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演員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趙禎圈粉無數,被網友戲稱為“寶藏皇帝”。網友因此也知道了宋代還有這么一個性格寬厚的帝王,改革科舉、網羅人才,開創了一個文治盛世。
不過,還有許多惠州小伙伴不知道,咱們惠州和宋仁宗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得名、筑城、科舉改革,都給惠州帶來意義深遠的影響。
電視劇《清平樂》中的宋仁宗
因避趙禎諱而得“惠州”美名
據史志記載,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在嶺東設立循州總管府,治所在歸善縣梌山(今惠州市惠城區中山公園),管轄歸善、博羅、河源、新豐、興寧、海豐等縣。循州建置歷經300多年后,至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改循州為禎州。
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三月,因避太子趙禎諱,禎州改名惠州,自此誕生“惠州”之名,沿用千年至今。趙禎就是后來的宋仁宗,北宋朝第四位皇帝。
可以說,宋仁宗還沒繼位,就先給惠州帶來了變化。而惠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今年剛好千年!
仁宗改革科舉后惠州進士輩出
宋仁宗積極改革科舉制,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惠州在兩宋時代培養出了50多位進士。
科舉制度改革后,宋代進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說明千年前這個節點以來,惠州開始大力發展教育,興建書院,為惠州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起了重要作用。
自此,惠州逐漸崛起為嶺東地區的重要城市,文人士大夫階層涌現,堪稱“惠州城下有江南”,這與宋仁宗重教興文是分不開的。
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依靠科舉制度,宋仁宗將大批天下英才網羅到了身邊。其中,惠州人最熟悉、與惠州關系最大的,自然就是蘇軾。
然而天意弄人,蘇軾在鳳翔履職的第三年,宋仁宗就駕崩了。蘇軾對這位于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仁宗皇帝評價很高。他說:“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天下豪杰,不可勝數。既自以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于今賴之……宋興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極矣。”天圣和景祐都是宋仁宗的年號,想來蘇軾十分感念仁宗的賞識。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曾官至禮部尚書,又多次被貶。紹圣元年(1094年),他被貶到惠州。當時年近六旬的蘇軾受到惠州百姓熱情歡迎,在此他還把皇帝賞賜的財物拿來修堤建橋。惠州受恩于宋仁宗,同樣也受恩于蘇軾。他們都給惠州帶來了無限榮光。對于后者,正如清代詩人江逢辰所說:“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編輯:陳亮 責編:陳慧 終審:劉付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