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質的提升需要“城市有機更新”,是以人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城市功能對市民新需求的動態滿足。如,環境衛生“臟、亂、差”,整治!圍蔽物、障礙物擅自占用公共空間,拆除!工地揚塵、跨區非法傾倒固廢,查處!……
有破有立。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要求,市城鄉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圍繞“小切口、大變化”要求,直面百姓心中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實施“辦實事、舒民困、提品質”專項行動,精細管理“硬環境”,提升了城市“軟實力”。
伴隨著城市有機更新的一次次打磨、一次次“美顏”,城市的一磚一瓦、一路一景煥發新顏,逐漸顯露出更加適宜現代人生活的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樣子,在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中展露出“風景這邊獨好”的風姿。
完善功能
因地施策推動城市品質提升
補齊設施環境短板,惠州在統籌發展中著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此前走在市區江北文昌一路的行人道,個別路段十分狹窄,大部分行人只能走在盲道上……抬頭望向對面,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時尚靚麗的商業廣場綜合體等高樓大廈林立。
江北部分小區周邊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這不僅與快速發展的城市CBD形象不符,更是直接影響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過去江北這些個別現象也是整個惠州面臨的難題。街巷是一座城市最基本的單元,市井民生更能折射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成色。
為此,今年惠州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以凈化城市公共空間專項行動為抓手,告別手術式的大拆大建,擁抱因地制宜的微改造,給生活其中的百姓帶來春風化雨般的新變化、與日俱增的幸福感。
眼下,江北商業區、環城西路兩處作為示范區的試點工作已經陸續開展。經過兩個月的“凈化”改造,江北商業區原先阻礙行人通行、影響市容面貌的止車桿被拆除,霸占人行道的“物業崗亭”被依法清除,占用人行道的小區花園也被騰空出來修建人行道……
與此同時,市城管執法局作為牽頭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因地施策”清除雜草,打通人行道“斷頭路”,對小區周邊綠化予以提升,居民生活的節奏已悄然改變。“家門口就有像公園一樣的休閑散步好環境!”
在一個個群眾期盼解決卻因涉及主體多、復雜程度高、棘手燙手而多年沒有解決的難題逐一得到破解后,看得見、摸得著、實體化的“黨史學習教育”在惠州深入人心。
“看到這么干凈的地面,誰都不好意思扔垃圾了。”市民孫建忠告訴記者,從街頭干凈靚麗的細節,感受到了江北CBD的國際范。
精細管理
以打造“最干凈整潔城市”為目標
行走惠州大地,舉目是襟江帶湖、綠意搖蕩的詩畫美景。品讀城市細節,也能處處感受到治理新貌。
為建設一流品質城市,今年我市全面啟動城市“凈化、綠化、亮化”工作。不斷提高的標準和追求,折射出惠州對黨史學習教育的理解、對城市管理更高的要求。
今年惠州積極融入深圳都市圈,主動對接深圳先行示范區,對標深圳城市環衛管理經驗做法,以打造“最干凈整潔城市”為目標,提升城市環境水平,力爭年底前將惠城中心區打造成為“最干凈整潔城市”示范區。
一場城市環境臟亂差的“殲滅戰”在惠州打響:在今年的國家衛生城市復審中,市城管執法局利用視頻監控、“智慧城管”APP等途徑主動發現、轉派并完成整改各類問題;常年清除不掉的衛生死角不見了,角落的垃圾亂堆放、亂張貼清理干凈,許多環境保潔等“老大難”問題被逐個攻克;每天對中心區道路進行沖水降塵作業,配合人工沖洗,通過清爽整治和“綠化惠民”行動相結合,中心道路形成了秀麗的“畫廊”;同時,重點清理河岸垃圾水面垃圾,水域水質得到提升……
炎炎夏日,走在惠州街頭,到處綠樹掩映,涼風怡人。市城管執法局以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體系為指導,按照“開放通透、疏林草地、簡約整潔、景觀生態”的理念,清除老化、長勢不良的灌木、喬木,打造清新靚麗的城市園林綠化小品。園林綠化有品位了,城市顏值也提升了。
“現在不僅要精細化巡護,還要注重城市美學,在園林綠化方面,要以色彩和意境構思打破傳統,展示城市獨特氣質魅力。”市城管執法局有關負責人說。
夜色惠州更迷人了。市民林才和同事沿著東江沙公園,漫步在熱鬧繁華的水東街,縈繞在眼前的高低輝映、璀璨絢麗的夜景,讓他們忘卻一天的煩憂。在惠州市中心城區夜景燈光工程全面亮化作用下,惠州城市生活空間得到了拓展,城市生活內容得到了豐富,城市生活時間得到了延伸。
今年,我市將全力推進城市景觀亮化,加快重要節點景觀照明設計,為惠州帶來一場流動的光影盛宴……
城市管理藏于細節。一流城市,離不開更精細的治理。今年以來,市城管執法局如同繡花般雕琢每一個城市細節,讓每一個細節和局部都能在整治提升中展現精細精致的美。
在市區金山湖片區的一個工地,基坑里挖出來的渣土被蓋上綠色篷布罩,24小時運行的揚塵和噪聲監控系統,守護著周邊群眾的安寧。渣土由新型渣土密閉運輸車運出,在車輛運出工地前,噴灑淋水一樣少不了。如今,全市有密閉渣土車共3506輛,在惠州渣土拋灑滴漏的現象顯著減少。
日前,著名文化學者王魯湘來到惠州后,情不自禁地評價:“現在的惠州愈發溫柔了”。他說,惠州的城市版圖在不斷擴張,項目建設熱火朝天,但城市管理有序,處處干凈整潔。
為民惠民
解決“老大難”問題煥發城市內生動力
今年1~4月,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3.3,環境空氣優良率為93.3%,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9,惠州空氣質量領“鮮”全國。
惠州秀山麗水的氣質與獨特的生態稟賦有關,但更離不開后天的努力。今年以來,全市城管系統共開展揚塵防治污染整治1526次,查處案件124宗,這意味城管人幾乎每天都在奔赴大大小小的工地。
更藍的天、更綠的地、更清的水,是百姓的幸福感所在。人改變環境,環境也在改變人,在各項行動中,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力驅動著城市不斷自我更新、自我發展。
在惠州,更多居民行動起來,成為垃圾分類的“時尚達人”。家住江北碧水灣小區的老黨員彭振,不僅以身作則率先在家里做好垃圾分類,還熱心地與物業一起挨家挨戶入戶宣傳,號召鄰居參與生活垃圾分類。
截至目前,惠城區1491個場所實現100%分類工作全覆蓋率,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90%,準確率達70%,日均減少生活垃圾處理量近300噸,先期減量率達到17%。
“有市民反饋,發現了一宗亂傾倒垃圾的線索,馬上出發!”市城管執法局執法監督一支隊有關負責人接到群眾反饋線索后,立即連夜趕赴現場查處。在惠州,全民參與城市管理已蔚然成風。市民群眾在發現相關線索后,主動與城管溝通反饋,及時遏制了跨區域亂傾倒行為,共同參與建設美好家園。在環境衛生管理、園林綠化管理、“兩違”專項整治等眾多城市管理工作中,得到了越來越多市民的自發參與。
“在悟思想中汲取力量,在辦實事中踐行宗旨,永葆為民之心。”市城管執法局二級調研員朱燕敏說,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深切體會到各級部門干部職工與當前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轉化為履職盡責、干事創業的實效,“各個部門形成合力,才讓一個個困擾百姓的難題迎刃而解。”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第二巡回指導組來到惠州實地調研后,為惠州城管執法工作點贊:“城管執法‘老大難’,做出這些工作,取得這樣成績實屬不易,原本推動難、協同難、群眾理解支持難的‘老大難’問題,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激發的情懷動力,聯通各級的自覺主動,贏得的民心支持,把‘老大難’做得不難了。”
(記者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