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武圍已有400多年歷史,是一座圍屋式建筑,建筑外是一派新農村風貌。
圍墻高大厚重。
市民在繩武圍前的廣場休閑娛樂。
鑊耳狀的屋頂。
主兌李公祠,即重建繩武圍的李待舉的祠堂。
在龍門縣龍華鎮龍華村新樓下村民小組,有一座宏偉的古建筑,高大的圍墻、雄偉的門樓。門額上刻著的“繩武”二字,是這個圍村的名字。斑駁的墻體見證了這座建筑經歷的百年風雨。 據介紹,繩武圍總面闊168米,總進深93米,占地面積約15632平方米,由圍墻、祠堂及周邊的三合院式的民居組成。四周圍墻高大結實,內墻有跑馬道,墻體有槍眼,圍墻共設有6個高兩層的角樓,保證各個角度都不會有死角。 據村民介紹,明萬歷年間,水坑村李氏出現了家族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分家,李氏后人李震達遷居龍華圩旁,開建繩武圍,建造大屋“鼎革樓”。鼎革樓富庶的李氏族人引起了匪寇關注,一天匪寇對繩武圍鼎革樓發起進攻,李氏族人慘遭匪寇滅絕人寰的血洗。血洗之時,十一世李待舉(字主兌)因在外婆家,幸免于難而得生。李待舉在大禍之后發奮圖強,重振家業。此后兒孫幾代人前赴后繼,農商兼顧,終于在清朝光緒年間重建具有防御功能的繩武圍。 走出繩武圍外,踏在平整的硬底路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修剪過的綠化帶,紫色的鮮花點綴著青蔥的草木。一名工人拿著水管給草坪澆水,陽光透過水滴色散成一小道彩虹,落在一旁的傳統美德銅像上。不遠處還可見古風的路燈、寬敞的廣場以及嶄新的文體設施。 近年來,龍華鎮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積極改善農村面貌,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在繩武圍內,可以感受歷史的厚重;走出繩武圍,則是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房前花紅草綠,屋后綠樹成蔭,水流清澈見底,遠處山景如畫。 據悉,繩武圍是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近年來,龍門縣成立了繩武圍古村落維護小組,加大對繩武圍的維修與保護,加大對文化資源的挖掘。 逛古村賞美景 (記者黃宇翔 盧泓宇 湯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