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2+1”現代產業集群;高標準建設“3+7”工業園區;支持“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培育力度……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聚焦做強實體經濟,實施產業競爭力提升工程。市兩會期間,我市亮出實體經濟成績單,代表、委員們表示倍感振奮。在分組討論上,代表、委員圍繞聚焦實體經濟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縣(區)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等話題暢所欲言、積極建言獻策,助力我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支持“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產業鏈招商,加大力度培育一批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營造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集群生態。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期專注細分市場、創新實力較強、市場占有率高、配套能力突出,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已成為地方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
市政協委員、惠州中潤達集團董事長丁龍奇建議,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困境,建議政府參照證監會對不同行業、不同標準企業采取不同要求上市的做法,出臺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招商選資和支持發展政策,為企業提供成本較低、集聚創新要素和優惠政策的發展空間。同時,完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商貿服務、綜合性服務等,引導社會化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技術、人才、融資等服務。優化財稅政策,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專項;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強化間接融資支撐,推動銀行機構開展“專精特新”專項融資服務,提供低成本、中長期貸款。
隨著中小企業在經濟中占比越來越大,中小企業已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助推器。
“本土培育出來的中小企業會對惠州更加有感情有情懷,會把研發放在當地,會增大投資,把稅源留在本地,我們應該吸引、培育更多扎根在惠州的中小企業,培育他們成為惠州產業界的參天大樹,更好地助力惠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市政協委員、惠州市政府駐北京聯絡處主任譚永生認為,在產業體系中,大、中、小企業是一個共生共榮的產業生態,中小企業對產業發展、經濟的貢獻也非常重要。龍頭企業必然會帶動中下游的中小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鏈。他建議,對于優質、拔尖、科研過硬的中小企業要有相關支持政策,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另一方面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形成集聚效應,使市場主體變龐大,從而帶動就業市場和服務業,形成一個有機的產業生態鏈。
立足縣(區)實際走差異化高質量發展道路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各縣(區)要立足自身發展現狀、資源稟賦,走差異化高質量發展道路。
近年來,惠州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推動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建設,發展勢能持續增強,重大產業項目逆勢集聚,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2+1”產業集群壯大、“3+7”工業園區的建設都離不開縣(區)發展的沃土。
“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惠東,涵蓋了方方面面的工作,應該說惠東已名副其實地成為惠州經濟發展的一個主戰場,這是光榮也是責任。”市人大代表、惠東縣委書記郭武飄說,在抓好實體經濟上,要構建惠東的支柱產業,除了過去一些支柱產業外,有3個新的支柱產業可以努力,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大數據。他說,數字經濟產業有機會發展成惠東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這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工作方向。
“政府工作報告語言樸實、內容充實、數據詳實、作風務實、措施扎實,是一份穩中求進、務實為民、加油鼓勁的好報告,成績令人振奮,目標催人奮進。”市人大代表、龍門縣委書記段致輝說,龍門將堅決貫徹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市兩會工作部署,立足大灣區北部生態屏障發展定位,實施產業強縣、鄉村振興、城鎮煥新、生態賦能、民生幸福五大戰略,奮力建設綠色發展美麗幸福示范縣。堅持聚焦做強實體經濟,壯大經濟總量。聚焦做優一產,以絲苗米、胡須雞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推動以特色高效農業牽引鄉村產業振興;聚焦做強二產,以龍門大健康產業園建設為重點,持續優化園區發展軟環境,加強土地能耗資金等要素保障,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聚焦做強三產,不斷優化商貿流通網絡體系,加快提升旅游服務環境和設施,高水平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助力解決本土海運企業運力審批難問題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惠州港擴能升級。引進國內外大型航運企業,謀劃建設惠州港現代物流集聚區,推動惠州港從產業港向貿易港、產業港并重轉型,深度參與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打造大灣區乃至全國南北出海新通道。
目前惠州本土海運企業面臨運力審批難問題。同時,由于本土海運企業少,金融機構對海運船舶了解不夠,本土海運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支持相對較難,影響了本土海運企業做大做強。
對此,丁龍奇建議,針對海運企業運力審批難、貸款難等問題,建議由市政府有關部門出面,協助海運企業向省部申請運力,切實解決海運企業運力審批難問題。同時,參照其他省市對海運企業的扶持政策,由市政府有關部門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航運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政策性擔保機制,緩解海運企業貸款難問題,支持海運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記者 邱若蓉 劉豪偉 劉煒煒 劉建威 朱麗婷 黃岸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