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湖圍。 記者朱如丹 通訊員黃偉光 攝
初夏時分,到鄉村走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龍門縣永漢鎮的一些古村落,居住人員不多,但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到這些古村落走走,可以看到不少中國傳統建筑,了解傳統文化歷史。只是,出發前,最好能做做攻略,了解古村的歷史和可看之處。 客家圍樓鶴湖圍 城堡式客家圍樓,始建于清代同治二年 龍門縣永漢鎮鶴湖村鶴湖圍是值得一看的地方。據了解,鶴湖圍始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據鶴湖王氏族譜記載,王氏十五世洪仁公由梅縣松源滿田村遷至龍門永漢蓮塘開基,懸壺濟世,執醫為業,先在下蓮塘村建王屋,繼建鶴湖圍,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竣工。 鶴湖圍結構為三堂屋、四橫屋、一外圍、四個碉樓、一望樓(后圍中間的中心樓)、一斗門。堂屋和橫屋是單層,外圍高二層,碉樓高三層,望樓原高五層,現殘存墻體。堂屋兩側分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中軸線宗祠為三堂屋,禾坪南側有一口古井,斗門前有古石橋。 鶴湖圍前有大面積半月形風水塘連接兩側壕溝,三面環水,圍后依山,前筑女兒墻,后筑高圍墻,共有108間通廊房,東北邊僅設一斗門架石橋供族人出入。鶴湖圍前低后高,外圍左右兩橫屋頂硬山頂呈碟式瓦面,層層(五層)錯落。斗門和碉樓硬山頂,船形屋脊兩頭高,封火山墻作鍋耳狀。碉樓和外墻開設槍眼,槍眼用方孔石鑲嵌。鶴湖圍是我市唯一城堡式客家圍樓。 延續客家傳統風俗吸引游客前往觀看 鶴湖圍從修建到現在基本上沒有大的改動,一直保留著原來的模樣,其建筑處處彰顯客家人的智慧,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種功能,通風和采光良好,冬暖夏涼。村里的每一塊石礫,每一片瓦磚,每一幅雕花,都遺留著歷史的蹤跡。鶴湖圍的結構體現客家人世代相傳的團結友愛傳統,幾百人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處、和睦共居,體現了客家人淳樸善良的秉性。鶴湖圍至今還延續100多年的客家傳統,宗族的祭祀、聚會、婚嫁,還有節慶添燈等習俗,仍然年復一年地傳承著。 鶴湖圍的王氏祠堂位于中軸線上,祠堂中堂正廳上懸掛著一塊“樹槐堂”的牌匾。據《宋史》記載,王氏先祖王佑為勉勵子孫立志求進,以槐樹象征淵博的學問和崇高的地位,在庭院中手植3株槐樹說:“吾之后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來他的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時拜相,人們就稱其家族為“三槐王氏”?!皹浠碧谩比?寄寓了祖先對后代成才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客家人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 每年正月十三,村里新生的男丁都集中在祠堂舉行添燈儀式,寓意“添丁”,這個節慶往往是村里最熱鬧的時候,重現圍屋各戶人家濟濟一堂的熱鬧場面。鶴湖圍每年上燈活動,都吸引很多游客前往觀看。 廣府式圍屋建筑合口圍 青磚黛瓦建筑群錯落有致 合口圍是龍門增城一帶張氏宗族最早的發源地。據史料記載,明代景泰年間,合口圍的張氏先祖遷居增城,后遷徙到現在的龍門縣永漢鎮合口村,修建了合口圍,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建村歷史。合口圍如今是廣東省古村落。 合口圍位于永漢河與增江交匯處,古稱“峽口”,是廣府式圍屋,建筑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整個村落具有很強的防御性。背后有高高的后龍山阻隔,村中有炮樓,正前方有堅固的圍墻,同時四面環水的設計也大大保護了村落。當年因為靠江,船運發達,不少貨物在合口圍的碼頭上下轉運貨,合口圍的張氏族人因此富裕起來。 記者看到,合口圍進出全靠兩個兩層的斗門。合口圍的建筑很震撼,一排錯落有致的青磚黛瓦建筑群,足有百米長。建筑物前是一塊大空地,用低矮的圍墻圍著,是家族活動場所。圍內的房子橫豎排列非常整齊,順著地勢逐漸向上修建,每排房子前后左右都有小巷通往空地。小巷的地面多是用青磚鋪設,房子也多是青磚建到頂,裝飾有不少精美的木雕。屋頂的房梁上有不少灰塑,花草、金魚等造型奇異。 合口圍還有兩間書室,一間叫南莊書室,另一間叫智超(音)書室。為什么會有兩座祠堂、兩間書室?原來,這是村子當時人口增多,分家所致。最早的祠堂與南莊書室相鄰,現被稱為“下祠堂”。后來兄弟分家,在圍內又建起了另一座祠堂,即“上祠堂”,還另外修建一間書室。這兩間書室,是原來圍內孩子讀書的地方。 精美壁畫是龍門農民畫起源作品之一 合口圍的古建筑上,留下了很多精美的壁畫,一些壁畫就是現在的龍門農民畫的起源作品之一。一些龍門農民畫師,還經常到合口圍等古村落里面寫生畫畫,從中吸取藝術營養。 合口圍后山,被當地人稱為旗形山,也被稱后龍山。因為“后龍山+建筑群+地堂+魚塘+耕地”,是永漢鎮傳統圍屋聚落的基本構成模式,寓意天圓地方、天地人和諧。因此,后龍山的樹林也就成了合口圍村民的風水林。一直以來,這里栽種的樹木基本沒有村民砍伐,植被保護得很好,因此山上有不少超過百歲的樹木。 據了解,最高峰時合口圍曾住有六七百名村民,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房屋不夠住,村民陸續在圍外修建新房,隨之也陸續搬離了合口圍。最后一批村民在2009年搬離合口圍,之后合口圍就沒人居住了。 雖然搬離了合口圍,但每年的重陽節,各地的張氏后人都會到合口圍的張氏祠堂祭祖,這個習俗已經延續數百年。這個時候,合口圍就特別熱鬧,除了祭祖,重陽節也是張氏族人親朋好友團聚的日子。整村人聚在原來的智超書室一起吃飯,增加族人之間的凝聚力。 (記者朱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