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供銷食堂自助餐廳菜品豐富。記者周智聰 攝
圖一 老人們不用做飯,有更多時間休閑娛樂。 記者周智聰 攝
圖二 長者在市區水門街的九如軒長者飯堂用餐。 記者馬海菊 攝
上午10時許,在博羅縣羅陽街道觀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三五成群的老人正在下棋、打牌、唱歌。11時許,香噴噴的飯菜端了出來,結束休閑娛樂的老人開始排隊打飯。
小飯碗裝著大民生,長者飯堂建設連續兩年納入市十件民生實事。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長者飯堂建設,累計建成長者飯堂125個,2024年長者助餐服務同比增長206%。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增建設長者飯堂(助餐點)30個,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擴面至在惠常住老年人。
一碗長者飯,溫暖老人心。如何建好長者飯堂,既讓就餐的老人吃得更好,又讓更多老人享受到就餐福利?惠州正在進行積極探索。
走訪
長者飯堂(助餐點)鎮街全覆蓋
77歲的杜枕寒來自江蘇南京,如今在博羅縣羅陽街道觀園社區定居。2021年6月,觀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推出長者助餐服務后,杜枕寒就成了該服務中心的常客。
長者飯堂里的飯菜搭配營養均衡,還避免了老人在家做飯時可能發生的失火、滑倒等安全隱患,讓在外工作的子女放下了“心頭大石”。“自己做飯比較麻煩,為了省事就經常簡單煮個面。這里的飯菜營養豐富,味道也好。”杜枕寒說,不用自己做飯后,她開始學習畫國畫,還認識了一些“飯友”,晚年生活越過越有滋味。
記者在觀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看到,展板上詳細公布了一周的菜譜,每天菜式不重樣,有窯雞腿、粉蒸肉、土豆紅燒肉等,每餐兩葷一素。對于政府補助后第一餐7元、第二餐12元的價格,老人們紛紛表示很實惠,不僅比自己在家做飯更省錢,還能吃到營養豐富的菜式。觀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管林文婷介紹,服務中心已開展長者助餐服務四年,就餐人數從第一年的800多人次增加到去年的1.8萬多人次。
上午11時許,位于惠城區麥興路的供銷食堂自助餐廳內也是一派熱鬧。熟菜區18~20種菜品分兩排擺開,雞鴨肉、魚類水產、粉面等菜品讓人目不暇接。大家在這里盡情享用美食,其中接近一半是中老年人。
80歲的高進德發現這個“寶藏食堂”后,經常帶著老婆孩子前往用餐。“以前要么煮個拉面應付一餐,要么等女兒下班后過來做飯。這個餐廳開業后,真是幫家里解決了一件‘大事’。”高進德說,餐廳飯菜種類豐富、品質好、衛生好,讓人放心,“希望長者飯堂在惠州‘遍地開花’。”
“開業后餐廳天天爆滿,日均七八百人次。”惠州供銷社土產總公司負責人劉奇介紹,餐廳以“社區食堂+長者飯堂”為特色,致力于為市民提供貼心、便捷、實惠的餐飲服務。目前,餐廳對成年人定價為20元/位,老人和1.4米以下的兒童16元/位,“未來民政部門有望適當補貼一部分,讓長者進一步享受優惠。”劉奇說。
回鍋肉、釀苦瓜、紅燒茄子、五花肉炒蒜苔、大白菜、白菜心、例湯……記者在惠東縣平山街道長者食堂菜單上看到,周一至周五食堂供應早餐、午餐、晚餐,午餐和晚餐為三菜一湯一飯的固定套餐,葷素搭配、菜色豐富。目前,午餐價格是三菜一湯15元,6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享受7.5折優惠。
負責運營食堂的是惠州市意廚餐飲服務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劉慶媚告訴記者,每天平均有200多位老人到食堂就餐,食堂還對周邊居民、老師、學生等開放。
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民生工程。2023年,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方便可及、經濟實惠、安全可靠、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長者飯堂(助餐點)建設,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長者飯堂125個,實現長者飯堂(助餐點)鎮街全覆蓋。
瓶頸
長者飯堂運營成本高壓力大
老年助餐服務是老年人密切關心的“關鍵小事”,也是事關千家萬戶的民生實事。記者走訪發現,不少長者飯堂面臨經營成本問題,許多老人則希望長者飯堂有更多布點,菜式更豐富。
雖然長者飯堂用餐人數呈上漲趨勢,但林文婷認為就餐人數不夠理想。觀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每天人流量較大,下午棋牌區域尤為活躍,最高人流量超過100人次,但長者助餐區日均服務僅30多人次。“有的老人不舍得花錢買飯菜,有的老人為了省錢只買白飯回去搭配咸菜或腐乳吃。”林文婷說。
目前,觀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長者助餐服務面臨經營難題,雖然政府補貼解決了一部分開銷,但人力成本負擔過重。過去聘請廚師現炒現做,老人能吃到更可口的飯菜,現在由于經營困難,餐食已改由第三方機構承包配送。同時,因人手緊張等原因,無法提供上門配送服務。
盡管人流量不少,但很多長者飯堂依然面臨經營困境。劉奇舉例說,同樣地段同樣面積的店面,裝修成本一般超過五六十萬元,租金每月1.3萬元至1.6萬元,加上農產品采購、流通環節的物流、人工等成本支出,長者飯堂運營面臨較大壓力。
一方面是長者飯堂運營壓力,另一方面不少長者對長者飯堂有著更高期許。
長期在長者飯堂就餐的劉伯表示,有熱飯吃很方便,希望菜色更加多樣,口味更好。家住惠城區下埔紫荊苑的一位老人則認為長者飯堂還不夠多,希望能夠根據老人的需求,布局更多長者飯堂,滿足老人就近就餐需求,“離我家最近的是位于水門街的九如軒長者飯堂,覺得還是有點遠,濱江公園周邊老房子多,長者也多,希望能在社區附近辦起長者飯堂。”
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在長者飯堂建設上,我市堅持以老年人助餐需求為導向,充分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和適度新建相結合,引導多元主體參與長者助餐服務,探索不同服務模式,形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長者助餐、養老機構+長者助餐、餐飲企業+長者助餐、社區飯堂+長者助餐、物業服務+長者助餐、公益慈善+長者助餐等“N+長者助餐”靈活多元的服務供給格局。
目前,我市已建好的長者飯堂(助餐點)大多依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機構,即便有政府補貼支持,仍然面臨經營壓力。而自建長者飯堂要求較高,成本居高不下,難以支撐日常運營。
建議
整合閑置資源降低運營成本
長者飯堂是惠民工程,面對出現的困境,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今,一些地方的長者飯堂開始探索可持續運營新模式,如杭州將老年食堂升級為社區食堂,讓不同年齡段的市民群眾“有處吃”“就近吃”“吃得好”。
惠州的長者飯堂該如何實現可持續運營?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政府政策引導至關重要,財力許可的地方政府適當給予運營商一些財政支持,可以有效鼓勵更多餐飲企業參與其中。其次,要引導優質餐飲企業進入長者餐飲市場,并充分利用大數據和數字經濟對老人餐飲供應鏈進行管理。
惠州學院政法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民族社會學博士樊秋麗認為,要精準調研長者飯堂的布點,優先設置在需求集中的老舊小區,確保覆蓋更多有需要的老年人。同時,要盤活資源,整合社區閑置房屋改造成長者飯堂,降低運營成本。此外,可出臺配套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助餐服務,引進“社區合伙人”,并給予場地租金減免等優惠,激勵更多市場主體參與。
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長者飯堂運營
長者飯堂針對的是老年群體,在菜色方面,更多考慮的是健康好消化,主打少鹽少油低脂,但部分老年群體有特殊疾病,在飲食上更為講究。
樊秋麗建議,明確長者飯堂建設和運營標準,邀請專業營養師作為“社區合伙人”,探索個性化訂餐服務,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飲食偏好和健康需求。
林江建議,長者飯堂可針對特殊需求群體(如失能、糖尿病老人)提供個性化飲食服務,有針對性地開發有特殊需求的長者餐飲。除了提供餐食外,長者飯堂還可拓展健康管理、文娛活動等延伸服務,比如與社會民間團體建立合作關系,實現長者飯堂老人餐飲供應與文化娛樂活動開展的無縫對接。
如何建立可持續的資金籌措機制,確保長者飯堂服務長期穩定發展?林江建議,要讓長者飯堂高度市場化,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長者飯堂運營,在保證餐飲質量的同時,引導運營商針對不同的長者群體開發不同的餐飲種類、標準,使運營更具可持續性。
借助科技創新可大幅提升服務效率。為了給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助餐服務,我市已推出企慧寶智慧飯堂系統,長者僅需一次錄入身份信息,便可刷臉享受助餐服務和優惠補貼。樊秋麗建議,全市長者飯堂可同步匹配線上訂餐小程序,方便不便出門的老年人及其家人線上預訂,志愿者或愛心人士可提供配送服務,“政府部門可上線鏈接全市長者飯堂智慧系統,對食品安全等情況進行線上監督,并探索偏遠地區的無人機投送模式。”
部門回應
在中心城區打造
長者飯堂15分鐘服務圈
“今年除了在未來社區建設中設立長者飯堂,也正探索與各企事業單位合作推進長者飯堂(助餐點)建設。”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民政部門將引入市場機制,推動社區居家養老和老年助餐服務。依托養老服務設施、國企物業、餐飲企業等開辦長者飯堂,探索鄰里互助等助餐服務模式,鼓勵更多長者飯堂拓圈,不僅面向長者,也面向社區居民,發展成為社區飯堂。
“我們也號召更多大型品牌餐飲企業參與助餐服務,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并通過助餐引流,拓展其他養老服務盈利補貼助餐項目。”該負責人說,在長者飯堂布點上,我市正逐步推進在中心城區打造長者飯堂15分鐘服務圈,滿足長者助餐需求,力爭使長者飯堂從“民生工程”發展成為“幸福標桿”。
據悉,今年我市將更改長者飯堂運營補貼方式,按全年服務長者量一次性給予不同等級的補貼,封頂設限。“一方面給予運營機構(助餐點)穩定預期,另一方面可以倒逼運營機構(助餐點)提升自我造血功能,通過優化菜品、提升服務吸引更多長者就餐。”該負責人說。
他山之石
杭州:
盤活資源無償或低償用于老年食堂建設
杭州市盤活社區配套用房、閑置企事業單位房產等資源,無償或低償用于老年食堂建設,吸引優質社會餐飲企業“拎包入駐”;鼓勵老年食堂連鎖化、規模化運營,通過自有供應鏈優勢和規模效應降本增效;支持物業服務企業參與助餐服務,如西湖區翠苑街道翠苑一區社區采取“物業+食堂”運營模式,通過崗位融合使用、承接企業團餐等多種方式實現良性運轉;鼓勵老年食堂依托餐飲企業、學校等定點掛牌,解決食堂選址難、運營難等問題。
廣州:
在標準套餐基礎上提供個性化服務
廣州市在“211標準套餐”(兩葷一素一湯)基礎上,根據老年人身體特點、飲食習慣和時令季節變化,制定每周食譜,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味美可口,并對糖尿病人等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個性化餐飲服務。整合社區為老服務資源,搭建鄰里交流、志愿服務平臺,將助餐配餐服務與特殊老年人群體探訪、關愛、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有機結合,以助餐配餐服務網絡為支撐,融入醫療護理、心理調適等服務內涵,使長者飯堂成為社區老年人健康養老、休閑社交的共同家園,讓老年人在吃上可口的熱飯菜的同時,解決好健康養老問題,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
記者周智聰 馬海菊 譚琳 龔妍 通訊員蔡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