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索 引 號: 11441300007187648G/2016-00039
分  類: 衛生、體育
發布機構: 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成文日期: 2016-09-28
名  稱: 惠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惠州市促進中醫藥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文  號: 惠府函〔2016〕373號
發布日期: 2016-09-29
主 題 詞:


 

惠府函〔2016〕373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惠州市促進中醫藥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衛生和計生局反映。

 

 

 

惠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9月28日   

 

 

 

惠州市促進中醫藥發展實施方案

 

根據《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衛生強省的決定》(粵發〔2015〕15號)精神,為促進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于中醫藥事業改革發展的全過程,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中醫藥服務需求作為中醫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統籌協調。堅持繼承創新,弘揚特色。進一步優化中醫藥資源結構,擴大中醫藥資源增量。大力推進醫療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產業以及“三大基地”建設。提升中醫藥事業五種資源在我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和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多元價值和貢獻率。

(二)主要目標。建立適應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施“五名”工程,即:名科、名館、名醫(名師)、名產品、名基地。

2018年前達到的目標:1.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完成中醫館(中醫科、中藥房、中醫治療室)標準化建設;2.80%的縣、區級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3.縣、區級以上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占醫藥人員總數的60%以上;4.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占基層中醫類別醫師比例達到50%以上,基本建立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

2020年前達到的目標:1.市中醫醫院建成省級中醫名院和粵東中醫特色醫療中心;2.力爭縣、區級中醫醫院均達到二甲標準;3.力爭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占基層中醫類別醫師比例達到60%以上;4.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中醫年診療量占全市總診療量的22%;5.每萬人口衛生機構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79人;6.每萬人口中醫醫院床位數達到5.5張;7.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更加繁榮,建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醫藥企業,中醫藥健康服務總規模年增長率不低于20%;8.加快廣東省葛洪中醫藥研究院和養生博士工作站建設,全力打造“三大基地”(即: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健康產業基地、中醫藥創新基地),推動我市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中醫藥宏觀管理和政策扶持。

1.落實扶持中醫藥發展政策。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服務供給與發展政策,落實政府投入責任和醫保對中醫藥服務的鼓勵政策,中醫事業投入占衛生事業總投入比例達到10%以上。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通知》(國發〔2016〕15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5〕32號)、《廣東省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行動綱要(2014~2018年)的通知》(粵府辦〔2014〕14號)和《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惠州市貫徹落實廣東省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行動綱要(2014~2018年)實施方案的通知》(惠府辦函〔2014〕96號)要求,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局、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經濟和信息化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2.加強中醫藥行政管理和行業指導。進一步完善中醫藥管理機構建設,成立協調中醫、中藥、民族醫藥、中醫技術和中醫產業的組織機構。至2018年底,各縣、區衛生和計生行政部門均設立或明確中醫股(室),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全面負責對基層中醫藥工作的監督管理,實現中醫藥的醫療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產業發展全面統籌推進。(牽頭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配合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3.出臺推動中醫藥適宜技術惠及百姓的優惠政策。2016年出臺合理提高中醫醫療服務價格的方案和擴大醫保支付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針灸、治療性推拿按摩等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的支付范圍和比例。(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二)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

1.加強中醫醫療機構建設。推動市中醫醫院創建省級中醫名院,打造國家區域中醫特色醫療中心,輻射帶動粵東地區中醫藥服務水平提升。加強縣、區中醫醫院建設,支持縣、區中醫醫院全面完成現有影像、檢驗、手術、病理、重癥監護等關鍵設備裝備填平補齊,改善業務用房狀況。推進惠城區中醫醫院改建、惠東縣中醫醫院遷址及龍門縣中醫醫院新院建設工作。到2018年,80%的縣、區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2020年,力爭縣、區中醫醫院均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2.加強基層中醫藥工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科、中藥房規范化設置率達到100%,繼續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科、中藥房規范化建設,配置具有??铺厣闹嗅t診療設備,每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規范的中醫館,2016年,各縣、區完成50%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2017年建成80%,2018年全面完成建設任務。積極推動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工作,惠東縣2017年要通過國家評審,惠陽區、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力爭2018年通過評審,惠城區、博羅縣爭取2019年通過評審,龍門縣力爭2020年通過評審。(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3.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進一步推動綜合醫院(含??漆t院)和婦幼保健院等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工作,強化中醫臨床科室和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中西醫臨床協作機制,推進疑難病、危急重癥病的聯合攻關,鼓勵開展中西醫結合防治方法和技術的研究以及中藥的研發,創建一批全國(?。┚C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設有開展中醫藥服務的二級以上醫院(含專科醫院),可引進民營資本,建設中醫館。(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4.加強“治未病”服務體系建設。強化中醫醫院“治未病”科規范化建設與管理,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示范單位創建工作。在中醫醫院及有條件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設立“治未病”中心,提供規范的中醫健康干預服務。推進“治未病”服務平臺規范化建設,2016年,市中醫醫院,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中醫醫院完成“治未病”服務平臺建設并通過省級評估驗收。2020年,惠城區、龍門縣、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建成“治未病”服務平臺。(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5.加強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發展。鼓勵社會力量以出資新建、參與改制等多種形式投資中醫醫療機構,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預防保健機構、療養院、康復醫院等,鼓勵社會力量優先舉辦婦科、兒科、骨傷、肛腸等非營利性中醫??漆t院,發展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護理院。鼓勵藥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積極探索中醫執業醫師多點執業的方法和形式。支持中醫醫院輸出管理、技術、標準和服務產品,為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提供支持。2017年前,出臺公立中醫醫院與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業務合作的形式和具體路徑。加大中醫藥購買服務的力度,探索“民資公用”、“民醫公用”的路徑。到2020年,每萬常住人口中醫醫院床位數達到5.5張,其中社會辦中醫醫院床位數占15%,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服務量不少于全市中醫醫療機構服務量的20%。(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三)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1.提升中醫藥醫療核心技術水平。繼續挖掘和打造中醫名院、名科的核心醫療技術,打造名院、名科和名方。鼓勵各級中醫醫療機構與相關醫藥企業和高??蒲袡C構合作,積極開發適合中醫藥醫療健康服務的各類技術產品。支持中醫醫療機構院內中藥制劑的研制和使用,探索開展中藥制劑在全市中醫醫療機構調劑使用工作,提高院內中藥制劑向專利產品的轉化,提高產品質量。(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2.提升中醫整體醫療能力。打造一批中醫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療效顯著的中醫醫院中醫特色??啤5?018年,市中醫醫院建成3~5個省級中醫重點??疲▽2。?,至少建成1個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專?。?;各縣、區中醫醫院至少建成1~2個省級中醫特色??疲▽2。?~3個市級中醫特色專科。實施專科特設崗位計劃,每個縣、區中醫醫院設置5個??铺卦O崗位,引導和鼓勵優秀人才到縣級中醫醫院工作,有針對性地提升縣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加強中醫優質護理工作,實現二級中醫醫院優質護理率不低于80%,三級中醫醫院優質護理率不低于100%的目標任務。(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3.打造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廣東省葛洪中醫藥研究院建設,充分發揮在中醫藥學研究、技術開發、技術推廣等方面龍頭作用,努力打造成為省級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力爭每年新承擔省級以上中醫藥類科研項目4項以上,每年爭取獲得市級及以上中醫藥科技成果2項以上。(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4.加快中醫藥信息化建設。運用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自動化、智能化的中醫藥健康信息服務,建立全市中醫治未病服務網絡數據中心和信息平臺,鼓勵開展面向基層和偏遠山區的遠程中醫診療服務,將中醫藥業務管理信息系統納入市級信息平臺建設,為中醫藥發展提供大數據服務平臺和信息化工具支撐。(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5.加強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2016年底,各縣、區要建成一個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和網絡視頻教育平臺,運用網絡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人員培訓和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每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至少能夠開展15項中醫藥適宜技術,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運用6種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村衛生站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能夠開展中藥、針法、灸法、推拿、刮痧、拔罐等6種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

(四)加強中醫藥人才建設。

1.加大中醫藥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把引進、培育中醫藥人才納入“人才雙高計劃”和“人才雙十行動”,在加大吸引才力度的同時,更多地在人才培育上下功夫,結合人才需求情況,瞄準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一流中醫藥大學,開展合作辦學,力爭在羅浮山設立中醫藥本科院校(校區)或研究生院,努力培養一大批優秀的中醫藥人才。強化財務管理、質量管理和危機干預應急管理人才的培養,促進醫院管理人員的職業化。(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2.加強中醫名醫選拔培養和師承建設。健全名中醫培養、遴選和評價制度,培養一批中醫名醫,省級名中醫3人以上,列入省級以上中醫藥管理部門人才培養專項的人數8人以上;開展名醫師帶徒工作,擴大名中醫師帶徒覆蓋面和完善師帶徒教育制度;加強國醫大師和省市名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整理和推廣,建立一批名中醫工作室,到2016年,建成名中醫工作室18間;到2018年,在惠州執業的各級名中醫全面建立工作室。(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3.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力爭引進國內一所中醫藥大學來惠辦學和籌建一所養生學院。繼續開展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和定向培養中醫藥人才,確保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占基層中醫類別醫師比例達到50%以上;開展縣級中醫藥技術骨干培訓,發揮縣級中醫醫院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強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建設,為培養基層中醫藥人才提供保障。(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五)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

1.推進中醫藥文化宣傳普及工作。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弘揚“大醫精誠”精神,提升醫院人文關懷能力。加強葛洪中醫藥書籍的整理、挖掘,力爭出版3本以上高水平專著。推動國家、省級葛洪研究會成立,在更高層次發揮研究會的作用。打好“葛洪”文化牌,加快建設葛洪中醫院。編制《中華醫學大全》、《民間偏方大全》。落實惠州羅浮山為國家中醫科學大會永久性會址。(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博羅縣人民政府)

2.建立中醫藥科普知識宣傳長效機制。支持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開辦中醫藥節目專欄和版面,開展中醫藥文化宣傳和知識普及活動。推廣中醫藥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理念,營造促進中醫藥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3.完善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大青蒿園種植的財政投入,繼續豐富羅浮山建成葛洪博物館、中藥百草園、中醫藥文化長廊、中醫養生館文化建設,以多種載體、多種形式展示青蒿素精神,發揮羅浮山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的內涵。(牽頭單位:博羅縣人民政府;配合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旅游局)

(六)推動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1.促進中藥資源保護和開發。積極開展健康產業基地建設,普查中藥資源,摸清中藥資源家底。推廣中藥材綠色種植加工技術,科學引導各縣、區大力發展中藥材綠色種植與加工產業。在保護羅浮山藥物資源原生態的基礎上,鼓勵對中草藥資源的適度科學開發。(牽頭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配合單位:市農業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2.提高中醫藥企業科技競爭力。積極開展中醫藥創新基地建設,加大財政對中醫藥科技經費的投入,鼓勵和支持中醫藥企業研發新藥物、開發新技術、申報新專利,增強企業競爭力和發展活力。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中醫藥產業發展,支持發展現代中藥物流業。鼓勵醫藥企業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支持中醫藥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牽頭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食品藥品監管局、金融工作局、商務局)

3.培育中醫藥精品。一是引導企業樹立“羅浮洞天”醫藥品牌,培育拳頭產品,做大做強百草油、涼茶等幾個品種,更好地帶動其他品種的銷售。積極爭取相關部門將我市企業部分獨具特色的、銷售量好的、質量可靠可控的藥品納入國家、省社保基本藥物目錄;二是引導企業主動“走出去、引進來”,實現企業之間“強強合作,強弱兼并”,將現有的醫藥產能與技術集約化,通過資本運作與資本重組實現企業規模擴大化、產業集團化,技術合成化,使企業具備更強的競爭實力與經濟基礎,為以后的高新技術研發提供堅實的后盾與保障;三是積極鼓勵支持我市符合條件的醫藥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鼓勵醫藥企業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通過戰略收購、兼并重組等方式,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提升產業能級,并通過融資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牽頭單位:市商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科技局)

4.提升中醫藥聯合創新能力。力爭建立惠州市中醫藥“院—企”聯盟,共同研究開發新的中藥品種和適宜技術,共同開發“互聯網+中醫藥技術”。(牽頭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衛生和計生局、發展改革局、商務局、經濟和信息化局、食品藥品監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將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作為建設衛生強市、衛生強縣的工作重點,要認真組織實施,根據任務要求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及時研究解決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問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各地要認真落實地方負責制,加強統籌協調,明確任務分工,各有關單位要各司其職,積極配合、密切協作,扎實推動工作任務落實。

(二)完善保障機制。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中醫藥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對中醫醫療機構和中藥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重點扶持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重點學科、特色??平ㄔO及中醫藥人才培養。醫保支付政策要進一步向基層中醫醫療機構傾斜,鼓勵群眾到基層就診和更多地用中醫中藥。

(三)強化監督檢查。市、縣中醫藥管理部門要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和監督檢查機制,確保各項任務和重點工作落到實處。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組織協調,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完成相關工作任務的時間節點和進度安排,并定期向黨委政府報告工作實施情況。


 

相關附件:惠州市促進中醫藥發展實施方案 惠府函〔2016〕373號.wps


相關政策

政策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床大片30分钟免费看| 欧美黑人巨大3dvideo|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视频| 成年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第一次处破女18分钟高清| 欧美xxxx成人免费网站| 年轻的妈妈在完整有限中字第4| 国产日产高清欧美一区|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国产小视频91|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a级aaaaaaaa毛片|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观看| 日韩免费无砖专区2020狼| 国产精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中文字幕35页| 视频二区三区国产情侣在线| 欧洲最强rapper网站在线看|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在厨房里挺进美妇雪臀| 国产福利第一页|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www.色人阁.com|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aⅴ日本高清视频影片www|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91久国产在线观看| 爱情岛永久入口首页| 女老丝袜脚摩擦阳茎视频|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不卡一区二区在线| 网友偷自拍原创区| 漂亮诱人的女邻居| 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 免费在线观看a级片| xxxx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