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從市區東江左岸上隆生大橋,臨近橋頭大路邊有塊醒目的路牌——譚屋村。沿箭頭東進,可見一片鱗次櫛比、頗具特色的民居,商企交錯,蜿蜒村道與城市街巷交融,車水馬龍,熱鬧繁華。
以“譚屋村”命名、集聚有千人的村,全國有數十個,惠州城區這個便是其一?;葜葑T屋村,是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水寶地:駐足村頭向北遠眺,是波光粼粼的東江和視野開闊的綿延山丘,眼前是東江近市區河面最寬、水質最佳的取水口;身后是譚氏宗祠;環顧東南西,是成群連片新舊相間的各色樓房……相傳六百年前,南遷的譚家人,一分支落腳在惠州龍門縣城東郊,形成譚屋村落。后沿江河南下遷徙或向東西擴散,至廣州、東莞、深圳,以及惠州的惠城橫瀝增湖、水口,博羅橫河、圓洲,大亞灣霞涌等地。水口譚屋村,早年是江邊一片開闊的丘陵和低洼濕地,勤勞頑強的譚家人,一來開墾大片荒地,種菜種果養家禽;二來與周邊駱、葉、容等姓氏求同存異,分片繁衍生息。
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水口譚屋村已有約500名譚姓人,耕養田地4000余畝,拓展為北臨東江,東西南環青塘、東平兩村和容屋駱屋的大譚屋村。
相傳,譚氏起源于2000多年前春秋初期,魯東北平原的“贏”“姬”兩姓,因戰亂、災害或官遷等向各地遷徙,漢時沿黃河分布豫晉等地,南北朝進嶺南粵桂,唐末沿長江入湘贛,宋代漸在華夏江南嶺南開枝散葉,清代始遷東南亞和新加坡等地。譚氏迄今總人口近千萬,百家姓排57位。尤以明清600年間人興業旺,人口猛增20倍,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及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古今譚家不乏名門望族,如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抗倭名將譚綸,風云人物譚延闿,革命先驅譚平山以及文學家譚元春等,還有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譚政和譚震林等。譚家人不乏能工巧匠,如以木為本,善治木的“譚木匠”。
龍門縣的城東江廈,同有一個譚屋村。據載,元末明初,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很長時間,龍門縣就有“譚半城”之說。即龍門縣城內外,譚氏約占一半。開基始祖為江西弋陽、于都的譚瑞奇,乃南宋紹興十八年與朱熹同榜進士。清代康熙六年,《龍門縣志》有兩位列傳人物,其中一位便是譚瑞奇。譚家人承“拓荒鑿空,精忠大義”精神,立“品行端正”家規,子孫多有進士舉人等文官武將,不斷開枝散葉。
惠城譚家人,重學識禮教,多文武賢能,更有勤奮達人。如年少喪父且家境窘迫的譚偉光,硬憑頑強的意志、執著的拼搏信念求學和創業,20歲便獨闖東莞開店辦廠,30年間生意興隆并呈井噴式發展。譚偉光出資聯絡籌建紅棉慈善機構和義工隊,逢年過節慰問孤寡老人,有災情慷慨捐贈……身殘志強精神與勵志傳奇,被周邊居民及宗親子孫傳為佳話,贏得宗鄉親敬重和社會贊譽。
近年來,海內外譚家人時常相約鵝城,緬懷展望。如2016年的世譚懇親盛會,全球各地1000名宗親匯聚惠州,談天說地不亦樂乎。漫步惠州街頭,“譚木匠”的專賣門店,以及譚聚德、譚鴨血等“譚”字號專營食館的大招牌時而可見,洋溢著一股鵝城特有的譚家姓氏氣息。
作者: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