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景區。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仲夏入夜,惠州市桃花源景區與惠城區汝湖鎮上圍村的芙蓉小筑周邊,點點熒光悄然點亮夜色。這些輕盈飛舞的螢火蟲,猶如夜幕中散落的星辰,為夏夜注入夢幻氣息。而在惠城區汝湖鎮上圍村,自5月中旬起,一場場追尋微光的“夜間探索”正吸引著眾多親子家庭走進自然課堂。
自然教育導師鄒忠典的身影,每周兩次準時出現在上圍村。他帶領著孩子們,在夜色中尋找螢火蟲的蹤跡。鄒忠典介紹,基本每場活動都有30多組家庭報名參與,“孩子們對此充滿好奇與興奮。”他特別強調,螢火蟲成蟲的活躍期極為短暫,僅一個半月左右,目前已進入尾聲階段。這份夏夜限定的自然景觀,更顯珍貴,親子家庭紛紛主動感受這份轉瞬即逝的浪漫。
脆弱精靈,訴說生態密碼
螢火蟲素來具有浪漫色彩,但它們卻是“脆弱的小精靈”,也并非隨意擇地而居。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幅精密的“環境監測圖”。作為自然教育導師,鄒忠典在帶領孩子們探索螢火蟲世界時總會強調它們的“挑剔”:“別看螢火蟲發光浪漫,它們對‘家’的要求可是有嚴格的標準。”
螢火蟲的一生,尤其是其幼蟲階段,與水體和土壤的潔凈度息息相關。鄒忠典指著棲息地附近的小溪或濕潤的草叢解釋道:“很多種類的螢火蟲幼蟲是肉食性的,它們生活在水邊或潮濕的土壤里,主要捕食蝸牛、蠕蟲等小型軟體動物或昆蟲。”清澈、無污染、溶氧充足的水源或未被農藥、化肥、工業廢水嚴重污染的濕潤土壤,是它們得以生存和成長的基礎環境。“如果水是臟的,土是有毒的,它們的食物鏈就斷了,幼蟲根本無法存活。”
成蟲階段,這份“挑剔”更有增無減,它們對空氣污染極其敏感。鄒忠典介紹,螢火蟲的呼吸系統很脆弱,汽車尾氣、工業廢氣中的有害物質,對它們而言往往是致命的。
更關鍵的是它們獨特的“光語”交流——螢火蟲依靠腹部發出的特定頻率和冷光進行求偶。雄蟲在空中發出信號,雌蟲在草叢中回應,微弱的光就是它們的“情書”。“然而,這浪漫的對話極易被破壞,其中最大的干擾源是無處不在的人工光源——強烈的路燈、景觀燈,甚至是過亮的車燈,都會徹底淹沒螢火蟲那本就微弱的光芒。雌雄蟲無法找到彼此,繁殖就無從談起。”鄒忠典說,因此每當帶著小朋友們觀察時他特別注意,活動時盡量使用弱紅光,并且避開強光區域,不然螢火蟲很快就消失了。
此外,農藥和殺蟲劑的廣泛使用,也是螢火蟲的隱形殺手。這些化學物質不僅直接毒殺螢火蟲及其幼蟲,更會消滅它們賴以生存的獵物(如蝸牛等),破壞整個微生態環境的平衡。因此,螢火蟲的存在,可以說是生態環境健康、潔凈、寧靜的生動注腳。
微光重現,見證惠州綠色答卷
多年前,充滿童年記憶的螢火蟲曾一度在惠州城鄉幾近匿跡。如今,從桃花源景區到汝湖鎮,乃至市區一些生態良好的僻靜角落,這些“生態哨兵”成群歸來,都在訴說著惠州生態環境的向好變遷。鄒忠典對此深有感觸:“這幾年明顯感覺螢火蟲出現的地點多了,種群也更為穩定。甚至在市區一些林木茂密、燈光控制較好的區域,細心觀察也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點點螢火,回歸絕非偶然。近年來,惠州在水環境綜合治理上持續發力,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嚴格管控農藥使用,并著力推動城市照明規劃科學化,減少光污染侵擾。這些系統性措施,為螢火蟲及其他對環境敏感的物種重新鋪就了回歸之路。
惠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林業高級工程師陽艷萍指出,螢火蟲是惠州生態環境變好的最誠實“代言人”。“當一片土地上重新出現穩定、成規模的螢火蟲種群時,它傳遞的信息是明確而有力的:這里的空氣足夠清新,水體土壤未受嚴重污染,夜間光環境得到有效控制,農藥使用相對克制。”陽艷萍說,近年能在惠州越來越多的地方看到它們,而且數量在恢復,正是惠州整體生態系統韌性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現的一個縮影,也映照著惠州堅定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家園的堅實足跡。“我相信,人們看到孩子們追逐這些微光時的驚喜,也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保護好這份潔凈與寧靜的重要性。”
記者游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