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記者張藝明 攝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是“十四五”規劃重要內容,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寫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作為大亞灣區科技創新的核心載體,大亞灣科創中心深入開展“比學趕超”活動,不斷推動該區科技創新平臺、孵化育成體系高質量發展,推動建設化工創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推動各類創新資源和人才集聚。 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 吸引高端人才前來創業 7月盛夏,驕陽似火,在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籌建工作正在加速進行。包括7名科研人員在內的員工已就位;科研用房改造也在有序推進,預計9月中旬完成改造。與此同時,作為研究院科研儲備項目,與企業技術合作已達成合作意向。承接與宙邦化工合同開發10萬噸碳酸酯項目,與中海油惠州石化煉廠干氣分離轉化項目達成合作意向,為建設碳中和研發平臺提供支撐。 從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惠大化工研究院和北化工產學研基地再到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大亞灣科創中心大力支持科技研發平臺建設,推動大亞灣區科技創新平臺加速發展,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有效吸引高端人才到灣區創新創業。 今年上半年,結合園區企業的創新發展與需求,大亞灣區科創中心協助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搭建高水平研發中心的基礎建設,完成了海關總署國際檢驗檢疫標準與技術法規研究中心“石油化工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評議基地”簽約;完成檢測中心CMA擴項評審工作,檢測項目達1666項,進一步提升服務企業效率;新增引進專家2名。 助推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協同發展。為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與產業學院新增實驗場地267平方米。同時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新注冊孵化企業1家;組建3支學生創業團隊,參與互聯網+大賽,均進入省級大賽資格。柔性引進華南農業大學董先明教授,中科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王斌教授和桂雪峰博士,并與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及信息科學學院合作共建研究生培養基地。服務北京化工大學惠州產學研基地開展具體工作,已完成2個項目驗收工作,協助其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培育科技創新企業 從3個人增加到20多人,設備從1臺變成數個車間……2014年,科研團隊申請進駐大亞灣科創中心,并在同年成立的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依靠核心技術,規模不斷擴大。現在他們與青島一家上市公司聯合成立青島杜科新材料合資公司,專門生產燃料電池模壓石墨雙極板,預計12月底可達到年產100萬組的產能。短短幾年內,該企業已成功申請20多項新產品及工藝發明專利,從一家孵化企業成長為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高端行業用膠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在確立燃料電池用膠為主打方向之后,通過過硬的研發技術迅速打開市場,并占據國內燃料電池密封膠領域較高的市場份額。其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子、醫療、新能源等產業領域,為創維、康佳、TCL、歐菲光、中國鐵總、中船重工、中國一汽等國內知名企業提供膠粘劑解決方案。 “大亞灣石化區科研氛圍濃厚,關心支持研發型企業的發展。”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健保介紹,入駐大亞灣后,公司獲得兩輪政府投資基金,研發資金有保障。經大亞灣區科創中心推薦,該公司還與惠州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開展產學研合作。 “創業之前我們在深圳一家IVD(體外診斷產品)企業工作。選擇離開深圳到大亞灣科創園,是我們深思熟慮后的選擇。事實證明,這也是個正確的選擇。”中科康森瑞特科技(惠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中群說,公司入駐后,享受到科創園提供的場地免租、政府補貼等優惠政策。科創園精準周到的服務,不僅幫助公司順利開展研發工作,還幫助公司獲得很多對外推介的機會。如今,中科康森瑞特科技(惠州)有限公司不僅打破了國外對IVD的技術壟斷,還與國內70多家IVD企業開展精密微量取樣針業務合作,月產量1000多支。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科技創新企業,是大亞灣科創中心創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今年上半年,大亞灣科創中心與深圳新材料在線等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創新型項目引進。5月,召開了2021年第一批孵化項目評審會,引進項目3宗,涉及精細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方面。 為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吸納力度,大亞灣科創中心同時完善孵化育成體系建設。組織智慧科技園、成松科技園等申報市級孵化器培育單位,市科技局已組織專家對其進行現場考察。預計大亞灣年內將新增2家市級孵化器,助推孵化育成體系高質量發展。該區還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推動優客工場、慧聰等企業開展眾創空間、孵化器建設。 (記者姚亞超 通訊員曾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