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5年惠州將重點發展哪里?記者日前從市自然資源局獲悉,我市組織開展了《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編制工作,目前已形成草案,并將于8月2日召開聽證會,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
根據《規劃草案》,到2035年,我市按照850萬常住人口進行統籌規劃,以高質量發展和搶抓“雙區”建設、融入深圳都市圈為導向,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引導資源要素向重點地區和重大平臺布局,構建生態發展區、城市發展區和海洋發展區為主的“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依托“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打造復合高效綜合交通串聯重要功能節點,實現半小時直達灣區核心,形成“豐脊擁灣、山海聯動”的城市空間結構,推動惠州向海向外高質量發展。
發展戰略
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以“雙區”建設引導要素聚集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深圳都市圈重要成員,惠州擁有突出的土地空間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便利的發展區位優勢,在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上迎來巨大機遇期。
據介紹,為了找到適合惠州未來的發展路徑,去年以來,我市不斷加強與廣州、深圳、東莞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接,以臨深地區統籌謀劃為重點,深化區域聯動發展,積極推進“多規合一”,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強化空間資源精準配置。
根據《規劃草案》,在發展戰略上,我市將以“聚焦”和“開放”為規劃主線,“聚焦”是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和聚集度,集中優勢打造高水平發展平臺;“開放”是以參與“雙區”建設、融入深圳都市圈為導向,引導資源要素向區域協調重點地區和重大平臺集中布局,支撐做好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在發展目標上,依托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世界級綠色石化能源產業基地及珠江東岸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重要城市等城市性質,我市未來將打造成為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
空間格局
打造生態發展區、城市發展區和海洋發展區
根據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結合惠州的自然資源條件,我市將遵循城市自然地理格局、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布局,構建生態發展區、城市發展區和海洋發展區為主的“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生態發展區定位為“綠色花園”,約占惠州全域國土面積的44%,主體位于龍門、惠東和博羅3縣,將堅持民生優先、綠色發展,優先保障民生設施和鄉村振興發展空間,培育生命健康產業集群,釋放生態資源價值;城市發展區定位為“活力城市”,約占惠州全域國土面積的27%,以惠城、仲愷、惠陽和大亞灣4個市區組團為主體,堅持生態優先、集聚發展,按照“增量變革、存量優化”思路引導資源要素集中布局,推動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海洋發展區定位為“美麗海灣”,約占惠州全域國土面積的29%,將堅持陸海統籌、立體開發,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助力廣東沿海經濟帶建設。
同時,我市將依托“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串聯金山新城、潼湖生態智慧區、大亞灣石化區等重要功能節點,形成“豐脊擁灣、山海聯動”的城市空間結構,推動惠州從臨湖沿江集聚向海向外開發。
城市規模
規劃遠景周期可承載人口規模突破千萬級
提升城市首位度,是市委、市政府對市區中心區提出的發展要求,也是此次《規劃草案》中提出的兩大發展戰略之一。
根據《規劃草案》,在城市人口規模預估上,到2035年惠州城市常住人口將達到850萬人,城市實際服務人口950萬人,規劃遠景周期可承載人口規模突破千萬級。
據悉,惠州將按照市域實際服務人口850萬的預案做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預留和空間布局。對標都市圈建設品質,構建一流的民生配套體系,針對性補齊都市圈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短板領域。探索品質內外兼修、風貌特色鮮明的城市發展之路。具體到實施上,構建起“主中心-副中心-縣城-重點鎮-一般鎮”五級城鎮體系,引導人口、產業等要素向中心城區聚集。
其中,惠城、仲愷為我市發展主中心,將重點布局行政管理、科技創新、總部金融等功能,不斷提升市級綜合服務中心職能;副中心為惠陽、大亞灣,兩區將圍繞對接深圳都市圈建設,引領市域南部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和完善城市綜合配套功能,預留市級公共服務建設空間。
在產業空間布局上,根據《規劃草案》,將重點打造“3+7”重點工業園區,優化提升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中韓(惠州)產業園3個國家級園區,在7個縣區分別謀劃一個千億級產業園,支撐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
《規劃草案》還提出推動工業園區或集聚區改造升級,鼓勵和引導園區外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優先保障園區工業用地供給。加快盤活存量土地和穩步推進城市更新,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生態環境
構建“北屏南灣一江多廊”生態安全格局
豐富的自然環境是我市發展的基石。惠州背山面海,環擁西湖,自然生態要素豐富多樣,形成了“山、水、林、田、湖、海、礦”七大生態資源要素為主體的山水生態景觀。
《規劃草案》在生態空間上進行了詳細布局,將構建“北屏南灣、一江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
根據《規劃草案》,我市將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宜居環境建設,重點保護羅浮山、南昆山、蓮花山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加強考洲洋等全球候鳥遷徙路線重要節點的濕地保護和修復,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強化森林、濕地、農田、海洋等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將全市70%以上的空間作為碳匯空間,切實承擔起提升大灣區固碳水平、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的使命。
《規劃草案》還提出,引導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分別實施山林生態屏障整治修復、河湖濕地綜合整治修復和海岸帶、海島保護修復,形成高質量的森林生態屏障、美麗健康的水生態環境和構建美麗海灣。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正積極申報實施中央財政支持山水林田湖海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并組織編制《大亞灣西枝江流域山水林田湖海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實施方案》,更好地構建惠州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筑牢大灣區的生態屏障。
交通體系
形成復合高效綜合交通,半小時直達大灣區核心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的關鍵一環。根據《規劃草案》,我市將依托航空、軌道、港口和公路網打造復合高效的綜合外聯交通體系,實現半小時直達灣區核心。
據介紹,未來,我市將按照“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的理念,以“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搭建城市脊梁,向西打通大灣區建設的戰略通道,向南引領惠州向海發展。串聯整合新型平臺、重大科創裝置、產業集聚區等產業空間,加強產業空間和城市服務空間的銜接,釋放沿線用地潛力,助推沿線地區發展。
《規劃草案》提出,在公路路網上,切實完善一體化對外公路通道,構建“九橫縱三加密”的高速公路網絡。預留至深圳、東莞、河源等地的高速通道。
在航空運輸上,惠州機場將立足深圳第二機場功能定位,保障改擴建用地需求,打造區域性航空樞紐,建設千萬級干線機場,加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
在鐵路網絡上,依托軌道布局加速“融灣入圈”,規劃構建“四橫三縱”客運鐵路網絡,預留深惠城際延伸至惠州機場等線路以及與都市圈跨市地鐵接口。到2035年建成互通互聯的區域鐵路網絡,助力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
港口則預留擴能升級空間,規劃加強惠州港集疏運體系建設空間保障,提升大亞灣石化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助力建設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
在城市內部,我市將依托“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及“五橫五縱”骨架路網,強化中心城區各組團聯系,實現外圍組團至核心區45分鐘通達,結合既有過江通道及路網條件,為改善東江、西枝江等河流水系跨江交通做好空間預留,進一步織密城市干線交通網絡。
(記者邱若蓉 通訊員黃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