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飛光電總部在深圳,生產基地在惠州。這是惠州市聚飛光電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李松權 攝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雙區”建設重大機遇與深圳都市圈發展背景下,深惠產業協同掀開新篇章。惠州打造“3+7”工業園區,為兩地產業協同、企業做大做強提供廣闊空間,不斷承接深圳創新資源,吸引項目落地,奏響深惠產業協作曲。 ◎雙城記 惠深兩地產業協同發展迸發強大引力 在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內,惠州聚飛光電二期項目正在緊張施工,項目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將達30億~50億元。總部在深圳,生產基地在惠州,聚飛光電這個LED背光龍頭企業近年對Mini等新技術拓展見成效,其中,惠州生產的Mini直顯產品就應用于TCL華星在DTC 2020發布的142吋IGZO玻璃基主動式MLED顯示屏上,能顯示更高亮度、更高對比度、更高鮮艷度的高品質圖像。 在聚飛光電的下游企業TCL布局中,顯示面板產業基地設在深圳,顯示模組和整機一體化生產基地以及TCL移動終端、智能音響、耳機等產品的生產基地設在惠州,深圳面板產業和惠州模組整機、配件生產協同發展,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這樣說:“它們憑規模和效益,有信心做到全球第一。” “深圳總部、研發”+“惠州智造”,這一幕早在10年前的手機產業中就已出現,結果是——創造了智能手機產業的輝煌:10年前,深圳是手機綜合中心,惠州是手機組裝制造中心,在一個半小時的商圈內就能滿足從設計、研發、制造到組裝、配件等整個產業鏈的配套需求,手機廠商利用兩城優勢,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保證供應鏈物流、知識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商務流的暢通和有序,形成有別于其他區域的獨有優勢。 10年后,兩城的產業同構早已從手機產業擴延開來: 新基建領域,上市公司深圳市科信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在惠州投資建設科信技術5G智能產業園項目,打造一個以促進通信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為導向的智能化產業園;深圳市信利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在惠州投資建設樂創智慧工業城、5G智慧園…… 在激光領域,國內領先的光纖激光器制造商杰普特、激光焊接領頭羊聯贏激光、自動化高精密激光加工設備制造商韻騰激光均落戶惠州仲愷…… 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智庫)會長胡剛認為,城市圈和城市群實際上是沒有邊界的擴容。惠州正處于打開戰略紅利期和戰略窗口的重要時期,近年來,惠州正大力補齊產業短板,在招商引資上更加重視產業生態鏈組合,從而努力在承接深圳溢出基礎上借助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向產業邏輯、產業鏈、產業分工、產業體系上開展協同邁進。 毫無疑問是,在深圳都市圈建設的進程下,深圳與惠州兩城產業協同發展日趨緊密,迸發出磅礴的吸引力,在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合作方面有著巨大的空間。對于企業家而言,惠州將成為創業的一方熱土和企業做大做強的樂園。 ◎新風口 “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推動兩地優勢互補 在深惠交會處的惠陽區新圩鎮,計劃總投資300億元的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項目施工如火如荼,數棟建筑拔地而起。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重大機遇下,這里正在成為投資創業熱土,已吸引來自深圳等地的31家企業簽約,另有40多家企業在談。 在“雙區”建設背景下,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站上都市圈融合發展新風口,承載著惠陽深度融入“雙區”建設、打造千億園區的夢想。憑借毗鄰深圳、東莞的區位優勢,搶抓機遇對接深圳,項目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產城村人融合發展新標桿、深惠區域協同發展智能制造新高地。 深圳擁有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金融、專業資本,是價值高地,在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和深圳都市圈建設歷史機遇下,深圳產業、資本、人才、價值鏈延伸到周邊城市是必然選擇,而惠州因擁有的區位、土地空間、產業基礎、低成本等優勢,恰能承接深圳的資源延伸需求。 優質項目快速落地,園區平臺是重要載體。去年5月,惠州出臺《惠州市實施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行動方案》,標志著惠州全面吹響園區產業升級提質的沖鋒號角,也為深惠產業協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平臺,助力企業做大做強。 根據《方案》,惠州將以“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為目標,以打造“3+7”工業園區為抓手,把工業園區建設成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先導區,形成制造業創新集聚高地、綠色發展高地和營商服務高地。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韓(惠州)產業園等3個國家級園區,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等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里,承接深圳創新資源外溢,來自深圳的企業和項目接連不斷。 “在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是廣州、深圳、香港交匯核心區,這是一座代表未來的城市,所以正威選擇惠州。”3月28日,世界500強企業正威國際集團落戶博羅的高端銅加工項目投產,邁出在大灣區打造銅產品研發中心和深加工產業生產制造基地關鍵一步,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滿懷信心。 ◎新常態 兩地創新資源交流互動更加密集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聚飛光電年投入創新研發上億元,擁有研發團隊200多人,其中惠州有34人。惠州市聚飛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東介紹,深圳的創新主要是超前的項目,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屬于預研發,而惠州的研發則主要是深圳研發成功后進入量產環節的創新。 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隨著深圳與惠州高新科技企業之間互動更加頻繁,比亞迪、TCL、華星光電、德賽、伯恩光學、贏合科技、欣旺達、光弘科技等大企業在深惠兩地同時布局,越來越多深圳“雙創”團隊帶著技術、人才和科研成果等創新資源“移師”惠州,兩地的創新資源交流互動更加密集。 深圳科技創新的文化推動深圳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技灣區的主力之一,而毗鄰的惠州,由于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與深圳的產業協同,低成本的創業創新優勢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深圳創新創業人才。從深圳起步“筑夢”、到惠州創業“逐夢”的年輕人,數量逐年遞增。據統計,仲愷高新區在孵的800余家企業中,來自深圳的團隊就超過100家。 惠州還大力支持并積極推動龍頭企業建孵化器,進一步推動產業鏈上的創新發展。 云創工場就是這樣的企業孵化器。2018年,許旋波團隊是從深圳來到云創工場孵化的團隊之一。許旋波原來在深圳創業,主要做無人售貨機軟硬件設備研發,但當產品進入產業化階段時,卡殼了。他一家一家找工廠打樣,但由于生產量不多,成本非常高,沒有企業愿意接這樣的活。“但在云創工場,從軟件開發到硬件打樣,到檢測,到成品生產,它都能提供我需要的服務,我不用到處去跑。” 事實上,從2010年惠州出現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仲愷科技園起,孵化器這一科技企業的“搖籃”便如雨后春筍般在惠州涌現,至今已實現全市七縣(區)全覆蓋。并且隨著產業不斷細分,惠州出現了越來越多與各縣(區)產業高度融合的專業型孵化器。如大亞灣科技創新園精細化工科技企業孵化器以精細化工為主,位于惠城區的物聯網電子信息科技企業孵化器側重于物聯網電子方向,還有智能穿戴科技企業孵化器等。 “惠州具備充足的企業孵化、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空間,產業鏈配套齊全,發展成本相對較低,形成與深圳的分工格局。”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認為,深圳的創新研發更多是從0到1的首創和起源,而惠州的創新研究則是從1到N的增長和拓展。 (記者馮麗均 謝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