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背書吧。 陳依敏 攝
觀背在哪兒?在全國百強縣博羅。由博羅縣城繁華的商業大街西行,在接近行政中心的地方,由鬧市左轉,就到了觀背,一處城中村。 觀背的入口,有一幅大型壁畫叫《中國夢》,常常會引發游人的好奇:觀背的中國夢怎樣了? 那就往前走吧。你的腳下是平整的柏油路,路旁是樹,是花,是農家的院墻,墻上也是琳瑯滿目的畫,畫的是春天,是豐收,是小橋流水,還有從古至今的知書達理、剛正不阿…… 壁畫里,金魚在墻上歡快地游,桃花在墻上熱烈地開,航天飛機在翱翔,飽學的儒生在諄諄教誨……還別說,蹣跚學步的小孩也能指著壁畫,奶聲奶氣地讀出“精忠報國”“忠孝節義”;三尺巷的故事,也在這里生了根、發了芽,有戶村民就學習古人,退出了十米宅基地,留下寬闊的過道,讓車輛行人更好地走。 在觀背行走,你會覺得一路都是風景,你會覺得觀背就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畫。 觀背的美,美在古樸典雅。觀背沒有鱗次櫛比的高樓,沒有流光溢彩的霓虹,像穿上古裝的小家碧玉,自有古樸的韻致。 你看,村南那座長長的石橋,古意盎然,八百多年了,還巍然屹立,承載著觀背人的善良和前赴后繼的精神。 當年的觀背,河道寬闊,村民朱廣生決定從河北岸建橋,可惜橋剛修好一半,廣生就病倒了;他的好友李阿水接著從河南岸修建,終于建成了這座三十多米長的石橋,因為兩人取材不同,橋面就有了兩種不同的石板,北面是紅砂巖,南面是青石板,在橋中心無縫對接。這就是保寧橋的來歷。 保寧橋旁還有一座道觀,道觀旁是一家古玩店,古物襯道觀、襯古橋,也算是相映成趣。 觀背的美,美在有濃濃的文化味。觀背引來六十多家文化團體,六十多個曾經破舊的農家院華麗轉身,變成了人才協會、美術家協會、志愿者協會、中醫藥協會、心理社……文人畫家們心中有丘壑,把各自的院落裝扮得各有千秋,卻都幽雅別致;書吧、陶藝館、文化部落,也在這里落地生根,從此文氣氤氳,弦歌不輟;觀背村的孩子們,就在這濃濃的文化氛圍中健康成長。 觀背的美,還美在四季翠綠,花開不斷。一叢叢翠竹,一墻墻綠蘿,一條條花帶,生意盎然;有戶農家,大約主人很少在家吧,庭院寂寂,鐵皮石斛擺滿院落掛滿了墻,隨手就可摘取。這么貴重的藥材,卻并不怕小偷惦記。 觀背有很多樹,荔枝、龍眼和芒果,從各家院落探出頭來,顯示著嶺南特有的風光;還有不少老樹,香樟、萍婆、秋楓樹,都是合抱之木呢,佇立在河道邊、院落里。有家飯店,干脆取名叫老樹私房菜,滿院老樹,郁郁蔥蔥。 農家院墻邊、青青翠竹旁,有時會出現一畦畦菜地,讓你感覺到畫風一變,讓你聯想到觀背的過去,幾十年前,觀背還是博羅的“菜籃子”呢;撲面而來的田野風,則讓你涌起鄉愁,回望故鄉。 昔日的農家院,有的成了飯店、小吃店,有的則成了茶室、花店、特產店,但主人一律不吆喝,也不欺生宰客;買主賣主同樣輕聲細氣,心平氣和。 有些院落門扉緊閉,透過院墻,看得到庭院里花木扶疏,曲徑通幽,聲聲鳥鳴更襯出庭院的幽靜;有些院落門扉常開,除了鮮花,還有一盆盆多肉;墻上的小紙條,溫馨幽默而又無傷大雅,讓你忍俊不禁。原來這就是“驢友之家”,差點讓你當成家的地方。 觀背是這樣美,美成了文化旅游村,美成了小康村,美成了全國文明村;但觀背太小了,不足半平方公里,讓你很快就能回到入口,回到《中國夢》的壁畫前。 這時,你也許會有一個小小的疑問:觀背這么小,小家碧玉還能成為大家閨秀嗎?這,你得深信:觀背人,正在擘畫更美的藍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