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好時光,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以下簡稱“供應基地”)里一片繁忙:基地一期大部分項目落成,二期項目陸續打樁;糧庫區已投入使用的2.8萬噸平房倉里糧食滿倉;集配中心前三輛大貨車正停靠在冷庫前裝載供出口的水果……
去年6月26日,中共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聯合委員會(以下稱聯合黨委)成立,實現黨建統領“一盤棋”,堅持“大建設”和“大招商”齊頭并進,各黨支部勠力同心奮楫爭先,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工作高質量發展。而今,項目已完成落實約1500畝用地供地,首期3萬平方米農產品加工集配中心和15萬噸糧庫投入運營,4萬噸冷庫基本具備運營條件,綜合樓即將交付使用,成功申報省級蔬菜特色產業園、預制菜產業園,服務大灣區優質生活圈作用正逐步顯現。
聚焦項目破解瓶頸難題
供應基地位于惠州市博羅縣泰美鎮,總投資約50億元,規劃用地1500畝,是圍繞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要求,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解決我國當前農產品流通突出問題,實現大灣區農產品保供穩價保質的重點工程、民生工程。
廣東新供銷天潤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在該基地有一個儲備倉。從樓梯登上12.5米高的平房倉,一入倉庫就聞到滿倉的小麥香,這里儲存了6.5米高7000噸的小麥。“項目聯合黨委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為我們辦了很多實事。”該公司惠州儲備庫主任王海濱介紹,“去年入糧時,蘆泰路還在施工中,運糧車無法運進來,聯合黨委加班加點溝通協調各方,讓我們臨時借用蘆泰路,順利完成了年前的入糧工作。”惠州儲備庫占地65畝,總倉容15萬噸,2.8萬噸平房倉已于去年12月投產使用,5萬噸立筒倉可投入使用,7.2萬噸淺圓倉預計11月中旬可投入使用,目前儲存了2萬多噸糧食,有大米小麥稻谷,作為我市的市級儲備糧。
聯合黨委組織委員,省供銷合作聯社科技工業處副處長、省供銷集團副總經理、廣東供銷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璧介紹,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聯合黨委堅持黨建引領,為項目解難題、強保障、促發展。聯合黨委推動組織、干部等黨建要素向項目一線聚焦聚力,以黨建賦能促進載體建設大提升、瓶頸難題大破解、項目發展大突破。今年來,聯合黨委已召開黨建聯席會議、建設工作推進會32場次,溝通協調解決項目用地規模指標、工程建設、交通擁堵等問題。
黨建聚合力推動項目提質增效
“當初這里是一片荒山野嶺,現在這里已經初具規模。”作為基地運營公司黨支部的一名預備黨員,鄒文芳已經在這里工作兩年了。作為廣東供銷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工程管理部部長,項目的每一步推進都傾注著他的心血。為了搶回因汛期而延誤的工期,他連續3個月沒回家,因為奔波在工地一線,經常和各方協商,嗓子都沙啞到說不出話來,他被強制休假才去看了醫生,原來是由勞累和用嗓過度引起的聲帶結節。“這不算病,可以克服,我在家里也不放心啊,項目上太多事了。”鄒文芳帶著中藥又出現在項目上,“在黨支部的帶領下,我將嚴格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和項目建設,確保疫情安全、生產安全,推進項目建設工作高速發展。”
張璧表示,聯合黨委下設三個臨時黨支部,通過搭建黨建共建平臺整合各方資源,構建“聯合黨委+黨支部+黨員”的三級聯動機制,在項目重要崗位設立3個“黨員先鋒崗”,組建2支“黨員突擊隊”,通過做強黨建、做實黨建、做細黨建,推動黨員干部一門心思謀項目、一線辦公轉作風、一鼓作氣抓落實、一抓到底見實效,全力推動各項工作高質量實施高水平完成,創造了“3個月完成征地600畝”的成績,跑出了“動工5個月首期3萬平方米的農產品集配中心交付運營”的建設加速度,成為“惠州速度、博羅擔當”的項目建設樣板。
黨建聚合力,推動著項目提質增效。基地運營公司黨支部和項目駐地泰美鎮臨時黨支部共建共融,統籌各方資源,打好項目招商內外“組合拳”,當前園區內已完成招商引資工商登記注冊企業30余家,注冊資本金約15億元,其中推進落實19家目標農產品頭部企業入駐基地,包含出口蔬菜、水果加工企業,肉制品加工企業,中央廚房及蛋品深加工企業。
此外,聯合黨委堅持“強項目”和“美鄉村”雙輪驅動,統籌區域黨建資源,推進“基地運營公司黨支部+模式”,共建融合,依托基地項目,拓展三產融合發展新路徑,目前已拉動2270余噸本地蔬菜南菜北運,助力銷售博羅縣本地柑橘達1.1萬余噸,實現了聯農帶農模式和現代農業產業延鏈模式的創新,以產業繡花功走好鄉村振興路。
(記者馬海菊 通訊員葉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