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東縣的考洲洋萬畝紅樹林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連片紅樹林。

海龜奔向大海。

惠東縣沿海灘涂的黑臉琵鷺。

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景圖。 本組圖片由惠州市生態環境局提供
清晨的薄霧中,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的木棧道已架起一排“長槍短炮”。“快看!黑臉琵鷺又來了!”觀鳥志愿者章建明壓低聲音,鏡頭牢牢鎖定灘涂上低頭覓食的珍稀身影。這種全球僅存4000余只的國寶級候鳥,繼2021年初首次現身惠州后,近年已被觀測到十余次。此外,巖鷺、游隼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影像也成了攝影愛好者鏡頭里的常客。
與此同時,百里之外的考洲洋正迎來退潮。惠東鹽洲島畔,連片紅樹林的根系逐漸裸露,彈涂魚在灘涂上跳躍。“隨著紅樹林面積持續擴大,這里的鳥類‘家族’也越來越大了。”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會長路小軒指著遠處翻飛的白鷺群感慨,“鷺鳥對水質變化最敏感,它們是海洋生態的‘晴雨表’。”
從頻頻“做客”的瀕危鳥類到綿延萬畝的“海上森林”,惠州的海洋生態故事正在碧波間書寫新篇。作為坐擁4519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大市,惠州2025年上半年交出一份硬核成績單:全市16個近岸海域國控點位水質100%達Ⅰ類標準,優良水質面積比例較去年同期提升0.9%。碧海銀沙間,一條生態優先的“惠州路徑”愈發清晰。
陸海共治
從“九龍治水”到“握指成拳”
治理海洋,根子在陸地。站在吉隆河入海口,曾經漂浮著養殖網箱和垃圾的河道已重現清流。“2019年這里還是劣Ⅴ類水質,如今穩定保持Ⅱ類。”惠州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場蛻變源于4.2億元的“水岸同治”攻堅——鋪設114.91公里污水管網實現街鎮全覆蓋,清退非法養殖面積3796畝,拆除鹽洲漁港網箱1610口。更深層次的變革,在于機制的創新。惠州建立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管”閉環管理,對沿海277個排污口實行“一口一策”動態管控,備案率達100%。在養殖污染突出的考洲洋,高位池企業已建成“三池兩壩”尾水處理系統。而海洋垃圾治理則通過“屬地負責+志愿凈灘”模式,僅2024年惠東縣清理海岸線121.22公里、清運海漂垃圾41.94噸。
“過去發現污染線索要輾轉多個部門,現在‘碧海行動’一鍵聯動。”大亞灣海洋綜合執法大隊隊員展示手機上的協同平臺。2025年,多部門持續開展“碧海”等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聯合行動,對非法占用生態紅線區行為實行“零容忍”,確保自然岸線保有率穩定達標。
藍碳先鋒
紅樹林里長出“生態銀行”
在惠東好招樓濕地公園,潮溝疏浚船正轟鳴作業。“我們根據灘涂微地形改造水流,讓紅海欖幼苗扎根更深。”技術員撥開茂密的秋茄枝條說。這片全省首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修復項目累計投入超3億元,新增紅樹林逾6000畝。無人機航拍畫面顯示,蜿蜒的綠色長城沿考洲洋岸線延伸,每公頃年固碳量達21噸的“藍碳”效能引發生態經濟共振。
2024年,一場全國矚目的交易在惠州落槌:廣東能源集團以400萬元競得惠東3072畝紅樹林10年期碳匯開發權(4.3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創下國內紅樹林碳匯交易規模和金額雙紀錄。更讓地方政府驚喜的是生態反哺機制——因超額完成紅樹林營造任務,惠州獲得國家和省級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538.55畝,成為全省首個“生態修復-土地指標”政策聯動示范區。這些指標正轉化為高端旅游配套設施,推動鹽洲島“紅樹林+生態養殖”試點基地建設。
從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路徑不止于此。在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館三中心”科普設施吸引著大批研學團隊,這里的自然科普研學項目入選“2024年度廣東省特色研學旅游產品”。2024年,大亞灣(惠東段)接待游客超400萬人次,生態旅游收入近14億元,“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良性循環加速形成。
非遺文化也為生態保護注入活力。國家級非遺“惠東漁歌”新編曲目《漁村里的故事》,將禁漁期管理、增殖放流等環保知識融入唱詞,在校園、社區巡演。“用老祖宗的智慧講好新的生態故事,大家聽得進、記得牢。”非遺傳承人吳老師說。
生態修復
喚醒藍色海灣“生命力”
清晨的考洲洋,萬畝紅樹林如同綠色地毯鋪展在海面上,白鷺掠過水面,留下圈圈漣漪。這片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連片紅樹林,展現著強大的生態活力。“十年前這里還是養殖池塘,如今已恢復成‘海上森林’。”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指著衛星對比圖介紹,通過實施12個紅樹林修復項目(如好招樓濕地公園等),累計新增紅樹林6000余畝,構建起“海上森林-灘涂-淺海”三級生態屏障。2024年,考洲洋生態修復項目入選自然資源部典型案例,為全國濱海濕地修復提供了“惠州樣本”。
在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孵化的小海龜放入大海。“保護區成立以來累計放流海龜6.5萬只,救助野生個體超1100只。”保護區負責人透露,2023年觀測到野生母龜單次產卵89枚,人工孵化成功率提升至80%。2024年更首次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廈門文昌魚,密度達47尾/平方米,標志著海龜棲息地生態持續改善。
人工魚礁成為海洋生物的“安樂窩”。在大星山海域,2145個人工魚礁體構建起立體棲息生境,馬氏珠母貝、紫海膽等56種特色水產在此繁衍生息。“通過增殖放流和生態補償,漁業資源密度較十年前增長30%。”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管理人員說,這里已成為“活的海洋生物博物館”。
多方共治
凝聚護海興海“合力場”
“發現疑似排污行為,請立即核查!”在廣東省惠州生態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通過“空-天-地-海”一體化監測系統,實時監控海域動態。這套由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大等科研單位共建的系統,讓污染行為無所遁形。
社會力量正成為護海生力軍——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組織的“凈灘行動”,每年吸引上千名志愿者參與,累計清理垃圾超100噸。“我們還編印了《鳥類圖冊》,記錄上百種鳥類,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16種。”協會會長路小軒說,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觀鳥、護鳥的行列。
此外,近年來惠州市生態環境局聯合海洋綜合執法支隊、海警局等部門,常態化開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聯合執法,嚴厲打擊非法排污、盜采海砂等行為,形成有力震懾。
如今的惠州海岸,從大亞灣的“天賜白沙”到雙月灣的“浪涌白沙”,從考洲洋的“紅林鷺影”到海龜灣的“龜翔淺灘”,處處彰顯著生態之美。接下來,惠州將加快推進國家級美麗海灣創建,讓美麗海灣成為惠州城市新名片,使惠州的每一寸海岸線都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
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李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