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居所嘉祐寺舊址修繕工程已完成80%。記者楊建業 攝
蘇軾寓居惠州有三個居所——合江樓、嘉祐寺、東坡祠,是惠州的重要“蘇跡”。近年來,合江樓異地重建、東坡祠復原,嘉祐寺舊址修繕工程也在進行中。
在2025年惠州市東坡文化月暨“請到廣東過大年·一起‘惠’精彩”系列活動開展之際,記者走訪嘉祐寺舊址了解到,嘉祐寺舊址修繕工程已完成八成工程量,預計今年3月完成修繕,屆時這一市級文保單位、東坡寓惠文化重要載體之一將重新煥發活力。
嘉祐寺是蘇軾寓惠期間居住時間最長的居所
嘉祐寺舊址位于惠城區橋東街道原惠州市東坡小學校園內。北宋大文豪蘇軾寓惠期間,兩居嘉祐寺,前后歷時約一年三個月,是其在寓惠三個居所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
據清乾隆《歸善縣志》和相關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嘉祐寺并入永福寺,清康熙年間遷至河南岸。明萬歷年間,歸善知縣林民止于嘉祐寺舊址修建城隍廟。該廟后來屢有修葺,保留了清代建筑的風貌。在最近數十年中,嘉祐寺舊址還一度成為惠州市東坡小學的校舍(惠州市東坡小學已于2022年9月份撤并搬遷至惠州市第二小學)。
宋代嘉祐寺荒涼簡陋、氣候惡劣,見證了蘇軾的內傾自省、成熟升華。在艱難苦厄中,蘇軾的思想日漸成熟,創作已臻化境,佳作無數。根據《惠州志·藝文卷》記載,蘇軾寓惠寫就詩詞、雜文587篇。其中大部分是蘇軾居住在嘉祐寺期間寫下的,《記游松風亭》《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等名篇更是備受稱贊。嘉祐寺因蘇軾的不朽詩文而聞名,成為惠州乃至廣東重要的文史名片和旅游資源。1990年7月,嘉祐寺舊址被認定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為研究惠州民風、民俗和東坡寓惠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嘉祐寺舊址修繕工程已完成80%
因年久失修,近年來,嘉祐寺舊址的梁架、木柱、檀條等木構件出現開裂、腐朽情況,白蟻蛀蝕嚴重,墻體風化破損,存在坍塌危險。嘉祐寺舊址所在的橋東街道一直積極推動嘉祐寺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爭取市、區兩級以及各方力量共同呵護“蘇跡”。
在2023年惠州市兩會上,市政協委員彭亮提交《關于推動嘉祐寺舊址搶救性修復及遺址公園建設的建議》。當年11月,惠城區完成嘉祐寺舊址修繕方案設計,順利通過省、市文物專家評審,并與省級專家進行了充分溝通,力爭在后續活化利用過程中,最大限度保留建筑所承載的歷史信息。
在2024年惠州市兩會上,市政協委員林月云等人提交《關于活化利用東坡文化資源,打造橋東文旅融合發展新高地的建議》,建議高標準推動修繕保護并活化利用嘉祐寺舊址。這一建議被市政協列為重點提案,并專門給予經費支持。嘉祐寺保護修繕工作由此得以加快推進。
2024年6月1日,嘉祐寺舊址修繕工程開工,建設單位為惠城區人民政府橋東街道辦事處,聘請有相關資質的建筑工程公司開展施工。
記者從橋東街道辦了解到,嘉祐寺舊址現存建筑為二進前后殿加一偏殿的平面布置,建筑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約532平方米。前后殿間用天井相隔,前后殿內部空間布局保存尚較完整,偏殿則在后期使用過程中加建了墻體等構筑物進行空間分隔使用,另偏殿左前端后期加建有二間平房。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修繕應修舊如舊,再現文物原貌,進行保護性修復原建筑。
“我們在修繕過程中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原有的青磚能用的就用上去,購買青磚、瓦片等材料,并采用古法工藝進行施工,盡可能保持原來的歷史韻味。”橋東街道黨工委委員譚銀興介紹,經過半年的施工,目前工程已完成80%,預計今年3月完成修繕。
記者在現場看到,嘉祐寺舊址前殿的屋頂、瓦面、墻體修繕基本完工,其中屋頂的龍船脊已露出真容,以黑色為底漆,以紅色為主的淺浮雕紋飾,在藍天白云下顯得古色古香。
修繕完成后將進行布展和活化利用
2024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并進一步指出,講好以蘇東坡為代表的惠州歷史名人故事,完成西湖東坡文化陳列館布展,打造“嶺南東坡文化中心”。
據悉,嘉祐寺舊址修繕完成后,將會進行布展和活化利用,爭取納入國家文物局《東坡行旅——中國文物主題游徑總體規劃》項目庫。
“我們將逐步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包括修繕松風亭、打造嘉祐寺入口、新建停車場、修建缺失的左偏殿等,讓嘉祐寺舊址與周邊的惠州蘇東坡祠、歸善學宮、水東街歷史文化街區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惠州形成更加豐富、更加‘立體’的東坡寓惠文化。”譚銀興說,東坡寓惠五百多篇詩詞文賦中,許多是居住在嘉祐寺期間寫下的,其在嘉祐寺的生活狀態也是融入惠州的寫照。嘉祐寺因這位大文豪的文學成就、思想成就、人格魅力而名留千古,希望修繕后的嘉祐寺舊址能開辟相關展陳和舉辦相關活動,打造成為研究蘇東坡文學的高地。
當前,惠州正積極打造貫通西湖、府城、白鶴峰三大板塊的東坡文化軸,豐富東坡文化展示與體驗場所。有專家表示,嘉祐寺舊址的修繕,對深入挖掘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和特色,延續和保存古城格局和風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侯縣軍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