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1896~1929),乳名天泉,又名漢育,廣東海豐縣城橋東人。自幼接受民主主義思想教育,崇拜文天祥、林則徐等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痛恨地主豪紳和貪官污吏。讀中學時,與進步同學組織群進會。1917年(民國6年)6月赴日本留學,就讀早稻田大學,接觸社會主義思潮和馬克思主義學說。1919年,當國內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日本東京后,和留日學生一起上街游行,抗議日本政府的帝國主義行徑,遭到日警毆打。彭湃在白布上血書“毋忘國恥”4字,寄回海豐學生聯合會。留日期間,還先后參加建設者同盟、赤心社、可思母俱樂部等進步團體,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1年5月,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后回到廣州,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旋回海豐創辦社會主義研究社,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青年骨干。10月,在海豐縣學聯會的倡議下,陳炯明指令海豐縣縣長翁桂清聘用彭湃為縣勸學所(后改稱教育局)所長。彭湃聘請了楊嗣震、李春濤等一批進步青年為校長和教職員,并秘密組織赤心小組,出版《赤心周刊》,宣傳馬克思主義。次年6月,深入鄉村宣傳革命思想。7月29日,和張媽安等5位進步農民成立六人農會,領導農民開展“同盟非耕”,反抗地主任意加租易佃。兩個多月后,農會會員發展到500多戶、2000多人,分布在赤山約28個村。10月25日,正式成立赤山約農會。11月,彭湃在兄弟分家后,當眾燒毀自己名下的所有田契,以示革命決心。海陸豐地區農民受其影響和鼓舞踴躍參加農會,會員達10萬多人,約占全縣人口的1/4。
1923年1月1日,海豐縣總農會成立,彭湃當選為會長。陸豐、惠陽、紫金、五華等縣也相繼建立了農會。5月,海豐總農會改稱為惠州農民聯合會。不久,潮汕各縣也相繼成立農會,惠州農民聯合會即改稱為廣東省農會,彭湃任執行委員長,領導全省農民運動。次年4月,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按組織安排,出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6月30日,根據彭湃的提議,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決定開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彭湃先后擔任第一、五屆農講所主任。在此期間,撰寫了《海豐農民運動》一書,作為農講所的重要教材。還多次到廣寧、花縣指導農民運動。9月底被選為中共廣州地委委員,不久又被選為中共廣東區委執行委員。1925年,先后兩次回到海豐,任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書記,領導海陸豐農民運動。11月,返回廣州,繼續擔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兼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農民部部長和省農民協會的領導。次年1月任廣東省農民協會潮梅海陸豐辦事處主任,后又兼任中共汕頭地委常委,領導開展潮汕地區的工農運動。1927年3月,參加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后留在武漢,任中華全國農民協會臨時執委會委員兼秘書長。8月,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委員。在中共“八七”會議上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后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潮汕,任東江工農自衛軍總指揮。11月初,任中共東江特委書記,領導創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接著,在高潭區中洞、朝面山一帶建立兵工廠、被服廠、印刷廠、紅軍醫院和糧倉等,成為革命根據地的大后方。12月廣州起義時,被任命為廣州蘇維埃政府(廣州公社)人民土地委員。1928年1月紅四師到達海豐后,彭湃即率紅四師向陸豐、惠來、普寧、潮陽挺進,開辟大南山紅色區域,與海陸惠紫紅色區域連成一片。7月,當選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11月,赴上海,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1929年(民國18年)2月,調任江蘇省委常委、省委軍委書記。8月24日,因叛徒出賣被捕。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威脅利誘和嚴刑拷打,堅貞不屈,于8月30日英勇就義。
來源:惠州市地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