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朝陽喚醒大地,運動健身就像開啟每天生活的一把鑰匙。老人們打太極、舞扇子,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阿姨們隨著音樂列隊跳起健身操;跑友們邁開腳步奔跑,還不忘用社交軟件“打卡”;球友們相約切磋,為每一個精彩表現喝彩……
近年來,惠州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我市不斷加大投入,加快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以體育事業改革發展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目前,我市城鄉15分鐘健身圈格局已全面形成,運動健身已成為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幸福
群眾就近健身成常態
每到傍晚,龍門縣龍潭鎮下埔村占地17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就熱鬧起來,村里的婦女們相約跳起了廣場舞,老人和孩子使用健身器材舒展筋骨,享受著運動帶來的快樂。除了這個文體廣場,村里其他村民小組如穴頭、九備、旱夫等也都有自己的文體廣場,有的還設有籃球場和舞臺,供村民健身和開展集體活動使用。
就近便捷的體育場地設施是實現體育惠民、推進全民健身的基礎。近年來,我市建立起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層次多樣、高效便捷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網絡,不斷加快大型體育場館、體育公園、社區文體廣場、城市綠道、健身步道等各類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據市文廣旅體局統計,目前,惠州市一級建有惠州奧林匹克體育場、惠州體育館、金山湖游泳跳水館、金山湖體育館和2萬平方米的全民健身廣場;各縣(區)全部建有“三大件”體育場館,53個鄉鎮全部建有3000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廣場,完成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043項、自然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500余項;新建居住區和社區體育設施覆蓋率達100%;全市還建有約160個社區體育公園、400余片足球場。
據統計,截至2020年7月20日,惠州市共有體育場地12680個,體育場地面積1328.15萬平方米,按照當時惠州市常住人口488萬人計算,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25.9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72平方米,數據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還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因地制宜建設體育設施。去年初,我市對市區江北體育公園、東江公園、東江沙公園等5個公園的體育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利用城市公園邊角地、插花地、綠地新建了籃球場、網球場、足球場等22個體育設施,且均配有照明設施,免費對外開放,極大解決了周邊市民健身鍛煉場地不足問題。
從大型體育場館到小區里的健身小徑,從城市體育公園到鄉村文體廣場,群眾就近健身已成常態,惠州城鄉15分鐘健身圈格局全面形成。
惠民
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晚上走在市區東江公園,處處都能感受到濃厚的運動氛圍。在東江公園的健身場地上,市民們跑步、打球、踢球……馳騁騰躍,揮灑汗水。“推開窗就能看見綠色,出了門就是公園,社區里就有文體運動中心,生活在惠州十分愜意。”家住市區江北水北新村的市民李雄良告訴記者,住在惠州,能深深體會在家門口就能健身休閑的幸福感。
為發動更多市民走進體育場館、參與到全民健身隊伍中,我市高度重視公共體育場館開放利用工作,加大財政補貼投入,保障全市公共體育場館實行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比如,在無特殊情況下,市直的惠州江北體育館、惠州奧林匹克體育場,除個別場館外,全年上午8∶30~12∶00免費對外開放。各縣(區)的場館每周對外免費開放時間不少于14個小時。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全民健身日等重要節假日和時間節點,市、縣(區)體育場館還相應增加免費時段。據統計,每年到惠州公共體育場館享受免費開放服務的市民群眾超過200萬人次。
健身有質量,關鍵在方法。健身的場所有了,“練什么”“怎么練”又成為了廣大市民群眾關心的問題。
“你好,在這邊檢測,請做好準備,我們需要2分鐘原地高抬腿。”日前,惠城區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國民體質監測活動,首批為惠城區老年人體育協會60至79周歲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100余名會員進行體質監測,檢測項目包括肺活量測試、圍度測試、體脂測試、坐位體前屈、反應時測試、握力測試等,在完成相應檢測后,每個人都可以拿到一份完整的體質健康評估報告。通過檢測評估報告,大家可以更加了解自身體質,從而獲得科學健身指導。
據了解,我市每年為超過1.1萬名市民進行體質監測,每年舉辦至少10次“科學健身大講堂”,有效提高市民科學鍛煉認知水平。不僅如此,我市還通過開展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公益體育培訓等,踐行體育惠民理念,推進全民健身事業。每年結合“全民健身日”和“體育節”等主題活動,舉辦一系列體育免費培訓、體育推廣活動。
健身場所隨處可見,健身方式多種多樣,健身效果大大提升,越來越多人實現著從“要我健身”到“我要健身”的轉變。據統計,全市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比例超過45%,城鄉居民體質達標率達93.5%。
(記者龔妍 譚琳 通訊員劉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