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惠州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的文藝家。詩、詞、文和書畫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藝發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頁。
早年立下“書劍報國”的宏愿,嘉祐二年(1057)步入仕途,此后歷任鳳翔判官,知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穎州、揚州、定州,兵部尚 書、禮部尚書等官。因“奮勵有當世志”,“言必中當時之過”,不能容于新黨與舊黨。為人正直,豪蕩不羈,“自知其不悅于世”而仍不顧,因而一生仕途坎坷, 特別是元豐二年(1079)“烏臺詩案”后,仕途更加坎坷不平,三次遭貶。此后,“隨緣委命而已”,每到一地,隨遇而安,亦不忘關心當地政事與百姓生活。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是為東坡對自己一生的滿意總結。
紹圣元年(1094)十月,被朝廷以“譏斥先朝”罪名貶謫惠州,在惠寓居了兩年又七個月。同情、關心民生疾苦,揭露時政黑暗,勸說地方官吏為民辦好事,因此深受惠州人民的愛戴,得到惠州人永恒的紀念。
鐘情惠州山水,游覽了羅浮山、白水山、湯泉及西湖中諸多勝景,寫下了很多詩文,贊嘆惠州山水風光之美,抒發憂國憂民的胸懷。與惠州人交朋結友,上至地方官,下至文人百姓,甚至黃婆這樣的賣酒人家,都是他的朋友。
貶惠期間,聽聞元祐黨人永不敘復,“已絕北歸之望”,遂決計“買田筑室,作惠州人矣”。在白鶴峰買數畝地建屋二十間,栽植果木,鑿井取水,令其 子邁挈諸子孫至惠居住,以遂“長作嶺南人”的宿愿。可是好景不長,居住40天后,又遭貶海南。此后其子孫諸人一直居住到東坡內遷才離去。
東坡去后,在惠州留下了東坡井、合江樓,嘉祐寺、白鶴峰東坡故居、西新橋等一批文化遺址,還寫下詩詞160首,書信、文章300多篇,為惠州人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