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盆珠水庫庫區湖光山色。

惠州水資源較豐富。


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屆“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五屆“中國水周”,我國紀念2022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記者近日從市水利局獲悉,根據全省水利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的“851”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我市相應謀劃了“341”惠州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總體發展目標是打造“水利強市”。惠州水利系統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力推動惠州水利事業改革發展,努力實現“水利大市”邁向“水利強市”,為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和安全保障。 A 補齊市區東線防洪短板 2021年,在市、區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因征地問題耽擱多年的新開河右岸原惠陽木材廠段堤防實現合龍,標志著惠州大堤東堤(含東江馬安圍、新開河文頭嶺堤圍、西枝江平馬圍)全線合圍,市區東線形成了閉合的防洪體系,市區東片區的防洪安全隱患消除。 “補齊了市區東線防洪短板,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防洪安全屏障。”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強調,保障防洪排澇安全,守住水利行業安全底線,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是水利部門最重要的任務。 2021年,我市中央規劃內27宗小型病險水庫基本完成除險加固,治理中小河流91公里。對大型水庫白盆珠水庫完成除險加固,解決了我市第一大水庫白盆珠水庫的安全隱患問題,防洪減災能力顯著提升。當前,市中心區達到防御外江100年一遇洪水標準,縣(區)中心區基本達到防御外江(海)50年一遇洪水標準,主要中心城鎮的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極大提升了全市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 記者了解到,市水利部門計劃今年繼續推進本市水旱災害風險防控能力進一步提升,包括的項目有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已批復初步設計21宗;配合省東江流域管理局推進東江干流治理項目前期工作;推動市水務集團加快完成金山新城水利部分建設;基本完成白花河防洪排澇治理工程;聯和水庫排水分洪閘完成主體工程;推進馬安圍平馬圍合圍安全加固工程收尾工作;推動西枝江永良圍和三聯堤加固工程建設;完成剩余4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二期工程建設,推進三期工程前期工作等。同時還將繼續完善防汛工作聯動機制,加強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加強水利防汛應急隊伍建設,充實水利搶險物資,發揮骨干水利工程調度作用。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確保今年水利行業安全平穩度汛。 B 改變“來水靠天、單打獨斗” 我市地處低緯度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資源總量較豐富,東江、西枝江橫穿惠州,干流、支流水系密布。不過,我市面臨用水緊缺的問題,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用水等工作壓力很大。 “去年全市降水總體減少、徑流來水量少,水利工程蓄水量明顯減少。”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惠州水資源較豐富,但存在時空分布不均勻問題,特別是惠陽、大亞灣、惠東沿海等區域,旱季降雨少,又缺少大型水庫調節,導致水資源相對較為缺乏。在“雙區”戰略的推動下,我市經濟提速,人口增長速度加快,水資源需求與水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針對惠州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沿海區域缺水等特點,市水利局積極開展水資源優化配置工作,建設完善市縣區供水保障網,改變過去“來水靠天、單打獨斗”的被動局面,加快建設以東江為界的南部和北部兩個水網。 “加快完成《惠州市水資源綜合規劃》修編工作,全面分析惠州水資源稟賦條件,梳理水利工程開發利用現狀,總結新形勢下我市對水資源保障的需求和存在的重點問題。”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將統籌考慮惠州市境內重要地區和產業園區經濟社會快速增長對水資源供給保障能力的更高要求及惠州市作為東江流域重要水源的地位,對新時期惠州市高質量發展下對水量、水質的需求進行預測;全面統籌大江大河、重要水庫、引調水工程、水廠等要素的水資源供需分析及優化配置方案;針對重點經濟社會發展區域提出“互聯互通、豐枯調劑、多源互補、量質并優”的水資源保障網絡,謀劃一批重點水工程,完善惠州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布局,支撐經濟社會更長久高質量發展。同時,按“先急后緩”原則,逐步推進水資源骨干網絡建設,打造惠州水網。 C 全市用水效率明顯提高 節水、惜水、護水、愛水刻不容緩!去年,面對我市降水較往年同期明顯減少的情況,市水利局聯合市委宣傳部、市節約用水辦公室發出了《惠州市節約用水倡議書》,向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全體用水戶和廣大居民發出節水倡議。市節水辦印發了《惠州市節水宣傳行動方案》發至農業、教育、工信、住建、各級政府,號召大家齊行動,合力推進節水宣傳工作,普及節約用水的思想認識。同時,市水利局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全市用水效率明顯提高,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綜合用水量顯著下降。”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嚴守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制定了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等方面規劃、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資源節約、保護措施。組織開展了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等專項行動,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全市用水結構變化明顯,其中生活用水明顯增長,農業用水逐年減少,工業用水呈現先增后降態勢。 據統計,2021年,我市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各項指標均滿足省目標要求。其中,全市用水總量約20.44億立方米,有效控制在省任務目標(21.94億立方米/年)以內;全市萬元GDP用水量43.3立方米/萬元,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4.83立方米/萬元,均比2020年下降;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21。 惠州市積極開展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創建范圍為:惠城區、惠陽區、大亞灣區、仲愷區),2020年4月,我市通過省級節水型城市達標建設驗收,目前正全力推進國家級節水型城市創建。同時,我市還積極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5個縣級行政(區)已建成3個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區)。龍門縣、惠城區已經通過水利部節水型社會復核并向社會公告;2021年,惠陽區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通過省級驗收,我市60%以上縣級行政區完成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達標率遠高于全省其他地市。通過開展一系列節水創建活動,全市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D 完成農村集中供水攻堅任務 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基礎性設施,更是農村群眾生活生產的重要保障。我市2021年累計完成新增保障農村集中供水覆蓋2.3萬人,全覆蓋攻堅行動任務完成率100%,在全省有攻堅任務的13個地級市中第二個完成任務,比省要求的時間(2021年底前)提前近4個月。 隨著2021年農村集中供水攻堅任務的完成,加上此前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農村飲水工程鞏固提升、管網升級改造、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等項目,截至目前,我市行政村、自然村自來水覆蓋率均達100%,農村人口自來水普及率達99.5%,農村飲水水質合格率達到95%以上(省目標為達到90%以上),有效保障群眾喝上“放心水”“安全水”,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未來四年,基本建成治理有效的農村水利保障體系,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完成主要灌區節水改造,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農村水系得到有效治理,農村生態宜居水平顯著提升,水庫移民生活水平達到所在縣農村居民平均水平。”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十四五”時期,主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灌區續建配套與改造、農村水系綜合治理、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等工程,到2025年末,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鞏固在99%以上,農田灌溉更有保障,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促進鄉村振興。 據悉,水利部門今年將穩步推動全市農村供水“三同五化”工作,從根本上有效化解群眾反映的各種飲水問題;推進伯公坳水庫灌區改造工程、沙田水庫灌區改造工程、聯和水庫(石灣片)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等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完成全市250宗整改類小水電站的整改任務和12宗退出類小水電站的退出任務,新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16.9萬畝,支持配合推進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程,充分發揮移民專項資金使用效益,持續改善群眾生活生產條件。 E 建立常態化全覆蓋巡河湖機制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923條(段)、湖泊7個、水庫457座、山塘1469個,全市約1900名市、縣(區)、鎮(街)、村(居)四級河湖長積極巡河湖,主動擔綱履職。并對縣(區)、鎮(街)級河湖長責任河湖水質斷面實行全覆蓋、常態化監測,建立起以水質達標為核心的河湖長責任制,層層傳導河湖水質保護壓力。全面建立市、縣(區)、鎮(街)、村(居)四級河湖警長體系,強化聯合執法,合力打擊河湖易發高發違法犯罪行為,形成強大震懾作用。 為及時發現并解決河湖水污染、水安全等問題,從2021年8月起,市河長辦組建專業巡查隊伍,對全市河流湖泊實行常態化全覆蓋巡查,努力實現河湖“長制久清”。第三方巡查隊伍采用人工和無人機相結合的方式,按每年不少于7200公里的計劃對全市河湖進行飛行檢查,以市、縣(區)級河長責任河流(干流)和我市建成區過往27條黑臭水體、傳統直排七大水系2020年度劣V類河涌為重點,每年全覆蓋、全河段巡查2次;其他河湖每年全覆蓋巡查1次,每條(個)巡查原則上不少于2公里。巡查隊伍每天巡查河湖總長不少于30公里,兼顧重點河湖和其他河湖,重點河湖每半年完成一次全覆蓋全河段巡查,其余河湖每年完成一次全覆蓋巡查。 對于巡查發現的問題,巡查隊伍每周整理形成交辦單,由市河長辦統一交辦有關縣(區)或職能部門限期處理,并要求至少要由相應的鎮級河長督促問題整改完成。 值得關注的是,市河長辦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河湖治理保護,2020年評選并表彰惠州“最美志愿者河長”和“最美河湖衛士”各10名,2021年增加招募民間河長100名,示范帶動更多群眾支持參與河湖治理保護。 F 累計建成碧道82.36公里 小橋倒影,湖水清澈,美如詩畫……在市區金山湖片區的碧道休憩漫步,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畫卷躍然入目。該片區的碧道是惠州碧道試點工程,也被列為粵港澳大灣區碧道省級試點。 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廣東省萬里碧道建設工作全面部署開展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定,堅持把碧道建設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一項生態工程、政治工程來抓緊抓好,圍繞打造安全、生態、休閑、旅游復合廊道和經濟發展活力紐帶的目標,立足全局,通盤謀劃,整體推進。 “以東江干流為骨干,挖掘歷史文化名城資源和河湖濕地資源,在惠州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河涌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碧道建設,打造供水、生態、休閑、旅游復合廊道。”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出臺了《惠州市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明確以東江干流、西枝江、公莊河、增江、沙河、淡水河、潼湖水為主要載體,分近期、中期、中遠期、遠期4個階段,逐步推進碧道建設,最終實現“一江碧惠城、三帶融灣區、六脈通山海”的碧道建設總體空間格局,至2025年底,全市建成不少于210公里碧道,全面呈現惠州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據統計,2020年以來,我市累計建成碧道82.36公里。通過實施碧道建設,有效增強河流水系連通性和流動性,提升32個項目碧道所在河段的水質和防洪標準,健全景觀與游憩系統,進一步激發碧道沿線區域的經濟和文化活力,打造更加幸福美麗河湖,為群眾休閑游玩提供優美的水生態空間,初步顯現出水清岸綠的生態效益和水岸聯動發展的經濟社會效益。 G 加快構建智慧水利網 我市水利部門堅持建管并重,加快實施水庫除險加固,加強水庫運行管護,確保水庫安全長效運行,充分發揮水庫在防洪減災、供水保障、農業灌溉、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去年,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全力推進,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持續強化水土保持監督,切實管住人為的水土流失。”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惠州市水利局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辦法》《惠州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區域評估指引》制定出臺,全年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0平方公里,在全省率先開展并完成水土保持監管履職督查,對7個縣(區)印發了“一縣(區)一單”督查情況和整改意見,力促落實監管職責。現場復核疑似違法違規圖斑659宗,對65宗“未批先建”違法違規圖斑列入“重點關注”名單。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落地見效,2021年2月獲評惠州市首屆十大法制建設典型案例第三名。 “全市水利部門通過加大執法巡查力度,加強與各部門的協作聯動,對涉水違法行為堅決予以打擊。目前,我市涉水違法行為已得到有效遏制,水事秩序明顯好轉。”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中央、省、市的統一部署和有關要求,該局先后制定印發了《惠州市水利局打擊“螞蟻搬家”式河道非法采砂專項行動方案》《惠州市水利局打擊非法采砂及非法侵占水域專項整治行動方案》《惠州市開展河道非法采砂專項整治行動方案》等具體實施方案,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打擊整治河道非法采砂行動。此外,結合開展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建立了問題清單,立案查處非法取水案件54宗,立案查處非法水土保持案件4宗。 “我們將實施智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構建智慧水利網,切實提高水利治理現代化水平。”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該局將按照省、市數字政府治理“一網統管”總體要求,高效推進“一網統管”水利專題建設,到2025年基本實現智慧全域感知、智慧分析能力提升、智慧應用業務協同,實現水利粗放式管理向水利網格化管理、精細化管理轉變,促進水利工程向標準化管理轉變,促進水利服務向社會化發展,最終達到“看水一張網、治水一張圖、管水一平臺、興水一盤棋”的智慧水利現代管理體系。 (記者劉建威 特約通訊員余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