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城市面貌。
惠陽人大連續4年監督水污染整治工作,推動污染水質持續向好。這是淡水河。
推動農業農村綜合改革、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創新;連續4年監督水污染整治工作,推動污染水質持續向好;開啟專題詢問監督,推動解決區人民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白云大道一期改造工程進展慢、9條中心城區連接路進展慢等“痛點”“難點”問題……過去五年,惠陽區五屆各次人代會確定大會議案4件,收到代表建議98件,均交由政府部門、機關和組織研究辦理,做到“件件有人管、事事有回音”,代表建議辦復率、滿意率逐年提升。 11月17日,惠陽區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郭三潮受區五屆人大常委會委托,向大會作工作報告,提出今后五年將緊扣“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發展、打造產城村人融合發展的智造高地·活力惠陽”這一中心任務,依法行權履職。 過去五年 ■開展多項專題調研,部分調研成果轉化為思路舉措 過去五年,惠陽區人大代表們圍繞營商環境、行政效能、優化政務環境、公安綜合工作、以市場化模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村(居)發展十年規劃等多項專題開展調研,部分調研成果已成功轉化為推進全區改革發展的思路舉措,為惠陽打造產城村人融合發展的“智造高地·活力惠陽”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撐。 與此同時,惠陽區人大常委會履職中開展了一系列首創性工作,如在區人大常委會歷史上首次采取專題詢問監督方式、首次舉行區人大常委會班子與區政府班子推進重點工作對話會議、首次全面加強對國有資產的全方位監督、首次聽取區監察委專項工作報告、首次設立區人大常委會研究室、首次實現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系區人大代表全覆蓋、首次推動鎮(街道)人大(工委)理順工作機制體制、首次探索在每年代表活動月中組織省市區鎮四級人大代表聯合行動增強活動效果等,這些創新舉措有效推動新時代惠陽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 2019年,惠陽人大對久拖未決的區三屆人大二次會議《關于在淡水城區建設公墓的議案》、區四屆人大五次會議《關于加快推進惠陽區小河涌污染綜合整治的議案》兩個議案加大了督辦力度,成功實現議案辦結。 2020年,惠陽開始創新實踐民生實事人大代表票決制,建立票決后跟蹤監督機制,實施兩年以來共票決出民生實事20件,推動政府決策部署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民生福祉更加殷實。 五年來,區人大常委會依照監督法啟動專題詢問的監督方式,圍繞中心工作及民生實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連續3年依法開展專題詢問4次,增強了監督工作剛性。 ■連續4年監督治水工作,推動水質持續向好民生關注是人大目光所及。 鄉村振興工作如火如荼推進,惠陽人大不斷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從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到農村土地確權,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到鄉村治理,多次組織人大代表視察調研,推動農業農村綜合改革、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創新,促使鄉村治理更具實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惠陽人大高度關注環境問題,力促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連續4年監督水污染整治工作,多次組織人大代表對淡水污水處理廠項目、惠陽區小河涌污染綜合整治等情況開展視察調研,推動污染水質持續向好,淡水河紫溪國考斷面水質由劣V類躍升至Ⅲ類。 此外,惠陽區人大常委會聚焦文化、教育、醫療、就業、民政、社保、食品安全等民生熱點,圍繞淡水中心城區學校建設情況、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村(社區)養老托管服務照料中心建設情況、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情況、應急管理、民族宗教、校園及校園周邊安全工作情況等開展視察調研,推動社會民生事業獲得長足進步。 2020年開始,區財政每年安排區人大代表建議辦理資金1000萬元,推動代表建議辦理資金項目取得明顯社會效益。兩年來已科學安排2000萬元資金用于32個社會關注度高、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實事項目,以微實事撬動大民生,獲得群眾一致肯定。 今后五年 ■完善民生項目辦理工作機制,打造代表工作新品牌 郭三潮作報告時說,今后五年,是惠陽奮力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也是利好疊加、機遇無限、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今后五年,惠陽人大將以更大力度推進人大依法履職行權,緊緊圍繞惠陽區第六次黨代會和惠陽區“十四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緊扣“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發展、打造產城村人融合發展的智造高地·活力惠陽”這一中心任務,依法決定惠陽對標深圳、謀劃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事項。 同時,綜合運用多種監督形式,對事關全區改革發展穩定、人民群眾關注及法律法規實施等方面的突出問題進行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推動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此外,以更高標準提高人大代表履職水平,激發活力。如拓寬代表履職平臺建設,推動代表聯絡站提檔升級;規范代表議案、建議工作機制,加大代表議案建議督辦力度,加強對未辦結議案和建議的跟蹤督辦;同時,完善民生實事代表票決、代表建議資金涉及的民生項目辦理工作機制,打造代表工作新品牌,不斷激勵代表在推動惠陽高質量發展中擔當作為。 (記者李芳娟 黃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