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 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 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 惠州新材料產業園。 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
站在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榴嶺公園,只見街道縱橫,多個項目已經封頂投產,不遠處塔吊林立、建設現場熱火朝天,一座千億產業新城藍圖徐徐展開;大亞灣畔,總投資約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現場熱火朝天,其配套的惠州港荃灣港區荃美石化碼頭項目也已進入全面施工階段;總投資150億元的恒力(惠州)PTA項目年內將投產;距此不遠的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內,環旭電子項目已試產,車間內各類設備有序運作…… 連日來,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全國、省、市人大代表調研我市“3+7”工業園區及重大項目建設情況。代表們通過實地走訪,與企業家、項目負責人深入交流,感受著“3+7”工業園區涌現出的活力、動力、潛力和吸引力,了解工業園區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堵點,積極為“3+7”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活力 融深融灣,工業園區加速蝶變 在大亞灣新興產業園,調研組實地走訪了環旭電子項目、乙辰科技項目和科達利動力鋰電池精密結構件項目。他們是大亞灣新興產業園近年來從深圳引進的企業,或已開始試產,或正在爭分奪秒地建設中。 在環旭電子項目現場,該公司總經理助理侯峰介紹說,該項目是全球前20大電子設計與制造服務廠商環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華南區域最大的生產基地,總投資約13.5億元,一期項目已經試產,二期項目計劃2023年6月動工建設。 在乙辰科技項目,董事長高華辰表示把身家都押在大亞灣的這個項目上,一期項目計劃明年12月投產,未來將把公司的研發、實驗、生產都搬到大亞灣來,“網絡通信產業屬于國家倡導的新基建領域,目前這個市場我們還沒看到天花板。” 瞄準打造深度融深融灣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千億園區目標,大亞灣新興產業園搶抓“雙區”建設機遇,聚力打造智能制造、信息產業、綠色人工智能與未來產業三大產業集聚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大亞灣新興產業園規上工業企業151家,比上一年新增21家,增長16%。今年1~5月,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23.3億元,增長15.9%;工業投資完成21.5億元,增長13%。 作為惠州唯一同時毗鄰深圳、東莞的縣區,惠陽深入實施融深融灣戰略,加快深惠產業合作共建、錯位互補、協同發展,發揮臨深“橋頭堡”優勢,完善配套引“鏈主”項目,打造深圳優質產業外溢和先進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全面建設“智造高地·活力惠陽”。 沿著“豐”字交通中的深莞惠紅色干線,熱火朝天建設場景處處呈現:淡水河邊,園區工地上吊車林立;銀瓶山下,一座座工業廠房拔地而起。作為惠州“3+7”工業園區中的一員,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建設快速推進,一大批項目紛紛落地、動工。 動力 項目為王,“3+7”工業園區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6月的惠州,驕陽似火、熱浪滾滾。走進博羅縣工業園區和重點項目建設工地,無不感受到項目建設加快發展的強勁動力: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4個在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快速推進;截至今年6月,博羅產業轉移工業園(楊僑片區)引進工業項目40宗,合同投資總額約28.8億元。 位于泰美鎮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加緊施工,機器有序運轉。目前,1號糧倉已經交付,儲備糧已經進駐;1號冷庫已完成打冷調試,即將投入運營;2號冷庫和糧食倉儲區項目的立筒倉群、淺圓倉群,4~6號集配交易中心項目正在抓緊施工,預計8月底完工交付運營;項目二期計劃7月陸續啟動建設。 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兩大科學裝置項目裝置區的最新進展備受矚目。“土建工程于2020年12月開動,運行樓已經封頂。”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目前HIAF環形同步加速器隧道、超導直線加速器隧道及其他單體建筑正在開展現場施工。CiADS于2021年7月開工建設,土建工程預計今年下半年動工。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同步開展重離子腫瘤治療、同位素藥物、重離子微孔膜、高端裝備制造等方面的研究應用。接下來,將繼續推動項目主體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同時做好沿東公路(進場道路)升級改造工作。 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內項目建設正穩步推進,2條主干道化一路(一期)、化三路(一期)已建成通車,新建17條市政道路中,9條將于今年底前路面具備通車條件,確保部分公用工程與首批入園產業項目同步投產、投用。目前園區已落戶宇新股份、興長新材料等8宗優質項目,與恒力集團和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分別簽訂了400億元的合作框架協議。 記者現場走訪發現,宇新股份子公司——惠州博科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入駐園區辦公,宇新PBAT先行項目將于今年7月試投產,項目一期主要為丁烷產業鏈項目,最終可生產2*6萬噸/年PBAT/PBS可降解塑料產品,廣泛應用于生產勺子、吸管、袋子等可降解塑料制品。 潛力 強化保障,園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當前,仲愷高新區聚焦新確立的“5+1”現代產業體系,即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激光與增材制造等5大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產業實力不斷提升,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躍升至32名。 調研組先后來到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豪鵬國際新能源電池研發生產項目、億緯鋰能第二十九工廠、群益智能制造產業園現場調研,看到一個個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面,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發展潛力無限,代表們倍感振奮。 據介紹,為推進重點項目有序高效建設,仲愷高新區發揮“凈地交付”“拿地動竣工”“竣工驗收”三個工作專班服務職能,為項目快速落地建設掃清障礙。同時,依托全生命周期系統、首席服務官管理平臺,仲愷高新區對在建項目經濟指標、建設進度、投產達效全過程實施精細化管理、監督和服務,督促企業“一企一表”制定倒排工期計劃,精準推動項目投資落地見效。采取“掛圖作戰”方式制定工作推進計劃表,持續推動全區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重點抓好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 “3+7”工業園區是項目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地帶。惠城區東江灣產業園是我市重點打造的七大千億級產業園之一。近年來,惠城區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補齊工業短板,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2021年,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已建成綜合服務中心和展示廳,設立了園區規劃建設指揮部,搭建了靠前統籌園區開發建設工作平臺。在項目摘牌時,為項目實行容缺施工、信用快審;在項目建設中,建立“五個一”項目建設工作機制;在項目即將完工時,助力企業實現“竣工即投產”。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馮德波建議:“惠城要以更高標準規劃工業園區建設,要按產業規劃招商選資、精準招商,打造優勢產業集聚高地。”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惠州立信羊城會計師事務所(普通合伙)常務副所長鄧中青建議,惠城要進一步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在提高推介精準度的同時,還要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到惠城投資興業。例如進一步加強與行業協會的溝通聯絡,引進更多龍頭企業,助力惠城發展。”鄧中青說。 ●代表建議 圍繞主導產業實施產業鏈招商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選聯工委主任羅會江建議,要多措并舉拓寬園區投融資渠道,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優先安排園區配套基礎設施項目。要建設特色園區,堅持以產業發展為核心,著力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壯大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實施產業鏈招商。要建設數字化智慧園區,園區的建設要更有前瞻性,科學布局建設公共信息等服務平臺,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園區深度融合。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陳茂良建議,要理清思路、前瞻布局,高起點規劃園區建設。要突出規劃引領,堅持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生態環境“四個優先”原則,謀劃園區整體功能布局。要提升工業園區產業關聯性,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同時,要加快補齊園區發展短板,集群化發展,全面拓展產業版圖。 牢牢樹立“安全生產也是效益”的理念 在調研走訪大亞灣區的工業園區和重大項目建設情況后,多位代表點贊大亞灣區推動重大項目落地速度快,“大亞灣新興產業園的建設日新月異,石化區內重大項目落地建設速度快,總體感覺很驚艷。”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王冉說。 同時,代表們也紛紛建議大亞灣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強化安全生產意識,綠色安全發展是推動大亞灣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全國人大代表、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煉油三部工藝主管丁明建議,大亞灣區要以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強化安全生產,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重大風險。王冉建議,要高度重視石化區有關事故引發的鄰避效應,要形成政府、園區、企業多方共同參與構筑安全防線的格局,杜絕環保、安全問題發生。市人大代表、民進惠州市委員會專職副主委吳瑞強建議,要樹立起“安全生產也是效益”的理念,推動全行業實現安全生產。 ●企業聲音 要把看家本領都放在這里 “我在深圳創業20年,在大亞灣也住了10多年,已經住出感情了。我們認為這里是塊寶地,現在大亞灣對我們這么支持,我們一定要把看家本領都放在這里,推動項目加快建設,實現早投產早納稅。”高華辰動情地說。 侯峰見證了大亞灣新興產業園的蝶變。“我們剛來時,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只有一條路,現在我們項目周邊已布滿了其他項目,園區發展日新月異,不久的將來,產業園肯定會成為高新產業聚集地。” “3+7”工業園區 3 ●大亞灣開發區 ●仲愷高新區 ●中韓(惠州)產業園 7 ●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 ●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 ●惠州新材料產業園 ●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 ●龍門大健康產業園 ●大亞灣新興產業園 ●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 (記者 李向英 黃曉娜 馮麗均 謝寶樹 劉豪偉 楊建業 李松權 湯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