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濱海旅游資源豐富。這是惠東鹽洲島彩石灘。
近年來,惠州主動對接省打造“世界旅游休閑目的地”和“粵港澳世界級旅游休閑灣區”定位,推動稔平半島建設濱海旅游示范區,上山進海登島,百里黃金海岸線、百里綠色生態帶、百個風情海島群初具雛形,山海島交相輝映的“惠州灣”濱海旅游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去年惠州濱海片區接待游客1464.6萬人次,今年1~10月接待游客1673萬人次。
惠州濱海風光名揚全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沒有什么比陽光大海沙灘更治愈的了。這里的冬天一點都不冷,是個過冬旅居的好地方。”在北方全面入冬的11月,來自哈爾濱的游客杜笙在朋友圈曬出了一組在惠州巽寮灣度假的照片。
冬季本來是濱海旅游的淡季,但不少北方“候鳥”游客南下避寒,惠州的濱海旅游呈現“淡季不淡”的景象。
從惠東海岸線起始之處的亞婆角,到享有“中國馬爾代夫”之譽的度假勝地巽寮灣,再到有著“東方夏威夷”美譽的大亞灣黃金海岸……惠州絕美的濱海風光已經名揚全國。
作為全省海洋大市之一,惠州市濱海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大亞灣和紅海灣部分海域,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281.4公里,海岸線旅游功能岸段總長117.323公里。大小海灣28處,大小島嶼162個,海島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島岸線總長度約148公里,擁有巽寮灣、海龜灣、黃金海岸等眾多優良的濱海旅游資源。
依托優勢資源,惠州還注重對濱海資源和旅游產品的開發,如開發了以三角洲島、東升島、三門島、辣甲島等為代表的百島風情旅游產品;以巽寮灣、雙月灣、黃金海岸、小徑灣為代表的海岸風光旅游產品;以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好招樓濕地公園、板樟嶺森林公園為代表的生態休閑旅游產品;以烏山頭綠道、小桂綠道為代表的濱海綠道旅游產品;以巽寮媽祖文化節、平海文化藝術節、楊包廟會、惠東漁歌、漁家婚嫁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產品;以圓嶺崗村、橫畬村、格木洞村、媽廟村為代表的綠色鄉村特色旅游產品等。此外,還建成巽寮金融街、合正東部灣等游艇俱樂部和游艇基地,推動以小星山島、圣告島、針頭巖島等為代表的海釣區健康發展,經營休閑漁業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已超過10家。
濱海(海島)旅游產業項目集聚發展
如今,一到節假日,惠東的海邊游客盈門,推窗見海、閉戶聽潮,豐富的旅游體驗讓游客流連忘返。在雙月灣沖浪,去巽寮灣玩海;白天在天后宮祈福,晚上在酒吧暢飲;既可以在海邊享受燒烤、音樂的快樂,也可以漫步在海龜灣絕美的濱海徒步棧道,感受海風拂面的愜意;或者爬上日出東山海的回旋式觀光塔,眺望日出;走進惠東建造在懸崖邊的海上書屋——一滴水圖書館,在沉浸書海之時,抬眼一眺即可感受詩與遠方……
據統計,今年中秋國慶假期(9月29日至10月6日),惠東全縣共接待游客97.6萬人次,濱海片區接待游客67.3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估算約5.75億元,同比增長125.5%。惠東縣憑借著濱海旅游的優勢,也入選2023年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
隨著“惠州灣”濱海旅游帶建設的推進,旅游產業向集群化、規模化、高端化發展。目前,惠州陸續引進了北京金融街、碧桂園·十里銀灘、合正·東部灣、富力灣、萬科·雙月灣、享海1777、星河等大型綜合旅游項目,以巽寮灣、雙月灣、小徑灣為核心的濱海旅游度假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已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3家、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3A級旅游景區2家,旅游住宿床位8.5萬余張。去年惠州濱海片區接待游客1464.6萬人次,今年1~10月接待游客1673萬人次。
這些深體驗、慢生活的微度假產品,形成更多都市周末消費微旅游新場景,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當地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今年“五一”假期,在惠東巽寮灣漁業村,李石九一家幾乎滿勤,通過漁船載游客出海游玩,賺了2萬多元。老李萬萬沒想到自己的手藝還能換種方式賺錢。“以前每年很難有結余,現在不同了,你看我都換了兩艘船。”
為壯大休閑漁業發展,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引導漁業村成立休閑漁業合作社,把全村的漁民力量集合起來,通過升級改造漁船、加強休閑漁業安全、規范行業收費等方式,實現統一上下客、統一購買保險、統一票價,推動產業走上發展正軌。目前合作社年收益可達3000萬元,勤快的漁民年收入超過20萬元。
根據《關于提升濱海旅游水平的實施方案(2022-2025)》,惠州以海洋文化為底蘊、以濱海旅游為核心、以海島風情為亮點,助推惠州灣濱海旅游產業升級提質。同時,推動濱海基礎設施提質升級。稔平半島環島路建成通車,投資超百億的惠州環稔平半島高速正式動工,大亞灣霞涌黃金海岸二期、惠東巽寮雙魚島度假區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濱海綠道、棧道、觀景平臺、旅游驛站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惠東-大亞灣山海風情廊道日趨完善。
將把惠州灣建成國際旅游島灣
海洋,既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也是聯通世界的重要通道。廣東是我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向海而興、向海圖強,成為廣東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惠州也將發揮資源優勢,搶抓機遇,對標國際灣區建設,把惠州灣建設成為國際旅游島灣、粵港澳大灣區濱海重要旅游目的地。
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加快“惠州灣”濱海旅游綜合開發建設,打造“國”“省”字號項目,完善“海洋-海島-海岸”旅游立體開發體系。推動巽寮、大亞灣黃金海岸創建國家、省級旅游度假區;好招樓紅樹林濕地公園創建省級濕地公園;平海古城聯合大鵬所城、虎門炮臺等項目建設海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推進港口濱海特色小鎮、休閑漁港、海洋牧場、雙月灣觀景臺升級改造,以大辣甲島、東升島、三門島、三角洲島、小星山、圣告島等為重點,打造海釣、潛水、觀鳥、研學體驗等海島旅游產品。
與此同時,惠州還將加快推進環稔平半島綜合交通、“大亞灣-惠東”濱海觀光通道等重點旅游通道建設,完善濱海綠道、棧道、觀景平臺、旅游驛站等特色濱海旅游空間,豐富水上飛機、水上巴士、快艇等多元水上交通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更多游樂體驗,構建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
作為海絲聯盟城市之一,惠州還將努力挖掘海洋文化內涵,積極開展海洋文化相關非遺項目的傳承、傳播、推廣工作。做好白馬窯第四次考古發掘工作,推動建設惠州區域性明代仿龍泉青瓷窯址研究中心,推進省考古標本庫房建設。繼續開展“海絲文化”為主的海洋文化研究闡釋,開展惠州海絲史跡調查,辦好2023年“海絲申遺城市聯盟”聯席大會,夯實“海絲申遺”等各類海洋文化遺產工作基礎,提升海洋文化知名度。
記者譚琳 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