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
日前,隨著歷時3個多月的搶救復壯項目順利完工,全市47株病弱瀕危古樹經過枯枝修剪、附植清理、樹體整形、樹洞修補、氣孔打透、支撐加固、圍欄保護、病蟲防治、根系促壯、立地環境改造和土壤改良等多舉措聯合施救,重新煥發生機。
古樹名木是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悠久歲月、標識著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生態、社會和科研價值,被譽為“活的文物”。全市47株病弱瀕危古樹的搶救復壯,正是惠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下足“繡花”功夫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留住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化,促進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又一生動注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直以來,惠州立足生態優勢堅持綠色發展,高度重視保護古樹名木。不但第一個完成全省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并獲優秀獎,而且成為全省第一個建立古樹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地級市,目前全市10879株古樹名木(數量為全省地級市之最)均實現了掛牌保護、一張圖管理,每棵古樹名木都有自己的“電子身份證”,掃描保護牌上的二維碼就可獲取其全部信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與山水和合共融。社會在發展,惠州人的觀念也在更新跟進。遙想18年前,惠州人還會為南海石化項目工地上特意留下的三棵古樹感到不可思議,而1年多前市區鵝嶺立交改造施工中一棵古榕樹的去留已然成為全城人的牽掛。從為工地上的“三棵樹”大跌眼鏡,到為保住一棵古樹全城力挺,再到眼下搶救復壯47株病弱瀕危古樹,標注惠州人心田里的“生態文明之樹”越發根深葉茂。今天的惠州,正朝著建設國內一流城市、融入世界級灣區城市群大家庭的目標闊步邁進,“兩山”理念越發堅定不移。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古樹名木歷經歲月更迭,是一座城市、一個地方歷史文化活的遺存,昨天與今天、記憶與現實在此交匯融通。在城鄉規劃和建設中,唯有摒棄急功近利、大拆大建,拿出耐心細心多下“繡花”功夫,切實保護好文化和自然遺產,我們才能留住歷史根脈,記住與現代人那漸行漸遠的一抹鄉愁。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47株病弱瀕危古樹得以搶救復壯,惠州人對綠水青山的呵護一如既往地細心而堅定。保護好古樹名木,保存好歷史記憶,讓“兩山”理念在城鄉建設的每一個細節落地扎根、開花結果,我們定能望得見更綠的山、看得見更清的水、記得住更深的鄉愁,惠州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