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別墅二期愛樹·南昆秘境。
南昆山有著“北回歸線上的綠洲”“南國避暑天堂”等美譽,因生態(tài)資源豐富,配套設施齊全,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南昆山毗鄰廣州,處于粵港澳大灣區(qū)一個半小時經濟圈內,隨著汕湛高速、南油公路以及景區(qū)內道路相繼建設開通,一張“內聯(lián)外通”的快速交通網絡正在鋪開,游客進山不再繞路奔波,加上微自然教育、高端民宿、山地體育等項目的運營,南昆山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旅游業(yè)態(tài)初步實現(xiàn)。 鮮為人知的是,南昆山進入文化的視野的時間很遲,在走向度假名山的征途中,南昆山也有過一段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歷程。 典籍中的南昆山 “山大數(shù)百里深峻巖穴皆藏虎豹” 古代桃源今世存。南昆山山脈,方圓48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多米,綿亙龍門、從化、增城三地,猶如一片綠洲,鑲嵌在廣州東北部、龍門西南部,其主峰天堂頂高1228米,為龍門、廣州兩地界山。 南昆山森林覆蓋率達96.93%,站在南昆山九重遠眺點極目,山峰與云海形成一道優(yōu)美的天際線,可謂“林海蒼茫綠接天,云山浮涌動蒼煙”。憑借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南昆山成為珠三角旅游度假、休閑養(yǎng)生的勝地。 南昆山古稱藍瀵(fèn)山或藍糞(fèn)山,南昆山一名是民國時期才出現(xiàn)。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眼中的南昆山是一座偏遠、神秘的野山,那里山賊出沒,人跡寥落。龍門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設縣,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南昆山、鐵崗一帶的“峝民”嘯聚、不受管控,朝廷據(jù)此從增城出一部分設龍門縣、加強地方管理。 清康熙六年(1668年)的《龍門縣志》,是龍門現(xiàn)存最早的一本縣志,其山川篇僅記“藍瀵諸峰”幾字,對藍瀵山卻沒有詳述文字。可見,三四百年前,人們對南昆山的認識相當有限。 但南昆山森林資源豐富,很早就以藥用植物聞名。據(jù)《廣東中草藥》記載,“雙腿邁不開,不離走馬胎。”走馬胎自古是南昆山的名貴中藥,被錄入清代醫(yī)學家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一書。 《本草綱目拾遺》成書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對走馬胎和南昆山有精練的描述:“走馬胎,出粵東龍門縣南困山(即南昆山)中,屬廟子角巡司所轄。山大數(shù)百里,多低槽,深峻巖穴,皆藏虎豹。藥產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內白,嗅之清香,研之膩細如粉,噴座幽香,頗甜凈襲人。研粉敷癰疽,長肌化毒,收口如神。” 在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地理著作中,言及龍門七星岡、天嶺山等名山,卻找不到有關南昆山的記述。于是可以斷定,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的“山大數(shù)百里,多低槽,深峻巖穴,皆藏虎豹”一句,是南昆山較早出現(xiàn)在文獻中的描述。 這是由于南昆山山高偏遠、路途難行、義民占山等原因造成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朝廷在南昆山設廟子角巡檢司署,管控山民、緝拿奸盜等。廣東順德人、漕運武官憲勛潘的《南歸詩鈔》(嘉慶十九年,即1814年刻本)有四首“藍糞山紀事”,反映了南昆山的偏遠位置與抗暴情況。全詩體現(xiàn)了清軍征討、“諸蠻”歸順的過程,是南昆山早期歷史的反映。 紙篷下的南昆山 盛產竹子一紙風行 到清代中期,人們對南昆山的認知漸漸加深,清咸豐元年《龍門縣志》已經出現(xiàn)藍瀵山圖以及圖說,該志稱南昆山“其山最為險要,舊設巡檢、千總于廟子角以控扼之,東西相距四十余里,南北相距五十余里,峰巒錯雜,溪澗環(huán)行。”又稱“居民雖多,山深林密,望之若晨星落落”。南昆山為高寒地區(qū),“醇和洞、沙坑、雪花頂?shù)忍幱葲觯m盛夏亦思擁絮。” 因南昆山盛產竹子,造紙業(yè)旺盛,藍瀵紙風靡百年,這使得南昆山的名字漸漸叫響。 眾所周知,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其原材料主要是竹子。南昆山原產的藍草,與造紙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巧合的是,福建人改變了南昆山的業(yè)態(tài)。 在明代,“福建之藍甲天下”,種植藍草最有名的是福建人。當時,閩南人稱藍草為“菁”,隨著福建人不斷外遷以種菁為業(yè),他們獲得“菁民”之稱。到了清代,這些菁民不再滿足于以種菁為業(yè),而是發(fā)展為到盛產竹子的地區(qū)就地搭棚(篷)造紙為業(yè),繼而成為棚民。 此外,明代福建竹紙制造業(yè)在國內也占據(jù)重要地位,《天工開物》的作者、明末著名科學家宋應星曾說:“凡造竹紙,閩省獨專其盛”。閩粵兩省唇齒相依,造紙技術自然一脈相承。 民國《龍門縣志》記載,原籍福建、清乾隆年間遷居南昆山的嚴春霖,“以其地宜竹,回閩攜取苗竹歸,教土人種之,竹漸繁植,設萬興紙廠于火燒谷,開槽造紙,自是南昆及鐵崗、沙逕等處,咸食其利。今呼苗竹為閩竹,示不忘也。” 原來,在嚴春霖的影響下,南昆山及附近山民,也搭篷造紙。清咸豐《龍門縣志》記載,清道光、咸豐年間,南昆山“居民多采竹造紙為業(yè)”,另據(jù)光緒《廣州府志》記載,南昆山山民除造紙,幾乎沒有別的謀生手段,是謂“男女終歲營營,取給篁箐,絕無外務”。而南昆山東北麓、鐵崗芒芒髻山之北,“居民多造紙為業(yè),石陂頭、黃沙水、馬留橋、槽碓冚、水眼塘各處,俱有紙篷,其貨最廣。”由此可見,藍瀵紙指的是以南昆山造紙為主、包括周邊山區(qū)造紙的一種龍門山貨。 歷史上,廣東民間造紙極為繁盛,品類很多,各具特色。東莞有蜜香紙,從化有流溪紙,長樂有谷紙,四會、汕頭有火紙,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濫觴于清初的藍瀵紙,經過百余年的發(fā)展,成為頗具規(guī)模的產業(yè),藍瀵紙一躍成為龍門地區(qū)的知名山貨。清咸豐《龍門縣志》物產篇的“貨品”顯示,藍瀵紙名列首位:“藍瀵紙,出藍瀵山。造紙之竹曰紙竹,其法先斬竹投地窖中,漬以灰水,久之乃出。而椎練漬久,則紙潔而細,速則粗而滲。近歲出紙,多于從化流溪運赴省城、佛山、石龍者不絕。” 至民國時,南昆山造紙業(yè)依然繁榮,收錄于民國二十五年《龍門縣志》的中山大學報告稱,“南昆遍山皆竹,人皆以制紙為業(yè),最盛時紙廠百余家,今則僅存數(shù)十家”。當時,隨著“藍瀵山”改名為“南昆山”,藍瀵紙也改稱為“南昆紙”,每年出口約二十萬元,可謂龍門的支柱產業(yè)之一。 改革開放前的南昆山 廣州四大旅游景點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南昆山變身國營林場,林場場部設在下坪,開啟一段創(chuàng)業(yè)征途。 上世紀80年代以前,南昆山與外界溝通的路是羊腸小道,這些在山中纏纏繞繞的路,走一趟就要半天。多年來,山民扛著或挑著南昆山的竹木產品,沿著羊腸小道運往集市。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人們開辟的永漢至南昆山國營林場的道路,雖然只有18公里,卻在改善生產和生活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為了加快山區(qū)建設速度,發(fā)展旅游事業(yè),廣州市政府捐款400萬元建造溫南公路(1975年至1988年,龍門隸屬廣州管轄),全程108公里,這為增城、從化方向的人進入南昆山提供了更近的路線;至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南昆至龍門縣城龍城的公路開通,終于形成了內外相連的交通路網。 從龍門縣龍?zhí)舵?zhèn)鐵崗沿縣道222線上南昆山,可以看見一個中小型水庫——南昆山七仙湖水庫,水波蕩漾,風景秀美。此地名叫七星墩,傳說七仙女聽聞南昆山是勝過天堂的避暑勝地,于是下凡至此游玩,因此得名。傳說歸傳說,但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七仙湖水庫,卻淹沒了南昆山當時最好的地方,包括南昆山最肥沃、面積最大的耕地。 據(jù)2004年出版的《南昆山》一書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南昆山有行政中心爐下圩。七仙湖水庫建設,不僅讓爐下圩沒入水底,同時金雞礳、何屋村、觀音老、落坑口、南礳圍等自然村及其所有水田耕地都被淹,連帶其中的建筑,包括古老的祖屋、祠堂、圩街、學校等。 七仙湖水庫橫空出世,讓南昆山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及人文資源損失不少,卻贏得了另一種境界的自然資源的產生和催生新人文資源的契機。因為七仙湖水庫蓄水發(fā)電,使得南昆山人由用煤油點燈、竹柴火照明改用電燈照明,使生活增添現(xiàn)代色彩。同時,七仙湖水庫是高山下的人工湖,景致幽深,成為旅游觀光點,催生南昆山新旅游文化。 1979年,南昆山八景被評選出來,分別為南昆云海、峻嶺盤龍、三磜雪花、川龍飛瀑、觀音戲水、七星嵐影、天堂夕照、盤龍古松。南昆山旅游資源開始聞名珠三角。上世紀80年代初期,南昆山被開發(fā)成旅游區(qū),成為廣州市四大旅游景點之一,南昆山成為廣州市近郊最好的避暑勝地。 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秦牧登南昆山后賦詩云:“蒼茫萬頃競爭春,竹柏松杉遍地金;林徑輕摩活化石,山坳笑語李時珍。雪花頂上云粘草,翡翠湖中月浸湖;誰教騰身臨錦繡,昆侖蜿蜒入龍門。” 迭代中的南昆山 山地森林度假風靡珠三角 從世界范圍看,北回歸線上的附近地區(qū)多為沙漠或干旱平原,而離廣州百余里的南昆山,卻保留著林相整齊、群落結構穩(wěn)定、珍貴樹種多而集中的大面積森林,有“北回歸線上的綠洲”之稱,這也是世界環(huán)境中少有的景象。在南昆山上,“冰川元老”——穗花杉、植物王國的活化石——竹柏、會爬樹的鷹嘴龜?shù)纫幌盗姓淦鎰又参锉徊粩喟l(fā)現(xiàn)。1993年,經國家農業(yè)部批準,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正式成立。 坐擁原始森林的寶庫,南昆山山民一直酷愛著大自然。1996年,南昆山就出臺一條規(guī)定,即禁止任何人砍伐樹木,只有村民栽種的毛竹可以按計劃砍伐。 過去,失去耕地的南昆山人靠竹木山林過生活。2002年12月,南昆山取消鎮(zhèn)建制,改稱南昆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轄地128平方公里,經濟和文化建設轉向以發(fā)展旅游業(yè)為中心。南昆山人轉而從事旅游服務、售賣土特產、竹木工藝加工等與旅游相關的行業(yè)。南昆山擁有走馬胎、靈芝菌、巴戟等名貴中藥材,冬菇、竹筍、蜂蜜、萬壽藤、觀音菜、紅背菜等特產,這是南昆山人經營特產店的底氣,也是眾多農家樂和賓館接待游客的招牌。 南昆山最開始的旅游形態(tài)是觀光,然后逐步向住宿體驗、深度體驗、旅游地產等層次遞進。 1994年,廣州人巫露平帶著一家人來到南昆山中坪尾,建起了南昆山第一家家庭旅館——高山森林度假村(巫氏高山別墅),度假村建立在森林的隱蔽處,追求森林、建筑與人的和諧。游客入住后,吃農家菜之余,游山玩水,呼吸清新空氣,無比愜意。這是寫入南昆山森林度假的歷史性事件。 受“森林度假”理念的影響,中坪尾人開始開設家庭旅館,大受歡迎。中坪尾家庭旅館的建筑風格和經營模式,輻射到了南昆山其他地方,豐富并提升了南昆山休閑旅游、森林度假的內涵。面對游客,南昆山人考慮的不單純是解決住和吃的問題,它們關注的是游客對自然的青睞。南昆山人把賓館、別墅建立在風景點相近之處,或居于綠村掩映的山坡,或筑于清澈溪澗的岸邊,或以樹皮為瓦以原木為墻,讓游客推窗可聽濤,開門可攬月,攜親朋好友下棋垂釣、喧歌彈琴……這種形式的休閑方式,受到游客的歡迎。 早在多年以前,開創(chuàng)了南昆山家庭旅館度假模式的高山森林度假村,被譽為珠三角最早的“目的地度假村”,堪稱嶺南民宿的鼻祖。受它影響的中坪尾,于2006年被廣東省旅游局評為“廣東最美鄉(xiāng)村”。 家庭旅館遍地開花之后,南昆山陸續(xù)建成了丹楓寨、十字水、云天海等一個個新型度假項目,最終成為珠三角山地旅游度假勝地和龍門縣首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016年初,南昆山還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經過近20年的發(fā)展,南昆山在山地森林度假方面形成了國內領先、與國際接軌的局面,旅游業(yè)成為了南昆山的優(yōu)勢支柱產業(yè)。 藍圖里的南昆山 建設環(huán)南昆山森林溫泉旅游產業(yè)帶 “山有多變、靈動的一面,可以變得創(chuàng)意無限。”在生態(tài)和創(chuàng)意雙輪驅動下,近年來,南昆山全力打造南昆山宜居宜游宜業(yè)的新環(huán)境。 圍繞旅游產業(yè)提質升級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南昆山全力推動景區(qū)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汕湛高速和南油公路已建成通車,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漸行漸近;對川龍瀑布、觀音潭、神鷹石等主要景點進行升級改造,改善南昆山旅居環(huán)境;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入城大道、游客服務中心升級改造、主題公園、“十里花路”美化綠化等工程建設。 作為龍門構建康養(yǎng)旅游發(fā)展平臺的重要抓手,南昆山具有龍頭地位。龍門提出要高水平推進環(huán)南昆山森林溫泉旅游產業(yè)帶建設。 今年,龍門出臺實施《關于支持南昆山旅游加快發(fā)展的十條措施》,計劃用3年時間完善環(huán)南昆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和提升服務水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qū)生態(tài)康養(yǎng)旅游目的地和國內一流旅游度假區(qū)。 在此利好消息下,南昆山翠蘭谷、二坑民宿等高端主題度假產品迅速走紅,近期開業(yè)的希臘風格云侶堡美宿、高山別墅二期愛樹·南昆秘境等高品質民宿,助力南昆山旅游品質提升。南昆山毛茶文化節(jié)線上推廣活動、“醉氧南昆”旅游攝影大賽、《南昆山之戀》微電影拍攝、“益騎中國·2020羅浮山-南昆山騎游活動”……線上線下的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南昆山形象與品牌。 南昆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黨委書記譚炳陽介紹,目前,南昆山正在全力創(chuàng)建國家級生態(tài)旅游度假區(qū),在“十四五”期間,將結合山、水、林、石、瀑五大特色景觀,規(guī)劃“聞香賞花”“聽瀑觀蜓”“森林養(yǎng)生”“親水觀石”“賞竹吃筍”等旅游文化主題,打造南昆山品牌;積極發(fā)展林下經濟,打造毛茶、竹筍、靈芝、觀音菜、走馬胎五大農特產品品牌,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力爭實現(xiàn)生態(tài)產業(yè)化、產業(yè)生態(tài)化發(fā)展。南昆山還將大力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集中資源打造營地休閑、特色民宿、森林度假、文化旅游、農業(yè)觀光五個特色主題示范村,實現(xiàn)“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旅游發(fā)展模式,同時豐富石河奇觀、川龍瀑布、觀音潭、神鷹石、七星湖五大景點人文景觀,推進十字水度假村、奧動·森林小鎮(zhèn)、云天海藝術天地、國華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翠蘭谷蘭花主題酒店五大旅游精品項目建設和產品升級,進一步增強南昆山經濟社會創(chuàng)新發(fā)展驅動力。 從一座偏遠深山到一座國際名山,南昆山步伐鏗鏘。 (記者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