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自南朝梁以后,特別是隋以后的千余年間,先后為州(郡)、路、府、區、市等行政區的所在地,成為東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所轄之地,“大海橫陳,群山擁后”,東扼粵東咽喉,北控粵、贛要沖,水、陸拱衛廣州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惠州是東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處在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廣東漢劇、漁歌、山歌、舞龍、舞獅、舞春牛、瑤族的舞火狗等文化活動盛行,民間文化多姿多彩。惠州的“李家拳”是中國武術中南拳的五大拳種之一,惠東的“平海漁歌”名揚神州,龍門的“農民畫”被譽為中國三大民間畫之一。歷代許多名人對惠州情有獨鐘。東晉道教理論家、化學家、藥物學家和醫學家葛洪,來到惠州羅浮山修道煉丹、采藥濟世,把羅浮山開創為嶺南道教發祥地。北宋杰出文學家蘇軾寓居惠州兩年零七個月,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明代本地曾有“三尚書”(葉夢熊、楊起元、韓日纘);清末、民國時期,孫中山、周恩來等曾在惠州開展過革命活動。近代,惠州先后涌現出廖仲愷、鄧演達、葉挺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