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在大灣區城市群搶抓“雙區”建設機遇的當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的惠州,正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主動積極支持“雙區”建設。4月30日,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的首個專門聚焦深圳都市圈的方案文件——《惠州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動方案(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發布。這是惠州主動融入深圳都市圈的一大動作,吹響了融圈“大行動”號角。
惠州貫徹實施“雙區”建設的“任務書”和“路線圖”
市委、市政府對“雙區”工作高度重視。在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上,市委主要領導明確指出,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和深圳都市圈重要成員,全力支持、積極融入既是我們鮮明的政治態度,也是惠州發展的必然抉擇,要找準惠州在“雙區”建設中的定位,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能。
為準確高效制定惠州搶抓“雙區”建設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動方案,市委、市政府組織專門力量,從3月初廣泛收集、學深悟透中央、省及其他市有關文件資料,深入市直有關部門調研,多次征求省直對口部門、市直有關部門和縣(區)意見建議。市領導高度重視,對文件站位、主要框架等提出具有指導性的意見,專門聽取起草情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進行審議。經過近40稿的修改后,經市領導審定按程序報批,《行動方案》以惠州市委、市政府的名義印發實施。
《行動方案》的出臺,既是惠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的高度政治自覺;也是惠州“十四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在新發展階段乘勢而上、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惠州貫徹實施國家“雙區”建設的“任務書”和“路線圖”,對惠州未來發展將產生深遠意義,有利于惠州加快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國內一流城市。
明確惠州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
《行動方案》結構上分為三大板塊,8個部分,1.2萬多字,共35條具體舉措,明確惠州搶抓“雙區”建設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在每條具體措施后面,還落實了責任領導、牽頭單位及配合單位。
在總體要求上,《行動方案》明確惠州搶抓“雙區”建設的“五大工作原則”和“五大方面銜接”。“五大工作原則”為:堅持政治引領、服務大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度融合,創新驅動、優勢互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五大方面銜接”為:加強與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銜接,在基礎設施上加快協同,在產業發展上承接輻射,在創新創業上學習借鑒,在城市建設上對標提升。
戰略目標上,《行動方案》首次提出努力將惠州打造成“2+1+2”的城市目標,即打造“2個世界級”:世界級綠色石化能源基地、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重要板塊;“1個國家級”:國家級能源科技創新中心;“2個大灣區級”:大灣區高端綠色農副產品重要供應基地、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花園品質城市。
重點任務中,《行動方案》明確惠州搶抓“雙區”建設六大重點任務:加強城市空間及產業規劃對接,承接大灣區先進城市產業外溢,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打造大灣區品質城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并確定27項具體措施。
《行動方案》還明確各縣(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將重點任務、主要指標分解到年度工作計劃中,指標落實情況納入縣(區)和市直部門考核體系,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同時樹立“比學趕超”意識,科學選定趕超目標對象,學先進、補短板、強優勢、促發展。
(記者李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