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物鑒定專家現場免費鑒藏。
大批民間珍藏歸館、《惠州市博物館成立45周年歷史紀略》首發、重磅嘉賓帶來主題演講“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博物館如何擁抱未來?”……5月18日上午,惠州市博物館熱鬧非常。在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暨惠州市博物館成立45周年之際,由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惠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委指導,惠州市博物館主辦的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正式啟動。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活動通過文物捐贈、特展發布、主題演講等形式,探討博物館在時代變遷中的使命與擔當。
當日,活動吸引1.2萬人次參與,文創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250%,“惠州博物館”熱度較日常飆升2倍。
捐贈文物涵蓋陶瓷、書畫、文獻等門類
當天上午9時30分,活動在熱烈的掌聲中拉開帷幕。首個環節聚焦文物捐贈,惠州市文物收藏家協會、惠城區收藏家協會及4名熱心市民集體捐贈文物106件,涵蓋陶瓷、書畫、文獻等多個門類。
這座城市的文博事業,正因無數市民的無私奉獻而愈顯厚重:東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館館長張旋捐贈一批陶瓷實物,含各地窯址標本30多種共計300余件,為惠州市博物館籌建基本陶瓷標本庫打下基礎;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民間收藏愛好者潘高聳先生無償捐贈15件質量和藝術欣賞、收藏研究價值較高的古代陶瓷文物,體現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惠州市博物館近年來工作的高度認可和肯定;文懿先生捐贈136塊馬拉松賽事獎牌,使惠州市博物館成為目前廣東乃至全國地級市國有博物館中收藏馬拉松賽事獎牌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活化石’。”捐贈代表潘高聳說,“讓私人珍藏回歸公共殿堂,是對文化最好的傳承。”
《惠州市博物館成立45周年歷史紀略》首發
“1980年,我們在木板隔出的庫房里開始守護第一件文物;今天,惠州市博物館已成為年均服務百萬人次的城市會客廳。”惠州市博物館館長鐘雪平在《惠州市博物館成立45周年歷史紀略》一書首發時感慨道。
45年間,惠州市博物館完成了從西湖畔舊屋到東江岸現代館舍的跨越,致力于“讓文物活起來”,構建了“展覽+教育+文創”的立體化傳承體系。在文物保護方面,通過橫嶺山墓葬群、梅花墩窯址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實證了東江流域作為嶺南文明重要發祥地的歷史地位,為研究嶺南文明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展覽策劃上,以惠州出土文物為依托,運用場景復原、油畫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現了惠州的歷史文化魅力。在文化傳播領域,依托惠州市博物館下屬東坡祠、東坡紀念館及東江民俗文物館、賓興館、朝京門等五大主題場館,每年舉辦高質量臨時展覽、教育活動等,年均惠及觀眾超100萬人次,真正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第二課堂”,讓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同時,惠州市博物館以文物為紐帶,搭建起跨區域的文化交流平臺,以“東坡文化”“海絲文物”等主題展覽走向全國。2023年更是首次躋身全國百強博物館。
“四十五年,是時間的刻度,更是精神的標尺。這本博物館歷史紀略,是對過往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期許。”鐘雪平表示,惠州市博物館將以傳承地方歷史的文化自覺,繼續守護文明、傳承記憶、啟迪未來,讓東江之畔的這顆“歷史之印”,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設多個精彩活動和三大展覽
現場活動豐富多彩:“南粵鑒真公益行:省文物鑒定專家現場免費鑒寶”邀省文物鑒定專家現場免費鑒藏,揭秘文物背后的故事;“香道雅集”帶領市民走進香的世界,感受千年暗香浮動;非遺手工體驗坊陶藝與廣繡親子課,讓指尖藝術代代相傳;“穿越千年·尋找歷史之印”惠州市博物館尋寶活動以趣味打卡解鎖文物歷史密碼。互動活動參與人數突破5000人次,其中免費鑒寶活動服務市民100余人次,鑒定藏品100余件;非遺體驗課程場場爆滿,累計吸引500人次參加;尋寶活動吸引百余名青少年參與,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
此外,還有三大展覽值得一看。《醒·獅——嶺南醒獅文化展》溯源非遺活力,生動詮釋醒獅民俗的歷史脈絡與表演魅力;《東方絕色·青——惠州市博物館藏百件文物系列展》精選百件館藏青瓷,展現古代工藝的東方美學巔峰;《僑心歸處即是鄉——廖坤賢女士中國畫作品展》呈現旅外畫家廖坤賢女士的佳作,以水墨丹青勾勒僑鄉故土情深。每一件展品都在講述“何以惠州”的動人答案。接下來,三大展覽還將持續數月,市民可前往觀展。
記者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