五難"問題基本解決。"南進北拓、東西伸延"城市發展戰略全面實施,"雙宜"城市建設成效顯著,惠州以全國地級市總分第一的成績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吨槿且巹澗V要》深入實施,"深莞惠"交通對接、聯合治污、產業合作等一大批項目有序實施,全市撤銷10個政府還貸公路收費站、10個經營性收費站?;葜菁涌烊谌胫槿且惑w化。對口支援汶川三江鄉災后恢復重建整鄉推進三年任務一年完成。
  --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能力顯著增強?;荽箬F路二期進港線建成通車。潮莞高速公路惠州段、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97.4公里。廈深鐵路惠州段、莞惠城際軌道惠州段、惠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等工程按計劃實施。2010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1000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3642公里;沿海港口總吞吐能力達9200萬噸,比"十五"期末增加5900萬噸。電源電網建設加快,國華大亞灣熱電、惠州抽水蓄能電站#1-#5機組、平海電廠#1、#2機組建成投產或試運行,五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532萬千瓦,新增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36座,新增變電容量796.6萬千伏安。水利設施建設加強?;葜輺|江水利樞紐建成,惠州大堤(南堤、北堤)除險加固任務完成,五年完成水庫除險加固工程182宗,完成主要江海堤圍加固9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34.1平方公里,建成三防指揮調度中心及指揮信息系統、預警通信系統,重點水利工程實現遠程實時視頻監控。惠城區市區防洪基本達到100年一遇標準,其他各縣(區)縣城和城區防洪基本達到50年一遇(惠東縣城為20年一遇)標準,市區和縣城治澇標準均達到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1天排干。
  --綠色生態惠州建設初見成效。建立國家、省、市三級自然保護區45個,面積2295.74平方公里;建成省級生態示范村鎮(園)9個、市級生態示范村鎮(園)43個。(注1:"三清三化",清污水、清淤泥、清路障,衛生潔化、家庭美化、環境綠化。注2:"五改五建",改路、改水、改房、改廁、改灶,建文化室、建衛生站、造風景林、建客運站點、建垃圾收集點。注3:"三個100%",鄉鎮客運站或招呼站建有率100%,有通客車條件的行政村100%建有候車亭、100%通客車。)森林覆蓋率59.6%,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5.21平方米,獲評廣東省林業生態市。五年累計淘汰落后水泥產能488萬噸,關停落后鋼鐵產能110萬噸、小火電25萬千瓦;新建成污水處理廠24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2.65萬噸/日,在全省率先實現"一個縣區一個污水處理廠"目標。新建成危險廢物綜合處理中心1座、垃圾處理廠1座,新增危險廢物處理能力5萬噸/年,新增垃圾處理能力800噸/日。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61%和70%,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等約束性指標如期完成??諝赓|量常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東江干流惠州段水質穩定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西湖水質明顯改善,惠州連續多年在全省環保責任考核中名列前茅。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萍紕撔履芰Σ粩嘣鰪?。2010年,全市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3家,比2005年增加24家;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56%,比2005年上升3.9個百分點;惠州連續三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九年免費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創建省教育強市三大目標全面實現。幼兒、學前教育健康發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穩步提升。教師待遇實現"兩持平"注4。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市第一人民醫院建成投入使用,市第一婦幼保健院建成。6個縣級以上醫院傳染病區改造、73個鄉鎮衛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建成農村衛生站1052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站59間,基層衛生服務站覆蓋率達到100%。衛生監督管理、疾病控制、預防保健、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健康教育等工作扎實有效開展,老齡工作再上新臺階。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連續15年獲評全省先進。"兩館兩中心"注5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相繼落成,城鄉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成功承辦第13屆省運會。
  --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扎實推進。"萬眾評公務"、"行風熱線"、"網絡問政"活動深入開展,專家咨詢論證、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等制度進一步完善。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完成,市政府工作部門由35個調整為32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市直行政審批事項由573項減少到223項,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級政府部門行政許可"零收費"。市行政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一站式"網上行政審批系統啟用,行政效能實現大提速。投融資體制改革步伐加快,社會投資項目全部實行核準制或備案制;政府投資項目穩步推行代建制。富縣強鎮事權改革積極推進,仲愷高新區實現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民住宅核發"兩證"注6工作率先在全國鋪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為全省試點。文化體制改革和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注4:"兩持平",指縣(區)內教師待遇與公務員待遇基本持平, 鄉村教師待遇與城市教師待遇基本持平。注5:"兩館兩中心",指市科技館、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會展中心。注6:"兩證",指集體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
  --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2010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3565元、9077元,"十一五"年均分別增長9.6%和14.1%,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17:1縮小到2010年的2.60:1。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十一五"期間新增城鎮就業崗位31.69萬個,完成15.47萬農村勞動力免費技能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23.15萬人,期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更加完善。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網合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規劃目標的116.5%,近萬名農村獨生子女和純生二女結扎夫婦、22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養老保險范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開展試點。8.1萬低收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建成保障性住房7643套。"平安惠州"建設成效明顯,惠州首次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稱號。

專欄1:惠州市"十一五"規劃主要目標完成情況表 


類別

指標

單位

2005年

“十一五”
規劃目標

“十一五”規劃
完成情況

指標
屬性

2010年

年均
增長%

2010年

年均
增長%




1.GDP

億元

803.4

-

15以上

1730

15.4

預期性

2.人均GDP(“五普”口徑)

21896

39535

12.5

43400

13.5

預期性

3.三次產業比重

%

9.3:56.7:34

6:59:35

-

5.9:59:35.1

-

預期性

4.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例(全社會)

%

2.55

3

-

1.11

-

預期性

5.萬元GDP能耗

噸標煤

0.85

0.74

[-13]

0.892

[4.9]

約束性

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

111.57

-

[-20]

70.1

[-37.2]

約束性

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251.5

463.4

13

582.5

18.3

預期性

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102

-

3以內

3.2

2.6

預期性




9.外貿出口總額

億美元

106.5

171.7

10

202.3

13.7

預期性

10.城鎮化水平(“五普”口徑)

%

55.01

74

-

61.6

-

預期性

11.非農就業比重

%

67.9

73

-

75

-

預期性




12.常住人口

萬人

370.69

430

3

400

-

預期性

其中:戶籍人口

萬人

297.58

335

2.4

337.28

-

預期性

13.人口自然增長率

5.36

8以內

 

6.99

-

約束性

14.城鎮登記失業率

%

2.6

 

3以內

2.2

-

預期性

15.社會保險參保人數

養老保險參保人數

萬人

52.7

103

14.3

139.7

21.5

約束性

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萬人

46.7

71

8.7

84

12.5

1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

%

61.6

100

-

100

10.2

約束性

1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

77

85以上

-

90.6

-

預期性

1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

-

30

-

30.5

-

預期性

19.2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五普”口徑)

-

10

-

10

-

預期性




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884

27842

13.3

23565

9.6

預期性

21.農民人均純收入

4698

8862

13.5

9077

14.1

預期性

22.恩格爾系數

城鎮居民

%

32.1

31.8

-

33.9

-

預期性

農村居民

%

49.8

43.1

-

45

-

23.期望壽命(“五普”口徑)

74.8

76

-

-

-

預期性




24.平均每千人口擁有醫生數(按戶籍人口計)

1.5

2

5.92

2

-

預期性

25.耕地保有量

公頃

143645

143826

-

143826

-

約束性

26.環境綜合指標

90.55

95

-

95

-

預期性

27.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

%

56.2

85

-

86.43

-

預期性

2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化學需氧量

萬噸

4.6

3.09以內

-

3.06

-

約束性

二氧化硫

萬噸

1.5

3.81以內

-

3.72

-

29.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平方米

10.7

15以上

7.0

15.21

7.29

預期性

30.森林覆蓋率

%

59.9

60以上

-

59.6

-

約束性

備注:(1)帶[  ]標記為五年累計數。(2)GDP指標2005年數據在全國經濟普查后已作修正,GDP和人均GDP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3)表中涉及人口數據的指標均采用“五普”口徑;(4)耕地保有量原規劃目標為2010年保持在145124公頃以上,后因省下達的任務調整為143645公頃而作相應調整;(5)環境綜合指標、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指標2005年基數有調整;(6)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2005年基數、2010年規劃目標按省核定數調整;(7)森林覆蓋率指標口徑已調整,2005年和“十一五”規劃目標為口徑調整前的數,2010年數為口徑調整后的數。


  第二節  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惠州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需要應對諸多困難和挑戰。
 ?。ㄒ唬┖暧^背景
  --從全球層面看:"十二五"時期,世界總體上處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戰略調整的關鍵階段。全球經濟將面臨一個中低速的增長環境,在增長方式上,以美國等為代表的過度消費模式和以中國等為代表的出口導向型模式將面臨調整。經濟全球化將繼續深入,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跨國轉移步伐進一步加快。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以綠色、低碳為主題的科技競爭和產業革命,既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搶占未來發展戰略制高點創造了機遇,也對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國際貿易、新能源產業、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等方面在短期內都會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會上升,在國際事務和地區事務中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從國家層面看:"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積極適應國際發展環境新變化、妥善應對國內發展新挑戰、全面落實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的五年。我國整體上仍舊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對我國產生了較大影響,但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從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來看,調結構、擴內需和防通脹仍是主基調,國家將以更加靈活的調控政策來應對未來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諸多不確定性,進一步強化"擴內需",特別是"擴消費"目標,以此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全省層面看:"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排頭兵,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吨槿且巹澗V要》深入實施,"科學發展,先行先試"成為新時期廣東改革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新的動力源泉。我省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繼續深入發展,為全省發展轉型開創了新的前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發展機遇
  --總體有利的國內外形勢為我市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和平、發展與合作仍然是主要潮流,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國際產業轉移持續深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新興經濟體逐步崛起,這將為我市加快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發展契機。我國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社會政治穩定,國際地位穩步提升,為我市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內環境;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為我市拓展國內市場提供了新的空間。
  --重大政策的實施為我市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一五"后期,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全面實施,《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出臺,《珠三角規劃綱要》深入落實,珠三角一體化建設將加快推進,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和落實,海峽兩岸"大三通"全面啟動,"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圍繞擴內需促轉型的發展思路,加大擴內需特別是促消費的力度,這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實施,有利于我市從國家產業政策、從區域合作中挖掘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積累為我市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充分發揮區位、資源、人文等優勢,在積極發展外源型經濟的同時,努力爭取大型項目落戶,在石化、電子等行業形成了比較扎實的產業基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大項目帶動效應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市場化程度提高,政務環境、法制環境、創業環境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強。
 ?。ㄈ┟媾R挑戰
  --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十二五"時期,我國不僅要面臨來自國際社會要求節能減排的壓力,也要面對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必將采取更為嚴格的資源環境約束機制,土地、環保等指標的控制將更加嚴格。而"十二五"時期,正是我市重化工業和城鎮化加速推進時期,工業項目的落地和城鄉建設的推進,都將面臨更大的資源制約和環境壓力。
  --外向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在金融危機沖擊下,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貿易摩擦增多,投資下滑,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且有向匯率、知識產權以及低碳與環保節能等領域延伸的趨勢。我市外向型經濟比重大,出口商品單一且附加值不高,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香港、歐盟和美國,利用外資結構不平衡、質量不高,外向帶動模式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區域競爭更加激烈。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長三角、環渤海灣地區、北部灣經濟區、海西經濟區等,各區域爭相加快發展,區域之間資金、項目、人才等競爭加劇。隨著珠三角"三大經濟圈"注7的推進,來自"廣佛肇"、"珠中江"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江門、湛江等兄弟城市發展勢頭迅猛,惠州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巨大壓力。
  --自身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難題。產業層次總體偏低,服務業發展滯后,制造業多數處于產業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創新能力總體不強;縣、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縣域與市區之間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差距拉大;地方財力不足,社會和民生領域還存在較多薄弱環節;城鄉二元體制尚未打破,社會管理體制還不能適應社會公共服務需求;人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的要求將越來越強烈,社會利益格局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趨勢;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等。這些都是我市"十二五"發展的難點。(注7:“三大經濟圈”,指廣佛肇經濟圈、深莞惠經濟圈、珠中江經濟圈。
  展望"十二五"時期,惠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全市上下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開拓視野,更新思路,抓住新機遇,適應新環境,有效化解各種矛盾,追求新發展,努力實現新的跨越。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加快轉型升級,升華惠民之州"為核心,進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大力實施"內生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五大戰略,全面落實《珠三角規劃綱要》,建設幸?;葜荩苿勇氏冉ǔ扇嫘】瞪鐣?、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為廣東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排頭兵多作貢獻。
  第二節  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市經濟總量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000億元以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整體經濟質量明顯提高。創新惠州、低碳惠州、文化惠州、和諧惠州建設成效顯著,惠民之州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普遍提升。
  --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15年達到2786億元(2010年價,下同);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到2015年達到56790元左右。價格總水平保持穩定。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服務業比重達到36%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到8.5%。內需主導、消費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初步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穩步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深莞惠經濟深度融合,惠州與珠三角其他城市基本實現經濟一體化。
  --社會民生全面進步。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萍?、教育、民政、勞動就業、文化、衛生、體育、人口計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保持在90%以上,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力爭成為全國文明城市標兵。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資源效率和環境質量持續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下達目標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森林覆蓋率達到62.2%,耕地保有量保持143384公頃,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3平方米。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行政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等領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逐步形成,民主法制水平穩步提升。外經貿發展實現戰略轉型。
  到2020年,全市經濟總量達到5000億元左右,人均生產總值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世界級石油化工產業基地,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粵港澳地區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廣東省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基地;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專欄2:惠州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規劃目標表
 


類別

指標

單位

2010年

“十二五”
規劃目標

指標
屬性

2015年

年均
增長%




1.GDP

億元

1730

2786

10以上

預期性

2.人均GDP(“六普”口徑)

38650

56790

8以上

預期性

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

%

35.1

36

-

預期性

4.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

1.11

2.2

-

預期性

5.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

%

45

37

-

預期性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582.5

1171.6

15

預期性

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103.2

-

4左右

預期性




8.外貿進出口總額

億美元

339.7

476.5

7

預期性

其中:進口總額

億美元

137.4

195.4

7.3

預期性

出口總額

億美元

202.3

281.1

6.8

預期性

9.城鎮化水平(“六普”口徑)

%

61.84

65

-

預期性




10.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

23.13

28.52

-

預期性

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565

37952

10以上

預期性

12.農民人均純收入

9077

14619

10以上

預期性

13.城鎮登記失業率

%

2.2

3以內

-

預期性

14.城鎮新增就業崗位

萬個

6.5

[32.5]

-

預期性

15.轉移農村勞動力

萬人

4.5

[6.5]

-

預期性

16.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

90.6

90以上

-

預期性

1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

-

96

-

約束性

18.本省戶籍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率

%

90

98

-

約束性

19.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

[7643]

[56000]

-

約束性

20.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率

%

95

98

-

約束性

21.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

%

100

100

-

約束性

22.常住人口(“六普”口徑)

萬人

460.11

508

2

預期性

23.人口自然增長率

6.99

8.5以內

-

約束性

24.恩格爾系數

城鎮居民

%

33.9

32

-

預期性

農村居民

%

45

45

-

25.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生數(“六普”常住人口口徑)

1.47

1.88

-

預期性

26.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

0.24

0.1536

-

預期性




27.單位GDP能耗降低

噸標煤

-

完成省下達任務

約束性

28.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
降低

立方米

-

-

[30]

約束性

29.耕地保有量

公頃

143826

143384

-

約束性

30.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

%

69.8

85

-

預期性

31.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
理率

%

61

85

-

預期性

32.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
排放總量減少

%

-

完成省下達任務

約束性

33.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累計減少

二氧化硫

%

-

完成省下達任務

約束性

化學需氧量

%

-

完成省下達任務

氮氧化物

%

-

完成省下達任務

氨氮

%

-

完成省下達任務

34.每平方公里建設用地二、三產業增加值

億元

1.8549

2.556

6.6

預期性

35.森林覆蓋率

%

59.6

62.2

-

約束性

36.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平方米

11.6

12.3

-

預期性

注:(1)帶[  ]標記為五年累計數;(2)2015年GDP總量、人均GDP絕對數為2010年價,年均增速按可比價計算;(3)表中涉及人口數據的指標,均采用“六普”口徑數據;(4)“十二五””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套數為本市計劃數,如省有下達任務則按省定任務調整。


  第三章  主要任務

  圍繞上述奮斗目標,"十二五"期間,要努力完成十項主要任務。
  第一節  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努力讓惠州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大力實施和諧發展戰略,以升華惠民之州、建設幸?;葜轂槟繕耍^續堅持民生優先的原則,提高公共財政對民生的投入,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健全民主法治,實現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進步。
  (一)提高教育惠民能力。
  --加快普及和提高學前到高中階段教育。堅持"廣覆蓋、保基本、促普及"方針,推進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多種形式保證幼兒園學位。鞏固"普高"成果,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完善特殊教育體系,提高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水平。力爭從2012年秋季起實現小學到高中12年免費教育。做好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深化城鄉教育聯動發展,加強學校標準化建設和管理,逐步消除大班額現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推進特色校園文化城鄉一體化建設。積極穩妥解決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到2015年,基本實現市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市所有幼兒園均達到基本辦園標準,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5%;所有高中達省優質高中標準,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保持90%以上,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7%以上。
  --發展壯大職業技術教育。圍繞創業富民目標,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趨勢,加快建設惠州中職新城,建成惠州商貿旅游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惠州衛生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惠州市技師學院,擴建惠州農業學校。組建惠州職業教育集團,形成中職新城、江北技工教育產業帶和馬安民辦教育產業帶三大職教區域。完善深莞惠三地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培養機制,加快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和教學改革工程,逐步擴大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范圍。
  --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充分發揮惠州學院、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增強高校培養人才、創新科技、引領文化、服務社會的能力。推動惠州商貿旅游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惠州衛生高級職業技術學校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我市高等教育發展。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學來惠辦學。到2015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
  --建設終身教育體系。推進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促進繼續教育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發揮惠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在終身教育中的龍頭作用,加強覆蓋城鄉的社區教育機構和網絡建設,擴大現代遠程教育規模,開展針對職業、生活的繼續教育和培訓,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不斷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實施教育改革創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進"生本教育"中心試驗基地建設,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創新辦學體制,義務教育堅持以政府辦學為主,以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非義務教育實行更加靈活、開放、多樣的辦學體制。創新管理體制,建立以縣級政府辦學為主,省、市政府大力扶持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術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施現代學校制度,促進形成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辦學新理念。穩步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資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規范非義務教育學校收費制度。到2015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達到24%以上。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全面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水平。繼續實施"十百千"師資培養計劃,實施人民教育家培育工程,開展"名校長工作室"和"名教師工作室"創立計劃。優化師資均衡配置機制,開展教師剛性流動試點,實行骨干教師巡教制度,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山區任教,縮小城鄉師資差距。推進義務教育績效工資改革,進一步鞏固教師待遇"兩持平"成果,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建設一支較高素質師資隊伍。
  --建立健全教育資助政策體系。繼續落實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補助制度,并不斷提高補助標準。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完善以"獎、助、補、減"為主體的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體系,落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國家助學金制度以及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制度,逐步完善分擔機制。
  (二)積極擴大就業促進創業。
  --建立城鄉統籌的就業促進體系。健全市、縣(區)、鎮(街道)、村四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向基層延伸,確保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覆蓋全市城鄉和所有常住人口。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構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制度,力爭使全市有就業和培訓愿望的勞動力至少接受1次技能培訓。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網、安置網、招聘網,加快推動本地勞動力轉移就業。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中小企業,增加公共服務領域的就業崗位。"十二五"期間,爭取新增城鎮就業崗位32.5萬個,轉移農村勞動力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發展一批創業咨詢服務機構,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孵化服務。依托各類創業培訓基地,扶持一批勞動者經過創業培訓后成功創業,帶動就業。實施創業培育工程,用好全民創業扶持資金,鼓勵自主創業。
  --加強對特殊群體的就業幫扶。健全就業援助制度,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大對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大中專畢業生、"零就業"家庭、殘疾登記失業人員和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幫扶。
 ?。ㄈ┣袑嵦岣叱青l居民收入。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提高農民職業技能,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積極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強化農村社會保障,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推動農村土地等生產要素流通并參與分配,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及農村股份制改革,發展農村理財服務,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十二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穩步提高職工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包括各類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在內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指導;以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建設為平臺,積極推動非公有制企業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規范企業工資支付行為,建立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實施企業拖欠工資信息發布制度,維護勞動者獲得合法勞動報酬的權利。建立與經濟發展速度相協調的工資增長機制,實行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適度提高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水平,逐步縮小與周邊地區的差距。合理調節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與企業相當人員收入差距。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十二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惠及全民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以農民工、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及城鎮個體工商戶為重點,進一步擴大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完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續接政策,促進勞動力要素合理流動。在推動博羅、大亞灣、惠陽"新農保"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行"新農保"制度。不斷完善農村基層干部養老保險制度、農村獨生子女純生二女結扎夫婦養老保險制度、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出臺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具體銜接辦法。提高城鄉基本醫療保險一體化管理水平,逐步擴大基本醫療和生育保險的覆蓋面,穩步提高基本醫療和生育保障水平。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從制度上打破城鄉"二元化"管理模式。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卡建設,盡快實現全市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到2015年,社會保障制度更具普惠性;本省戶籍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完善貧有所濟、災有所救的社會救助體系,促進社會福利向適度普惠型轉變。逐步提高農村"五保"、城鎮"三無"人員、優撫對象的補助標準,擴大補助范圍。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全額資助低保、城鎮"三無"人員、"五保"對象、經市、縣(區)政府確認的其他特殊困難居民及完全喪失或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居民等參加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積極發展社會慈善醫療救助。推進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保障流浪少年兒童合法權益。修訂完善4級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建立具備生活救助條件、管理規范的避災場所,提升備災工作能力,完善災害救助體系,積極促進服務對象公眾化、運營方式市場化、服務隊伍專業化。鼓勵社會力量投入社會福利事業,拓展社會志愿服務,扶持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加快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建設,完善市兒童福利院配套設施,提升孤殘兒童醫療、康復、教育等服務水平。建立孤兒基本保障制度,落實孤兒最低養育標準。發展殘疾人事業,保障殘疾人權益。加快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殘疾人托養制度,支持對0-6歲殘疾兒童免費實施搶救性康復。
  --完善保障性住房體系。推進形成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住房和住房公積金制度為主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通過新建、改建、收購、鼓勵社會捐贈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住房供應。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請、審核、公示、輪候、復核、退出制度,建立規范化的收入、財產和住房情況審查制度,形成科學有序、信息共享、辦事高效、公開透明的工作機制。"十二五"期間集中新建保障性住房56000套,到2015年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基本得到解決。繼續實施農村危舊房、泥磚房改造工程和流動漁民安居工程,鼓勵和扶持農民改善住房條件。健全住房貨幣分配制度、住房公積金制度,增強住房消費能力。
  (五)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建立覆蓋全體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醫療保障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城鄉醫療救助為保障底線、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穩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逐步提高籌資標準和醫療保障水平。鞏固和提升社會基本醫療保險一體化水平。到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
  --全面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行以省為單位的藥品陽光采購,執行省制定的藥品采購價格和配送費標準,逐步統一藥品目錄、藥品配送和藥品結算。加強用藥指導和監管,落實處方點評制度。"十二五"期間,全市所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所有基本藥物全部實行"零差價"銷售。
  --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站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到2015年,縣級人民醫院、中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達到省級建設標準,90%的村衛生站達到省級建設標準;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有規范化的中醫科、中藥房。以全科醫生培養培訓為重點,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城市醫療機構對口支援制度,著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
  --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保障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全面實施"9+6"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擴大公共衛生服務范圍。實施"健康惠州"建設工程,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力爭使全市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到2015年,兒童"六苗"接種覆蓋率95%以上,甲乙類傳染病患病率控制在250/10萬以下;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5/10萬以下,嬰兒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創建"二甲"中醫院3間。
  --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積極探索公立醫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公立醫院運行機制、補償機制、監管機制、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中醫醫院、中醫科、中藥房建設,構建以市中醫院、縣級中醫醫院、鄉鎮衛生院中醫科、村衛生站為主體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一批重點中醫(中西醫結合)??祈椖?,加快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行人員聘用制度和崗位設置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穩步開展注冊醫師多地點執業試點。逐步實施以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為主的補償機制。
  --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優化公立醫院布局和結構,按照區域衛生規劃合理確定公立醫院數量、規模、標準和空間布局,完成市中心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市中醫醫院新院建設工程,加強縣醫院和區級醫院的能力建設。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逐步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就醫模式。建立便捷的應急救治和轉診網絡,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三級醫院兩個半小時服務圈、二級醫院一個半小時服務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5分鐘服務圈。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與港澳醫療合作,促進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到201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不低于2人、注冊護士數不低于2人、床位數不低于3張,民營(外資)醫療機構實際床位數、門診量分別達到全市的15%左右。促進區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實現聯網,實行"病歷一本通"、"醫保一卡通"和區域同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專欄3:"9+6"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落實9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1.為轄區常住人口建立統一、規范的居民健康檔案;2.向城鄉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傳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詢服務;3.為0-36個月嬰幼兒建立兒童保健手冊,開展新生兒訪視及兒童保健系統管理;4.為孕產婦開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務和2次產后訪視;5.對轄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健康指導服務;6.為適齡兒童接種乙肝、卡介苗、脊灰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7.及時發現、登記并報告轄區內發現的傳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參與現場疫點處理,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和咨詢服務;8.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進行指導,對確診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定期進行隨訪;9.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在專業機構指導下對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隨訪和康復指導。
開展6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1.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2.開展農村婦女乳腺癌、宮頸癌檢查;3.農村婦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費補服葉酸;4.實施“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每年為200例貧困白內障患者進行復明手術;5.實施農村改水改廁項目;6.農村婦女住院分娩補助項目。


  (六)提升人口管理和服務水平。
  --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計劃生育服務能力建設,完善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體系,有序推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服務均等化。普及優生優育知識,加強婚育指導,鼓勵婚前和孕前醫學檢查,積極預防和控制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完善人口基礎數據信息,采取綜合措施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加快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弘揚敬老風尚,營造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社會氛圍。加強老齡組織機構建設,建立健全關愛老年人服務平臺。開展養老機構規范化建設,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建設,推動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適度普惠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促進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事業。擴大老年優待政策范圍,定期為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健康體檢,建立和完善高齡老人政府津貼制度,提高津貼標準和覆蓋面。到2015年,基本實現90%的老年人在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支持下家庭照顧養老,7%的老年人可由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和托老服務,3%的老年人可入住養老服務機構。
  --保障婦女兒童權益。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實施婦女發展綱要,保障婦女平等獲得就學、就業、社會保障、婚姻財產和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加強婦女衛生保健、扶貧減貧、勞動保護、法律援助等工作。實施兒童發展綱要,依法保障兒童生存權、學習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改善兒童成長環境,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ㄆ撸嫿ê椭C勞動關系。
  充分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在協調勞動關系中的作用,引導企業加強人文關懷,切實改善用工環境,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加強珍愛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輔導,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和各類應急援助機制,逐步完善勞動者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建立健全勞動關系協調處理機制。加強勞動執法,完善勞動爭議調解和處理機制,保障勞動者權益。
  (八)保障公共安全。
  --增強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對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重大環境污染等公共突發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提高政府應對公共突發事件能力。完善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和地方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隊伍、應急信息與指揮系統、緊急運輸和通信保障系統建設,增強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健全宣教培訓與演練體系,提升全市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能力。
  --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全面加強安全生產法制、體制及機制建設,落實安全目標考核與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安全許可和行業安全準入。構建市、縣(區)、鎮(街道)三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系、重大危險源監測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體系,加強道路交通、建筑、礦山和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安全監管,建設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建成危險化學品運輸應急卸載基地、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信息處理中心、大亞灣消防海上特勤站、石化區域封閉式管理系統和應急指揮平臺。加快推進應急救援能力、監管監察能力和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切實改善作業場所環境條件,防范治理重大職業危害。到2015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礦商貿企業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和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分別比2010年下降36%、26%和20%。
  --強化糧食等重要物資儲備和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健全重要物資儲備及安全監管預測預警體系,確保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充足、安全供應。全面落實糧食和食用植物油儲備規模,完善糧油市場監測網絡和應急體系,推進糧食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政府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促進糧食產銷合作,強化糧食流通監管,提高糧食產業化水平,確保糧食安全。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保證食品藥品質量,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健康。
  --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快防災減災體系現代化建設,提高防災減災和災害治理能力。加強氣象、地震、地質和風暴潮等災害監測預報工作,建立重大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服務體系。加強人口和產業密集地區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加大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力度,加強救援隊伍建設,提高物資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科學安排生產生活設施布局。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國防動員基礎能力建設。繼續完善國民經濟動員組織機構體系,以潛力調查、信息化建設、動員中心、專業保障隊伍建設等工作為抓手,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動員常態化建設。做好與國防密切相關的建設項目和重要產品的供給工作。大力推進應戰應急一體化建設。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和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加強法律服務、法律保障和法制宣傳。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的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具有惠州特色的四級網絡"大調解"工作體系,提高信訪解決民生困難、化解社會矛盾的效能,積極預防、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扎實推進縣、鎮、村三級綜治信訪維穩平臺建設,大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著力構建打防控一體化治安防控機制,切實抓好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治安混亂地區、突出治安問題排查整治工作。嚴格防范、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努力實現違法犯罪率不斷下降、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度不斷提升的目標。加強禁毒工作,健全互聯網安全管理制度,防范和打擊非法宗教活動和各類恐怖活動。
  第二節  以建設八大基地為重點,努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以惠州市現代產業100強項目為引領,著力建設世界級石油化工產業基地,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粵港澳地區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廣東省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基地,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壯大經濟總量,提升產業競爭力。
  (一)建設八大基地。
  --全力推進世界級石油化工產業基地建設。以大煉油、大乙烯項目為龍頭,以發展石化深加工和精細化工高端產品為主線,積極引進、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和名牌產品,促進形成具有世界級規模和強大創新能力、上下游產品關聯緊密、資源能源循環利用、生態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石化產業基地。修編惠州市石化產業發展規劃、大亞灣石化區總體規劃,推進海洋功能區劃調整,以滿足石化區未來發展用海需求,爭取把石化區面積擴大到65平方公里。以大亞灣石化區為核心區,實施區內上下游產業一體化、公用工程輔助設施一體化、物流運輸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和管理服務一體化等"五個一體化"配置,支持國家石油石化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在大亞灣石化區建立分中心,提高石化區對高端項目的吸引力。著力推進中海油惠州煉化二期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項目建設,做好三期2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項目建設的前期準備。加快大亞灣精細化工園及各縣(區)精細化工基地建設,加大石化中下游項目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形成規?;?、集聚化發展的石化產業集群。到"十二五"期末,力爭形成2200萬噸煉油和200萬噸乙烯的生產能力,石化產業總產值達到2500億元、增加值達到600億元,均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初步建成世界先進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
  --全力推動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進一步鞏固仲愷高新區體制機制創新成果,加快"一區四園五鎮"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一批高端新型電子信息企業,打造一批軟件和信息服務知名品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由貼牌制造向原設計制造轉變。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和優勢,結合國家和省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戰略,著力抓好TCL液晶產業園三期等一批項目建設,做大平板顯示、LED、新一代移動通信、汽車電子、新型電池等優勢產業,提升新型元器件、專用電子設備等基礎行業,突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數字家庭、高端消費電子等高端技術,積極培育物聯網、三網融合、網絡增值服務等新型業態,著力構建以先進電子信息制造業與現代信息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電子信息產業體系,到2015年,力爭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達到3300億元,增加值達到500億元,產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
  --全力推動粵港澳地區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建設。突出惠州生態休閑旅游特色,大力推進"3510"工程注8,(注8:“3510工程”,即建設“三大體系”、“五大旅游頂級品牌”、“十條精品線路”。)打造"休閑惠州·度假勝地"旅游新形象。以羅浮山、南昆山、象頭山為依托,建設森林度假頂級品牌;加快環大亞灣五星級度假酒店群和休閑度假基地建設,打造濱海旅游度假品牌;以龍門溫泉群為主體,打造特色溫泉養生旅游品牌;發掘東坡寓惠文化、東樵宗教文化、東江惠州民俗文化和東江革命歷史文化,打造惠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依托多家高爾夫球場,利用濱海資源開發水上運動等高端項目,打造運動休閑旅游品牌。積極推動羅浮山-南昆山旅游一體化建設和環大亞灣濱海旅游的整體開發,建設具有明顯規模競爭優勢的旅游目的地。大力發展旅游主題公園和紅色旅游、鄉村特色旅游。進一步創新旅游管理模式,完善旅游配套基礎設施,依托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系統,發展旅游規模集散中心,開通聯系主要景區的公交專線。積極扶持旅游商品的開發、經營,爭取引進國際知名旅游裝備制造項目。積極推進與珠三角、港澳地區旅游合作,完善旅游產業體系。到2015年,力爭建成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15家、五星級標準酒店10家,全市接待游客總量達到3800萬人次,過夜游客接待量達到16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300億元,成為粵港澳地區旅游休閑度假基地。
  --全力推進粵港澳地區現代農業基地建設。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核心,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大農業基礎投入,嚴格耕地保護,開展小流域治理和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改造試點,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實施現代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化魚塘改造、深水網箱養殖基地、特色效益林區建設。建設博羅、惠東和龍門三個省級產糧大縣,實施優質稻工程,穩定糧食生產。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擴大"八大特色農產品"注9(注9:“八大特色農產品”包括梅菜、甜玉米、荔枝、龍門年桔、馬鈴薯、石灣韭黃、特色蔬菜、花卉。)種植面積,建設120個以上現代種植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林業和現代漁業示范基地,鞏固和完善8個以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都市型、外向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結合特色產業優勢,建立健全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市場流通中介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化組織,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和流通業,推進農業產業化、規?;?、集約化經營。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發展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為依托的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服務,加大良種良法引進推廣示范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全面建成市、縣、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確保食品安全。到2015年,建成50個以上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80個以上省市知名農業品牌,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62%以上,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農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惠州成為珠三角乃至粵港澳地區農產品供應、加工流通和生態觀光旅游農業區域中心。
  --全力推進廣東省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建設。以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為抓手,以電力建設為中心,加強電源、電網設施建設。全面建成惠州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惠州LNG電廠二期、豐達LNG電廠擴建、國華(大亞灣)熱電聯供二期和東山海風力發電場等能源項目。努力推進平海電廠二期、仲愷高新區公用工程島冷熱電水多聯供項目和惠州核電項目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余熱發電,積極探索地熱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加快電源輸出工程建設。推進燃煤電廠節能環保技術應用,完善能源項目周邊環保和安全設施。積極實施一批電網工程,促進電源電網協調發展。到2015年,力爭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成為我省重要的清潔能源輸出地。
  --全力推進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緊跟世界技術和產業發展潮流,密切結合國家產業發展導向和惠州實際,大力發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半導體照明(LED)、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太陽能光伏等新興產業,促進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編制惠州市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光電產業基地發展規劃、LED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惠州光電產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光電產業、新一代通信、物聯網、三網融合等新型高端產業。推進廣東省LED產業(惠州)基地建設,力爭突破LED芯片、外延片關鍵技術,推進LED背光源顯示、LED照明、LED路燈等高端技術領域的開發,擴大LED產業化規模。發揮彩電制造優勢,推動液晶電視LED背光源建設。著力發展新型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電池管理系統及充電設備、電控、電機。積極推動電動汽車整車生產項目建設。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加強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太陽能光伏等產業的規劃布局和技術攻關,爭取"十二五"期末形成規模產業。推進廣東省LED綠色照明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城市建設,以市場應用帶動產業發展。到2015年,力爭形成2個產業特色明顯、產業鏈比較完善、龍頭企業主導、創新能力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1-2個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產值規模超千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5%。
  --全力推進廣東省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高標準推進物流園區的規劃建設與整合,發展壯大以石化數碼產品、紡織服裝、鞋類、農副產品、建筑材料等為主的現代物流基地,爭取1-2家廣東國際采購中心落戶惠州,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互動發展,促進運輸、倉儲、貨代、裝卸、批發企業的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加快惠州港建設,統籌整合岸線資源,發揮港鐵聯動效益,著力發展港口物流業。鼓勵和引導發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業信息化水平。加強金融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在惠州設立分支機構、服務網點。努力承接大型國際性金融機構外包業務。大力發展地方金融機構。穩步推進農業保險、林業保險。積極發展資本市場,鼓勵、引導和支持企業上市;完善企業投融資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通過引進風投、發行企業債券等多種渠道籌措發展資金。發展壯大信息服務業。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支撐,把握信息服務的新技術、新業態,優化提升信息傳輸服務產業和互聯網增值業務,做大做強計算機軟件和服務業。促進現代信息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互動發展,重點建設政務、金融財稅、價格、商貿、農業、教育、科技、公交、港務、公眾服務和社會保障等信息應用系統。依托各類科技園、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科技研發中心、設計中心、科創中心,展覽場館,大力發展科技和商務、會展服務業。加快發展法律、會計、審計、稅務、評估、咨詢、廣告、知識產權、就業和勞務、公共關系、經紀代理等方面的專業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文化傳媒、咨詢策劃、動漫制作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壯大生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連鎖超市、購物中心、綜合商城、特色商業街。有序推進城鄉商業網點建設,提升批發零售、商貿、餐飲等行業發展水平。促進社區服務業發展。創新流通方式,大力發展網上購物、城市物流配送等新型購物模式。以城鎮化、工業化為契機,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6%,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到58%。
  --全力推進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基地建設。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為重點,積極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點。以農村道路、飲水安全、危舊房改造、污水垃圾處理、信息暢通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逐步把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納入財政預算,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為抓手,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促進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強化農業技術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綜合素質和轉移就業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力爭到2015年前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規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推進農村建設用地市場化,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繼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全面推進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


專欄4:"十二五"重點建設的八大基地


1

世界級石油化工產業基地

2

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3

粵港澳地區旅游休閑度假基地

4

粵港澳地區現代農業基地

5

廣東省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6

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7

廣東省現代服務業基地

8

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基地



 ?。ǘ┨嵘a業競爭力。
  --全面建設質量強市。深入開展質量強市活動,發揮好質量工作在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保持長久的競爭力。努力建立比較完善的質量工作機制,推動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顯著提升和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有效破解能源、土地、環境承載力等要素制約,引導企業走質量效益型道路。
  --著力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工藝設計、品牌建設、商業模式創新,提升產業價值,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推動紡織服裝、制鞋、建材等優勢傳統產業由制造向設計創造轉型升級,提升惠城區"中國男裝名城"和惠東縣"中國女鞋生產基地"等區域品牌,鼓勵企業爭創名牌。提高產業集中度,推進企業做大做強,推動傳統產業由個別優勢向規模效益轉型升級。加強技術改造、技術創新、信息化融合,推動傳統產業由成本優勢和比較優勢向技術優勢和創新優勢轉型升級。加快產業轉移,推進產業合理布局,實現傳統產業由分散型向集聚型轉型升級。推進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由資源消耗向生態環保轉型升級。
  --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充分發揮大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促進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專業化配套的協作體系。加強與中央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行業骨干企業的合作。支持優勢企業發展壯大,著力提高企業規模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努力解決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民營企業,提升民營企業集約化、規?;洜I水平,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到2015年,年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企業達到2家,年產值超百億元的民營企業5家以上,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經濟總量的40%以上。


專欄5:惠州市現代產業100強重點培育項目


100強重點培育項目實施動態管理,每兩年調整一次項目目錄,通過增量投資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戰略性新興產業20強項目:以自主創新和產業化為重點,突出培育和發展新型平板顯示、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高端新型電子信息,半導體照明(LED),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行業。
先進制造業30強項目:以資金技術型產業為重點,突出發展石油化工、裝備制造和模具制造、汽車以及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等行業。
現代服務業20強項目: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突出發展現代物流、旅游、文化創意、商貿會展、科技服務和金融等行業。
優勢傳統產業10強項目:以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信息化融合為重點,突出提升服裝、建材、食品、塑料、家具、印刷等傳統行業。
現代農業20強項目:以生態質量效益為重點,大力支持農業自主創新的技術推廣,帶動優質糧食種植業、特色園藝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漁業、現代林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服務業發展。


  第三節  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努力建設創新惠州
  大力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體制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動力,逐步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型增長向創新驅動型增長轉變。
  (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積極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推進"廣東省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市"建設。強化本土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進一步加大對TCL、德賽等大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技術中心的扶持力度,圍繞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建立一批達到國家一流水平的科技創新平臺。通過省、市聯動,組建國家級工程中心、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級工業研究開發院。繼續支持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組建工程中心,使之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龍頭。引進有實力的企業來惠州設立研發機構,與我市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研究開發活動。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提高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高校、科研所為主要依托,聯合重點企業建立高水平、開放式的公共實驗室。依托科研院(所)建設一批重點科研基地,開展技術推廣與示范、科技培訓及科普教育等工作,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則,通過政策、資金引導和市場化運作,激勵現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建設一批實驗室體系共享平臺、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文獻共享平臺、面向行業的共性技術研發與測試平臺和公共檢測服務平臺等,逐步形成惠州市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平臺網絡。加強政策傾斜和資金項目引導,鼓勵惠州學院等高等院校及中職院校建立健全新型教學和科研體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到2015年,力爭新建國家級工程中心或重點實驗室1個以上,企業博士后工作站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組建國家級創新服務平臺1個;全市各級企業創新平臺達160家;國家級質檢中心2家,省級授權質檢機構7家,公共技術檢測服務平臺6個。
  --推進現代產業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的攻關和轉化。整合全市創新資源,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創新資源支持,通過省、市聯動和產學研合作、粵港聯合科技攻關,集中力量在工業、農業和社會發展三大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努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積極推進"省部產學研結合示范市"建設和仲愷高新區創建創新型特色園區工作,圍繞全市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加快華南理工大學石化技術研究院、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武漢大學惠州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海油惠州煉油分公司聯合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仲愷高新區光電產品質檢中心和仲愷高新區科技創新研究服務中心等建設,積極組建電子信息技術研究院、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工研究院,在惠州具有特色和優勢或者可能形成新特色新優勢的領域,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平臺,將惠州建設成為全省重要的產業技術研發基地、成果轉化基地和研發成果產業化基地。到2015年,力爭建成3家成果產業化基地,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9%,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7%以上。


專欄6:重大技術專項


工業高新技術領域:組織實施新一代移動通信、數字家庭、互聯網消費類電子、新型發光與顯示系統、LED、精細化工與新材料、汽車電子與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設計與制造、電子信息制造業重大成套裝備、新能源與節能技術、化工行業清潔生產技術等十項重大產業技術專項。
現代農業領域:組織實施生物遺傳資源創新利用技術、動植物病蟲害防治與農產品安全技術、生態安全與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主要農產品保鮮與深加工技術、農業裝備技術等五項重大產業技術專項。
社會發展領域:組織實施重大疾病防治與新特藥物創新、中醫藥現代化、電子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東江流域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技術、循環經濟等五項重大技術專項。


 ?。ǘ┩晟苿撔掳l展環境。
  --建立健全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資機制。優化整合財政資源,加大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鼓勵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加強對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支持,積極發展知識產權質押、科技擔保、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業務。建立科技企業上市激勵機制,推動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建立運用政府采購推進企業科技創新的機制,不斷提高政府采購本市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比例。健全科技發展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研究開發經費占GDP的比例、每百萬人口專利授權量、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等指標納入對各縣(區)黨政領導的任期考核指標體系。到2015年,力爭全市財政對科技投入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3%,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達到省的要求。
  --實施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積極推進"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市"建設,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等服務體制,促進知識產權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專利技術轉化為技術標準,支持企事業單位參與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的制訂、修訂和國內外標準化活動,加強知識產權的行政執法和保護,完善行業自律措施,營造良好的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環境。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提升區域品牌聚集水平。到2015年,全市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80件,惠州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制訂、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150項以上。
  (三)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實施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引進計劃,重點引進我市"七大產業基地"建設急需的領軍人才,力爭建設一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制定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培養工程、高級專家培養工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四大優秀人才培養工程計劃,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間,力爭引進10名以上創新型高層次人才。
  --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完善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和待遇保障,健全公開、公平、公正、擇優使用人才的制度體系,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形成有利于人才引進培養和創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加快人才市場運營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完善國有企業經營者年薪制,實行期權、股權激勵,建立人力資本及科研成果有償轉移制度,創新科技成果、專利、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機制,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第四節  以擴大內需和轉變外經貿發展方式為重點,積極調整優化需求結構
  堅持實施內生發展戰略,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著力擴大消費、促進投資,加快外經貿戰略轉型,促進形成內需外需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ㄒ唬┣袑嵈龠M居民消費。
  --大力拉動農村消費。健全農村流通網絡,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和"雙百"市場工程,支持商貿、郵政、電信、供銷等企業向農村延伸服務,構筑城鄉互動的現代流通網絡。實施"農村消費升級行動計劃",繼續推進家電下鄉和汽車、摩托車下鄉。繼續加強農村文化體育市場建設,促進農村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費。
  --推動城市消費升級。改造升級傳統商品市場,大力推進企業連鎖經營,城市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商貿模式,支持打造惠州特產一條街、水果一條街、裝飾材料一條街、酒吧一條街、餐飲專業街,擴展和規范燈光夜市,進一步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加快家政服務網絡平臺建設,促進社區服務業發展。積極促進汽車等高檔消費品消費,繼續培育教育培訓、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閑旅游等消費,支持發展網絡消費、理財服務、節慶消費、租賃消費等新型消費業態。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培育個性化、時尚化和品牌化消費的新興消費群體。重點扶持商貿流通服務龍頭企業發展,支持企業創立自主品牌,發揮品牌的行業帶動作用,爭取用3到5年時間培育出年銷售額50億到100億元的現代流通企業集團。
  --改善優化消費環境。完善市場監管政策法規體系,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比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增強居民消費預期。進一步拓展消費信貸服務。"十二五"期間,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
  (二)積極開拓內銷市場。
  繼續推動"惠貨全國行",市每年組織在本市或省外城市舉辦1場以上廣東惠州產品展銷會。鼓勵和引導企業參加國家和省舉辦的各種國內外展銷活動。支持企業建立國內營銷網絡,不斷提高惠州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和影響力。加快建設"惠州產品網上展銷會"電子商務平臺,支持臺資企業辦好"中國臺商精品交易網",幫助企業網上推銷產品,開拓市場。鼓勵和支持我市企業參與在省外主要城市建立"廣東商貿城"、"廣東商品直銷中心"和"廣貨批發街"活動,推動我市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建立暢通的銷售網絡。在政府采購、財政投資項目中,鼓勵采購本地企業生產的名優產品。落實各項"出口轉內銷"政策,引導和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建設內銷網絡。
  (三)有效擴大投資需求。
  --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堅持把投資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繼續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推進中央擴大內需投資的重點在建和續建項目順利完成并發揮效益。加快公共投資力度,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加大節能減排、社會事業方面的投入,加快民生工程、生態環境、自主創新、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相關產業投資增長。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加快城鎮化步伐,加快欠發達地區電力、交通、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激活民間投資。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推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的投資建設。健全民間投資服務體系,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放寬市場準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切實將民間資本轉化為投資動力。加強特許建設和特許經營管理,維護民間資本投資合法權益。
  --提升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發揮石化、電子、清潔能源大項目的集聚效應,根據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境內外的上下游配套企業在我市建立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和生產體系。主動承接新一輪國際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積極吸引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國內行業龍頭企業來惠投資,將更高技術水平、更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產品向我市轉移,爭取跨國公司在惠設立地區總部、研發機構、采購中心等,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引導外資發展金融、物流、旅游、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到2015年,全市服務業實際吸收外資占吸收外資總額的比重達25%。
 ?。ㄋ模┺D變外經貿發展方式。
  --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深入實施科技興貿和品牌帶動戰略,支持有比較優勢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高自主品牌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進一步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深度挖掘美國、歐盟、香港等傳統市場的潛力,大力拓展東盟、東歐、中東、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民營企業,擴大一般貿易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引導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來料加工企業轉型,鼓勵和支持加工貿易企業加大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研發投入,創立自主品牌,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推動加工貿易企業由單一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型,由單一的加工制造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領域延伸。促進進出口協調發展,引導企業積極擴大先進適用技術、關鍵設備、重要原材料和資源性產品的進口。"十二五"期間,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7%,一般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穩步上升。
  --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支持我市具備"走出去"實力和條件的企業通過新建、并購、戰略合作等多種方式,獲取境外知名品牌、先進技術、營銷渠道、高端人才等資源,實現國際化經營。積極培育本土跨國企業,支持具有一定經營規模和品牌知名度、自主知識產權和研發能力的本土企業發展成為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的機遇,鼓勵我市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和企業到東盟國家設立生產基地、營銷網絡和區域總部,拓展發展空間。
  第五節  以提高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為重點,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原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信息技術在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的應用,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
  (一)構建開放快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以建設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為重點,與深圳、東莞共同打造珠三角東岸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形成布局合理、銜接順暢、安全高效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融入珠三角東岸"半小時都市圈"、珠三角"一小時經濟生活圈"。
  --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公路方面,加速構建"五橫四縱三支"高速公路網,以"國道一級化、省道二級化、縣道三級化、鄉村道路硬底化"為目標,加快國省道改造和經濟線路建設,實施通自然村公路硬底化改造,促進城鄉交通一體化。至2015年,基本實現與穗深莞公路網深度融合,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13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0公里,一級、二級、三級以下等級公路600公里、1200公里、9650公里。鐵路方面,加快推進廈深鐵路惠州段、莞惠城際軌道、深惠城際軌道、廣汕鐵路惠州段、北京至深圳客運專線惠州段等項目建設,統籌規劃建設城際與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港口方面,優化沿海港口布局,加快港口的功能結構調整,加快建設集裝箱、煤炭等專業化的公用碼頭,提高碼頭運營的集約化、現代化、專業化水平;提升港口與鐵路聯運的競爭優勢,推動港口與鐵路的合作共贏。振興東江內河水運,升級改造東江內河簡易碼頭,加快東江內河高等級航道規劃建設,協調推進內河船舶標準化。到2015年,沿海港口吞吐能力達到1.2億噸,內河港口吞吐能力達到2000萬噸。機場方面,加快推進惠州機場改擴建工程和惠州機場復航工作,加強機場集疏運系統建設,重點建設惠州大道東段及機場支線工程。
  --提升客運樞紐服務水平。加強市域內和市際間等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重點加快建設惠州客運南站、惠州客運北站等場站;協調推進廈深沿海鐵路惠東站和惠州火車南站(新橋)等鐵路場站建設。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改善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確立公共交通的主體地位,大力建設公交首末站,優化中間??空荆巹澖ㄔO換乘樞紐場站,進一步完善公交停車場、維修場和加油站等配套設施。加快推進公交運輸"油改氣"工作,提高公交車輛使用清潔能源的比例??茖W組織城際軌道、客運鐵路與城市軌道的分工協作,發展城市組團之間的大運量公共交通。逐步實施農村客運區域專營和規模化經營,推動農村公路短途客運班線向公交化模式運行轉變,逐步完善城鄉一體化公共交通網絡。加強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與公共交通系統的接駁。
  --提高交通信息服務水平。整合市域內和市際間的城市公交智能卡系統和資源,建立交通一體化的公共信息平臺,逐步推進公共交通"一卡通",提高運輸效率、服務水平和安全性。推進智能交通監控平臺建設。
  (二)構建清潔安全的能源保障體系。
  圍繞建設廣東省清潔能源生產基地目標,加強電、油、氣輸送網絡建設,構建安全、清潔、經濟、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
  --加快電網建設和改造。新建禎州、大亞灣兩座500千伏變電站,擴建博羅500千伏變電站,新建500千伏線路275千米;新建惠城區橫瀝、惠州工業園、陳江、江北站,惠陽區蓮塘、維布站,惠東縣埔仔、白盆珠、梁化站,博羅縣銀崗、羅浮、黃山洞站,龍門沙徑站,大亞灣西部、綠灣、霞涌站,仲愷高新區尾塘站等17座220千伏變電站,新建220千伏線路1007千米;新建惠城區斑璋湖站、惠陽區茶園站、惠東縣船澳站、博羅縣橫河站、龍門縣留洞站、大亞灣荃灣站等68座110千伏變電站,新建110千伏線路2198千米。到2015年,惠州電網500千伏公用變電站達到5座,主變容量950萬千伏安;220千伏公用變電站達到34座,主變容量1371萬千伏安;110千伏公用變電站達到148座,主變容量1406萬千伏安。逐步推廣綠色電網建設模式,降低電網損耗。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積極推廣儲能技術等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加快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建設,提高電網承接各類型電源接入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
  --加快油氣基礎設施建設。結合中海油惠州煉化項目、惠州國儲地下水封洞庫、華德石化原油商業儲備庫、華瀛石化燃料油調和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成品油輸出管網和加油站布局,建成惠州-東莞、惠州-深圳、惠州-粵東成品油輸送管道,并與珠三角成品油管道連接。按照天然氣主干管網"全省一張網"布局,建成省天然氣主干管網一期工程惠州段(廣州-惠州干線)、西氣東輸二線廣深支干線惠州段,實現天然氣主干管網覆蓋全市。
  (三)構建安全和諧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
  以防洪安全、飲用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和人水和諧為目標,以建設城鄉防洪治澇安全保障體系、水資源供給保障體系和水環境保護體系為重點,加快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提高城鄉水利防災減災能力。統籌推進市區、縣城防洪排澇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江海堤圍達標加固、水土保持、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按照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一天排干標準,實施東江、西枝江沿江排澇站和市區、縣城、重要城鎮、大型工業園區排澇站建設,實施市區和縣城主要內河涌建設;按照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三天排干標準建設農村排澇站。到2015年,市區防洪達到100年一遇標準,縣城防洪達到50年一遇標準。
  --確保城鄉供水安全。建設惠陽區東江引水工程。將白盆珠水庫功能由防洪發電調整為防洪供水,實施江庫聯合統一調配。積極探索"一城三區"供水一體化。開展東江中下游地區、稔平半島、淡澳沿海地區水源安全保障工程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灌區續建配套及節水改造。建立城鄉應急供水備用系統。
  --提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能力。繼續開展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作,加強水功能區管理,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推動建立與深圳、東莞、河源跨區域河流整治和保護機制,保護東江水源,改善淡水河水質,確保水資源供給安全。配合省完善東江水資源分配方案,搞好水量分配和取水總量控制。全面提升三防應急處置能力。加快科技和水利信息化建設。
  (四)構建便捷共享的信息網絡體系。
  以信息資源整合共享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力建設開放融合的信息網絡體系和信息服務網絡,率先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建設無線城市。到2015年,建成全省領先的有線寬帶、無線寬帶網絡和應用體系,全市信息化總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互聯網普及率達到80%以上,實現高清互動數字電視播出。
  --推進"三網融合"建設。學習借鑒深圳等試點城市"三網融合"經驗,建設有線無線相結合、全程全網、三維立體、互聯互通、可管可控的下一代寬帶信息網絡,推進我市"三網融合"進程。推進有線電視網絡整并,加快光纖網絡建設,全面提升寬帶網絡的速率。新建商業樓宇全部采用光纖到辦公室建設,新建住宅小區采用NGB接入技術進行建設。對現有商業樓宇和住宅小區進行接入技術升級改造。
  --推進無線城市建設。加大新增3G基站和WLAN基站投資和建設力度,完成三類重點區域的覆蓋。加大新增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CMMB)和地面數字電視(DMB-TH)發射點建設力度,完成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和地面數字電視的網絡覆蓋和業務部署,開展無線、移動數字電視服務。在信息化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區建設數字社區和數字家庭,努力實現村村通光纖,家家通寬帶,促進城鄉信息化統籌發展。開展豐富的互聯網增值業務,實現無線城市業務在政務、商務、生產、生活等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入應用。
  --完善電子政務暢通工程。建設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推進跨部門的業務協同應用。以政府門戶網站為依托,繼續加快推進網上政府一站式服務。積極推進企業信用網和數字證書認證體系建設。加快信息技術在社會民生領域的應用,聯合搭建區域"醫療通"、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公共交通"一卡通"等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珠三角公共服務一體化。
  --推進物聯網建設。推進物聯網關鍵技術的產品生產、研發,主要推進包括電子標簽、高端傳感器設備、軟件及系統集成等的研發和產業化;完善物聯網后臺運行支撐服務,主要發展數據交互中心、物聯網系統后臺管理中心;推進物聯網產品展示和示范應用,主要包括物聯網技術和成果演示、物聯網示范應用及產品推廣和交易平臺等。加強與深莞之間項目和政策的對接,促進物聯網產業鏈的完善。
  第六節  以提升城鎮化水平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把推進城鎮化作為加快轉型升級、升華惠民之州的重要抓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促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ㄒ唬┘辛α拷ㄔO中心鎮和專業鎮。
  以壯大經濟規模、增加財政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有機融合,增強中心鎮、專業鎮吸納人口、集聚產業和擴大就業功能。推進發展重心戰略轉移,加大對中心鎮、專業鎮的投資開發力度,將小金口、水口、三棟、橫瀝、淡水、秋長、永湖、新圩、鎮隆、澳頭、霞涌、陳江、瀝林、平山、白花、大嶺、多祝、稔山、平海、吉隆、黃埠、羅陽、龍溪、園洲、石灣、湖鎮、長寧、福田、楊村、公莊、龍城、平陵、永漢、龍華打造成為具有"投資洼地、發展高地"意義的衛星城鎮。按照"一鎮一策"推動專業鎮轉型升級。加快中心鎮、專業鎮的交通、能源、通信、公共消防、供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醫療等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引導人口和產業向中心鎮、專業鎮集聚。推進中心鎮、專業鎮與周邊村鎮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共建共享。支持有條件的中心鎮發展為中小城市。
  (二)提高城市化現代化水平。
  --加快組團式山水生態城市建設。積極探索產業布局與城鎮發展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堅持實施"南進北拓、東西伸延"城市發展戰略,推進現代城市、歷史文化、山水生態等"三條主軸線"建設,拓展完善惠城區"宜居宜業中心區"。加快大亞灣濱海新城和仲愷高新區工業新城建設。大力推進金山大道、惠南大道沿線和惠陽城區建設,打造中職新城和南部新城。推進惠州大道東段主軸線、惠東縣城中心區和巽寮金海灣濱海旅游區建設,打造東部現代化組團。加快惠博快速通道主軸線和博羅縣城中心區建設,打造西部現代化組團。加快金龍大道沿線建設和龍門生態旅游開發,打造北部生態區組團。
  --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道路(橋涵)、給排水、照明、園林綠化、燃氣、消防、環境衛生、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市政公共設施建設,以完善交通運輸網絡為支撐,促進中心城區、縣城、中心鎮協調發展。完善市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爭取啟動軌道交通1號線建設。完成省立綠道惠州段建設,啟動城市和社區綠道網建設,構建多功能綠道網絡體系。加快城市綜合功能體、主干路網、重點休閑居住區等建設。完善市區三環路,建設四環路,打通一批斷頭路、瓶頸路,新建一批立交橋和人行過街通道。加強人防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推進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改造。加強與深圳、東莞合作,編制和實施深莞惠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共建珠三角東岸優質生活圈。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進城市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加快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完善城市管理的快速反應機制。積極探索具有惠民特色的惠州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逐步實現城市管理常態化,不斷優化城市環境、提高宜居宜業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ㄈ┩七M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
  --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加快村鎮規劃編制,統籌優化城鄉生產、居住、生態和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按照"市管到鎮、縣管到村"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建設管理體系,加快村莊規劃編制步伐,2011年全面完成50戶以上較集中自然村規劃編制工作。
  --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改革傳統的農村社會管理方式,推動城市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向農村延伸,構建新農村建設需要的農村社區組織體系。采取切實措施解決"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地區面臨的社會事務管理、基礎教育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問題,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向城鎮社區轉變,配套推進村委會轉居委會工作。
  --統籌城鄉戶籍管理。制定和實施引導人口有序轉移的政策措施,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城鄉居民戶口統一登記管理制度,調整完善教育、醫療、社保、就業、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政策,消除制約農民工市民化的體制性障礙。探索推廣"積分制"等辦法,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到2015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65%。
  第七節  以優化區域空間布局為重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大力實施協調發展戰略,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優化空間發展格局,加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城市圈,促進市內、市外一體化發展,加強與港澳臺地區更緊密經貿合作。
 ?。ㄒ唬┐龠M市域內部一體化發展。
  --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在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劃的框架下,積極優化區域空間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進一步明確全市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構建以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區惠城區中心區為核心,以中部拓展軸、沿海拓展軸、南北拓展軸為主骨架,以省級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大亞灣、惠陽、惠東、博羅為新的增長極,以藍色海岸帶、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市域主要江河生態主廊道和東部坪天嶂-蓮花山脈生態控制區、北部羅浮山-南昆山生態控制區為生態安全屏障的"內聚外聯、核心優化、三軸拓展、多元保育"的國土開發總體戰略格局。結合主體功能區定位,進一步優化重大產業空間布局。按照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對不同的主體功能區,實施不同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保等政策以及績效評價和考核辦法。
  --推進縣區聯動發展。進一步擴大縣區經濟管理權限,加強對縣、區發展的分類指導,統籌協調縣、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布局。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按照發揮優勢、產業互動、城鄉共融的發展思路,依托縣域比較優勢和城市產業輻射,拉動縣域經濟發展。努力提升東莞(惠州)、東莞鳳崗(惠東)兩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建設水平,加強園區招商引資,壯大產業規模。結合"三舊"改造,實施惠城、惠陽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工程,推進制造業向城市中心區外圍的縣、鎮轉移。鼓勵博羅縣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促進各類產業向園區集中,實現產業規?;⒓s化、基地化發展。支持龍門縣走生態發展道路,著力推進特色優勢資源產業化,努力建設具有生態特色的經濟新區。繼續加大對山區縣鎮的扶持力度。
  --規劃建設"環大亞灣經濟區"。整合惠陽區、惠東縣和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的14個鎮(辦)1392平方公里土地,以大亞灣海域為中心,以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規劃建設環大亞灣經濟區。依托沿海發展軸,打造環大亞灣臨港產業和濱海旅游聚集地,帶動惠東稔平半島發展,使稔平半島成為惠州新的增長極。
  (二)積極融入珠三角一體化發展。
  --積極構建"深莞惠"經濟圈。加快與深圳、東莞在規劃、交通、產業、能源、水利、環保生態、信息化、創新體系和社會管理等領域的對接與融合。聯合推進《深莞惠區域協調發展總體規劃》和深莞惠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交通運輸一體化規劃、相鄰地區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和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實施。以莞惠城際軌道、廈深鐵路、廣州至汕尾鐵路、北京至深圳客運專線、深惠城際軌道等項目建設為重點,加快跨境交通項目建設,發展跨界公交服務,建設區域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聯合深圳,統籌治理龍崗河-淡水河跨界污染。到2015年,沿河流域各鎮污水處理全面提升脫氮除磷水平,流域禁養區內非法規?;笄蒺B殖企業全面清退。強化固體廢棄物屬地管理,禁止固廢非法跨市傾倒轉移。共建深莞惠產業合作示范園,建立和完善產業合作長效機制,協同構建特色突出、集約發展、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推進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就業、老齡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制度對接、資源共享和待遇互認。
  --深入落實珠三角一體化五個規劃。積極推進與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環境保護、城鄉規劃、基本公共服務對接,加快融入珠三角區域一體化,促進與珠三角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統一規劃、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產業發展橫向錯位融合、縱向分工協作、市場開放共享,區域環境保護體制機制一體化、生態環境安全,城鄉區域空間格局優化、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完備,基本公共服務共享。增強對粵東和粵東北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到2015年,惠州基本實現與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經濟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ㄈ┩七M與港澳臺地區更緊密合作。
  深入落實CEPA及其補充協議、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推進惠港澳在金融、旅游、教育培訓、醫療服務、影視拍攝、文化創意等重點領域合作。大力引進港澳金融機構,主動承接港澳金融后臺服務。支持惠州企業到香港上市。鼓勵港澳資本投資惠州旅游開發,鼓勵港澳旅游企業來惠設立營業網點,爭取促成惠州港與香港恢復海上直航、香港游艇、豪華游輪通達惠州濱海旅游勝地。支持港澳教育機構到惠州合作辦學,鼓勵港澳投資者在惠州建設職業教育培訓基地。支持港澳服務業提供者在惠州以獨資、合資、合作方式,興辦高端專科醫院和大型綜合醫院,推動惠港澳開展醫院管理、科技交流、醫護人員培訓合作。加強與港澳在影視制作、動漫、廣告設計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吸引香港科研機構進駐惠州,在重點領域聯合開展研發合作,推動惠港科技人員專業技術職務以及產品、商品檢驗認證互認。建立惠港澳企業、行業和商會合作平臺,推動三地在社會民生、專業服務等領域的合作。積極引進臺灣的電子信息和石油化工等先進制造業、優質農產品種植和休閑觀光等現代農業、文化創意產業,推進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惠州港作為國家首批兩岸直航港口的功能,爭取早日開通惠臺兩地海運直航,拓展對臺海運物流。
  第八節  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為重點,努力建設低碳惠州
  大力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高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水平,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爭創生態文明示范區。
 ?。ㄒ唬┘訌姯h境污染綜合防治。
  --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優化工業布局,促進工業企業"入園管理、集中治污",對電鍍、印染、化工、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等重污染行業統一規劃、統一定點。加強產業轉移的規劃引導,防止污染轉移。全面推進規劃環評,將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對新增污染排放項目實施嚴格的總量前置審核。
  --加強水污染防治。大力推進西枝江、淡水河及潼湖水系等重點流域綜合整治,促進工業廢水集中處理,加快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面清退禁養區內非法規?;笄蒺B殖企業,積極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十二五"期間,新建、續建、擴建污水處理設施45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1萬噸/日,新建污水處理管網720公里,完善污水處理管網277公里。到2015年,基本建成城鄉統籌的生活污水處理體系,實現市區、縣城、中心鎮和東江干流、西枝江、淡水河沿岸、潼湖流域各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加強火電廠脫硫設施在線監測,加快脫硝設施建設。加大工業鍋爐治理力度。加強工業粉塵、煙塵污染治理和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加強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控制。
  --加強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合理規劃建設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基礎設施,重點推進電子廢物拆解處置中心和省危險廢物綜合處理中心二期工程、污泥堆肥處置工程建設。加快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完成惠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填埋場擴建,建成惠東垃圾處理場、惠陽區沙田垃圾綜合處理場、博羅楊梅垃圾處理場,改造龍門垃圾處理場。到2015年,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3300噸/日,污泥處理能力達到800噸/日。完善全市的垃圾收集清運系統,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穩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強化電磁輻射環境管理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完善核安全及應急管理。
  --強化海域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整治東升海水魚類養殖區和考洲洋海水綜合養殖區,實施荃灣港區、碧甲港區、亞婆角港區、大澳港區等重點物流港口和澳頭、港口、巽寮、范和、亞婆角、鹽洲六大漁港污染綜合治理及環境景觀改造。
  --提升環境監管水平。統籌環?;A設施建設,提高環境監測能力和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處理能力。加強環境執法力度,杜絕偷排漏排行為。制定更為科學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控制及分配管理辦法,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體系。
  (二)加強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
  --繼續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探索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節能管理體制,加強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的節能管理。以石油、化工、電力、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為重點,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推進綠色照明工程、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大力推廣節能低碳建筑和低碳居家方式。加強交通運輸行業降耗和減排管理,加快發展公共交通和快速軌道交通系統,鼓勵綠色出行方式。推進LNG公交車、CNG出租車投放。開展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統計、審計、公示工作。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訂實施更為嚴格的行業和區域污染物排放標準,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總量前置審核制度,對未完成減排目標的地區實行區域限批或行業限批。促進節能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等的推廣應用,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研究探索環境產權交易、排污權交易制度,推行市場化的節能減排機制。完善節能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宣傳,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減排工作。
  --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節材產品、再生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和包裝材料的使用。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行業用水定額管理。鼓勵建設城鎮再生水利用系統,推進農業節水,加快實施灌區"兩改一提高"的節水改造工作。積極推進海水綜合利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切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率。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城市重點功能區的舊城鎮成片改造、"城中村"改造以及不符合城鄉規劃的舊廠房搬遷改造工作。不斷完善閑置土地處置的政策體系,努力探索和形成建設用地動態跟蹤制度,建立閑置土地和建設用地監管及監測長效機制。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集約化。探索建立土地收益調節機制,加大開發補充耕地力度,建立健全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的經濟激勵機制。實施科學生態圍填海工程。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通過制定相關價格政策,促進資源節約,限制超標排放。
  --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實施鼓勵與扶持低碳產業發展的政策,積極引導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現代產業發展。重點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交通工具與交通設備制造業,以低碳、節能為特征的新一代家電制造產業等,提高低碳制造業在工業中的比重。推動工業(產業)園區開展循環經濟試點,構建物質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業(產業)園區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按照國家有關清潔生產的法律規定,對19個行業的重點企業實行強制清潔生產。大力發展低碳服務業,探索參與區域性碳交易市場建設。優化能源結構,著力開發利用風能、核能和太陽能為主的低碳能源。發揮科技對發展低碳經濟的支撐作用,加快低碳技術研發、示范和產業化,積極爭取與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展低碳項目技術合作。擴大森林面積,加強森林撫育和管理,增加森林碳匯。大力倡導低碳生活。
 ?。ㄈ┘訌娚鷳B建設。
  --嚴格生態保護。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環境容量要求,嚴格執行生態分區控制。對水源地保護區、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水土保持重點防護區實行搶救性保護。對東江、西枝江水源保護區等重要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重要濕地、生態極敏感區和生態功能極重要地區,實行強制性保護措施。加強海洋生態保護,盡快建設大亞灣第二條海底排污管道,做好惠東港口國家級海龜自然保護區的強制性保護,加快巽寮灣旅游度假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強考洲洋文昌魚和紅樹林保護。切實保護大亞灣海域水質和水產資源、紅樹林、珊瑚礁等生物多樣性資源,構造環大亞灣經濟帶生態屏障。建設惠州海洋生態系統評估地理信息系統、惠州海洋生態園和潼湖濕地公園,實施珍稀、瀕危野生物種保護工程和人工增殖放流工程。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防止濫開濫采和生態破壞,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力度。探索建立流域、區域統籌的生態補償機制。
  --加強生態建設。加快國家級、省級、市級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推進公路、鐵路沿線、城市出口道路的綠化美化,大力營造、保護沿海防護林和灘涂紅樹林。全力推進省立綠道網、市域綠道網、縣區綠道網和城市景觀林、公共綠地、城(鎮)郊圍城防護綠化帶、村道綠化帶建設。建設惠城區金山湖公園、望江公園、文星公園、新湖公園、惠州市植物園、東江畫廊休閑綠道等城市公園游園,惠陽區文化體育公園(二期)、打鐵嶺公園、盧屋山公園等公園綠地,大亞灣開發區虎頭山公園(一期)和惠民廣場。維護農田保護區、農田林網等綠色開敞空間。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大力開展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工作。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2.2%,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3平方米。
  第九節  以提升文化軟實力為重點,努力建設文化惠州
  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手抓",堅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兩分開",加快文化惠州建設步伐,推進文化惠民。
 ?。ㄒ唬┙∪参幕阵w系。
  --全面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建設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為目標,開展爭創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活動,推進惠州美術館以及縣(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市縣(區)檔案館等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綜合文化站、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市、縣(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到2015年,市文化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市博物館達到國家二級館標準,縣(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以及行政村(社區)文化設施全部達標,全市各級國家檔案館建成面積達標、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公共檔案館;較大型企業建成職工書屋、俱樂部、"職工之家"等員工文化設施;每個縣(區)建成有一座以上多廳數字電影院,全市鄉鎮(街道)電影放映設備全部實現數字化,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以上?;鶎游幕ㄔO各項主要指標力爭達到全省領先水平。
  --開展文化惠民活動。組織本市創作的獲獎精品節目展演、民間藝術團體進社區專場演出活動。建立農村電影放映的市、縣(區)兩級財政保障機制,逐步建立鄉鎮(街道)和行政村固定電影放映點。組織開展送戲、送書、送電影、送展覽等文化下鄉進社區工作。擴大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外來員工人員的文化惠民服務,力爭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市歌舞劇團每年送戲下鄉一百場、市文化館每年進行2000人次以上公益性培訓目標。
  --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加強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科技館、博物館、奧林匹克體育場等文體設施的管理,提高場館的使用效率。推動大型公共文化場館后勤服務社會化,推進全市各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全面免費開放。加快"網上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等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推動全市公共圖書館、文藝團體加入全省數字圖書館聯盟、公共圖書館聯盟和演藝聯盟,促進文化項目共建共享。構建先進現代文化傳播體系。鼓勵和支持成立各類民間文化社團,壯大公共文化服務輔助隊伍,擴大文化志愿服務。
 ?。ǘ┘涌彀l展文化產業。
  --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建設文化惠州的重要抓手,重點發展新聞傳媒、文化創意、數字出版、會展博覽、演藝娛樂、文化旅游、文化設備(視聽)等產業,打造具有惠州特色和產業競爭優勢的知名文化品牌。支持報業、廣電兩大傳媒集團向全媒體、跨行業發展,按照省的要求推進"三網融合"建設,技術先進具有強大核心競爭力的龍頭文化企業集團。規劃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積極推動惠州報業全媒體基地、惠州廣電傳媒演藝產業基地、惠州印刷復制創意產業園、惠州新華文化廣場、TCL文化集群創意谷等項目建設,積極發展明豐羅浮山生態城文化產業園區、惠東天后宮民俗文化產業園、龍門農民畫產業園等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加快培育富有活力的產業集群。完善文化產業統計體系,加強扶持資金的引導作用,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文化產業。"十二五"期間,力爭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1個以上省級或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積極培育文化產品、服務和要素市場,積極開發動漫游戲、移動電視、網絡廣播電視等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興市場,培育版權、資本、人才、信息、技術等文化要素市場,繼續引進一批優秀院線資源,加快電影院線、電影MALL項目建設,推進文化產品經營單位連鎖經營。建立文化產權交易平臺和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促進產權、資本、人才、信息的流動。建立健全文化市場的中介機構和行業組織。重點發展演藝經紀、信息服務、法律咨詢、版權代理等文化中介行業,推動文化中介機構規范化、規?;?、品牌化。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完成文化領域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生產、管理和服務機制。培育壯大一批重大民營文化企業,激發文化發展活動力。進一步建立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規章制度,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創新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方式。建立完善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協調機制,提升對外文化交流水平。
 ?。ㄈ┨嵘葜菸幕蜗蟆?br/>  --積極推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加快歷史人文資源的保護和規劃建設,推進豐湖書院建設和水東街改造,恢復蘇東坡寓惠遺址,重建一批富有歷史文化氣息的景觀和建筑群,依法修復一批文物古跡,重點推進鄧演達紀念園、葉挺紀念園和廖仲愷紀念園建設,重塑惠州歷史風貌,提升"嶺南風格、惠州韻味"的城市人文內涵。加強地方志編撰工作。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推進各類博物院、紀念館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館等的建設,做好國家級、省級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利用工作。開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及"民族民間特色之鄉"創建活動。2015年前,力爭申報2條以上歷史文化街區、3個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培育惠州人文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一步鞏固全市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路基礎。倡導誠信為本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德風尚,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強化公民的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民主法治意識。大力弘揚"解放思路、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創新精神、"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群"的惠州精神和"新客家、老客家,來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城市品格。樹立全民終身學習理念,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普及科學人文知識,提高民眾科技水平。強化國民藝術普及教育,全面提升群眾文化品位。增強文化的教化功能,培育公民良好的社會心理。加強新型人口文化建設,關愛女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殘疾人和老年人等活動,引導人們樹立科學、文明、進步的生育觀念。
  --鞏固提升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健全文明城市創建長效工作機制,努力打造"文明惠州"品牌,力爭2011年、2014年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爭當"全國文明城市標兵"。積極參與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創建活動,不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推進文明縣城、文明村鎮創建和嶺南新民居(新農村樂園)建設,積極推進文明單位、文明窗口創建工作,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倡導文明新風的評選表彰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到2015年,文明村鎮創建覆蓋面達到85%左右,文明窗口行業創建覆蓋面達到90%左右,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城市常住人口總數的10%以上。
 ?。ㄋ模┌l展體育事業。
  深入貫徹實施《全民健身條例》,建立健全"四大全民健身服務網絡"注10(注10:“四大全民健身網絡”,指體育場地設施網絡、體育組織網絡、體育活動網絡、體育服務管理網絡。),基本建成覆蓋全市城鄉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市體校高水平體育人才訓練基地、專業運動隊集訓基地、青少年業余體育培訓基地、社會體育職業培訓基地,完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輸送網絡,推動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努力建設廣東體育強市。培育體育健身市場,發展體育產業,推動體育產品品牌建設,擴大和引導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與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的互動發展。
  

專欄7:惠州市推動文化惠州建設十項工程
 


1.公民素質工程                6.文化產業工程
2.文明城市工程                7.文化旅游工程
3.文化設施工程                8.文化傳播工程
4.文化服務工程                9.文化改革工程
5.文化精品工程                10.文化人才工程


  第十節  以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為重點,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按照"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要求,大膽創新,深化改革,努力探索科學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的新途徑、新舉措和新機制,為新一輪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基本定位,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啟動行政審批自由裁量權規范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各部門辦事程序及準入條件,建立行政審批動態管理、評估機制,推廣行政審批前公示制度,鞏固行政許可"零收費"制度。完善政府信息發布制度。
  --推進富縣強鎮和簡政強鎮事權改革。擴大縣鎮管理權限,推進鄉鎮黨政機關、所屬機構和派駐(出)機構財政預決算公開。按省的統一部署,對全市鄉鎮重新分類,并分類界定政府職能、機構設置和編制配備。加強直接面向基層和群眾的"窗口"機構建設。深化鄉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公務員聘任制度。
  --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以"精簡、優化、改制、減負、高效"為目標,積極穩妥推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創新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和運行模式。建立和完善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健全事業單位績效評估機制,優化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的制度環境。推行事業單位全員聘用合同制。
 ?。ǘ┥罨洕w制改革。
  --深化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理順市與縣、區財政分配關系。加快以綜合預算為基礎的部門預算改革。配合省推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立與主體功能區劃相適應的激勵型財政機制。
  --加快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擴大縣級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核準權限。落實國家和省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擴大民間資本投資領域。完善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制定項目公示、責任追究、后評價等制度,完善代建制。制定按主體功能區劃安排和按領域安排相結合的政府投資和管理政策。完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
  --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創新。積極參與珠三角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地方金融體系,積極支持各類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來惠設立分支機構。積極開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完善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大力發展為民間投資服務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探索中小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集合發債,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和業務,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信用擔保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加大政策鼓勵和政府補貼力度,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和覆蓋范圍,逐步將水稻、生豬、漁業、森林等納入保險保障范圍。
  --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和企業重大決策失誤追究等制度,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改善國有企業股本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恢復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建立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交易制度。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市場法規和監管體制,規范市場秩序。
 ?。ㄈ┥罨鐣芾眢w制改革。
  --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推進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和博羅縣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適時擴大改革范圍。推進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把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并統籌建設。到2012年,所有街道(鄉鎮)設立社區政務服務中心,有條件的社區設立社區公共服務站。加強村(社區)基層"兩委"班子建設,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探索村(居)民自治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相分離,實行"職能、資產、財務、機構、人員"五分開,推動村(居)委會和農村"兩委"主要職責轉向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及維護社會穩定。探索非戶籍常住人口參與城市社區自治的途徑。培育發展城鄉社區社會組織,推進社區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志愿者服務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社區服務的政府購買和項目管理準入機制,探索物業管理與社區管理相結合的模式。強化基層群防群治工作。促進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強化社會組織作用。簡化社會組織登記注冊辦法。推進社會組織民間化,行業協會全面實現民間化。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加強社會組織專職隊伍建設,促進社會組織依法參政議政。探索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立現代社會工作制度,加強社工知識的普及教育與培訓,扶持培育社工服務機構,探索建立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機制,加快社會工作發展。
 ?。ㄋ模┘訌娒裰鞣ㄖ谓ㄔO。
  --著力構建法治政府。增強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設質量,規范行政權力運行,保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著力完善經濟體制、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以及政府自身建設方面的政策法規。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嚴格執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等必經程序,推進權力運行程序化、公開化和民主化,進一步提高政府的決策水平和施政能力。加強重大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建立決策反饋糾偏機制。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便民高效、制約有效的行政執法程序。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推進辦事公開,強化行政監督和問責,落實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高政府公信力。
  --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認真實施《法治廣東建設五年規劃(2011-2015年)》,扎實推進法治城市、法治縣(區)創建活動。堅持法治惠民,注重社會各群體的法律保障,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營造民主、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機制,加強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促進司法公正,樹立法律權威,服務穩定大局。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加強普法宣傳,嚴格公正文明廉潔執法。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程序。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城鄉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實現政府行政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健全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民主理財、民主評議村干部等各項制度。加強村(居)委會自身建設,增強自治功能。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
  (五)加強廉政建設。
  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各項制度,切實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嚴格落實述職述廉、責任追究、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制度。完善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產權交易、政府采購和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等制度。加強領導干部監督,規范權力運行。完善重大工程預防腐敗體系。繼續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市、縣、鎮三級黨政機關公車改革。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全面推進基層黨組織公務公開。充分發揮紀檢監察部門查辦案件的功能,提高執法執紀水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規劃目標和任務,主要依靠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政府要完善規劃體系,加強規劃銜接,抓好重大項目支撐,有效引導社會資源,科學配置公共資源,加強規劃組織實施,保障規劃有效落實。
  第一節  健全規劃管理體制
  --加強銜接協調。做好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間的銜接,做好專項規劃、縣(區)規劃與總體規劃的協調,確??傮w要求一致,空間配置和時序安排協調有序,形成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統領,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


專欄8:惠州市"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


序號

規劃名稱

編制牽頭單位

1

惠州市綜合交通運輸“十二五”規劃

市交通運輸局

2

惠州市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

市水務局

3

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二五”規劃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4

惠州市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

市發展和改革局

5

惠州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

市環保局

6

惠州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

市環衛局

7

惠州市科學與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

市科技局

8

惠州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市教育局

9

惠州市文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10

惠州市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

市安監局

11

惠州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

市衛生局

12

惠州市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

市發展和改革局

13

惠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強化指標約束。發揮年度計劃在規劃實施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制訂和實施年度計劃,分解落實中長期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規劃綱要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具有法定效力,分解落實到市有關部門和各縣(區)政府,納入各部門、各縣(區)主要領導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實行規劃目標責任制。
  --加強監督檢查。對規劃規定的各項控制性、強制性指標以及禁止性、限制性行為,切實加強監督管理。完善規劃中期評估制度,檢查規劃落實情況,分析規劃實施效果,找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依據評估結果對規劃進行必要調整,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使公眾深入了解規劃確定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藍圖。進一步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及時公開規劃實施的相關信息,增進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互動,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接受全社會監督。
  第二節  強化重大項目支撐
  --科學謀劃重大項目。堅持以規劃帶動項目建設,以項目促進規劃落實,確立中長期規劃對重大項目布局的指導作用。加強前期工作,健全重大項目儲備庫,將規劃的重大項目具體落實到年度重點項目計劃中實施,形成"竣工一批、啟動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機制。"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重大項目233項,總投資6629.7億元,"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4207.0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79項,"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1642.5億元;現代產業建設工程113項,"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2220.6億元;宜居城鄉建設工程5項,"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38.7億元;綠色生態建設工程13項,"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103.2億元;民生幸福建設工程17項,"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152.3億元;文化惠州建設工程6項,"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49.7億元。
  --加強重大項目協調推進。把重大項目列入市、縣(區)、鎮(鄉)政府重要議程,強化層級互動,集中力量保證重大項目建設,強化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依法依規推進建設。優先保障重大項目環境容量。加強與財政性資金、信貸資金的銜接和引導工作。落實項目建設多項監管制度,確保安全生產,保證工程質量,保證建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資效率。優化建設環境,落實征地拆遷責任主體,實施考評和獎懲激勵制度,排除影響項目建設進度的各種障礙。
  第三節  建立分類實施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本規劃確定的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低碳惠州等重點任務,提出的產業發展方向,是對市場主體的導向,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施。政府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完善政策,維護公平開放、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為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營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國有企事業單位要發揮帶頭和示范作用。
  --切實履行政府職責。本規劃確定的努力讓惠州人民更加幸福、發展公共文化、建設公共技術創新平臺等公共服務領域的任務,是政府的承諾,全市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能,運用公共資源全力完成。本規劃確定的體制機制創新任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必須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強對改革的總體指導和統籌協調,抓住時機推進,并及時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用規章制度確定下來。
  --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本規劃提出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是政府向社會和民眾提供的公共產品,主要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來完成。政府主要通過規劃引導、組織建設、監督管理、利益調控發揮主導作用。對公益性基礎設施,堅持以政府供給為主;對經營性基礎設施,主要運用市場機制引導投資,采取"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吸納各類資本投入基礎設施領域;對于壟斷性和公共性并存的基礎設施,政府要切實履行好監督管理和利益調控職能,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經營。
  --堅持依法管理。本規劃提出的主體功能區劃、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知識產權保護、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社會建設與管理、廉政建設等要求,主要通過加大執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輔之以必要的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加以落實。
  第四節  完善經濟政策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按照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和任務,研究制定規劃實施的相關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有效引導社會資源。加強宏觀經濟監測預警,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發揮公共財政作用。根據公共財政服從和服務于公共政策的原則,合理界定公共財政支出范圍。公共財政配置重點放在為全市人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上,公共財政預算優先安排城鄉義務教育、勞動就業、惠農支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防災減災、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公共技術創新平臺、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資源管理等領域。


 


相關政策

政策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区卡一卡二卡三乱码免费|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娇妻第一次被多p| 向日葵app在线观看下载大全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麻豆视频免费播放| 日韩中文字幕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app| 亚洲AV第一成肉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日韩制服丝袜在线|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无忧传媒在线观看|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福利视频导航|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小情侣高清国产在线播放|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99rv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高清午夜看片a福利在线观看琪琪|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剧情精品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播放| 白白的肥岳嗷嗷叫|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免费能直接在线观看黄的视频|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 欧美最猛黑人猛交69|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大片aw| 老师好紧开裆蕾丝内裤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