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點菜’,志愿服務隊‘按需下單’。”在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新建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志愿者講師正為村民們生動地講述著垃圾分類課程;紅色故事《少年游擊隊》、皮影戲《雞毛信》……惠州少兒圖書館為特殊兒童群體派發的“寶貝閱讀”大禮包送到了惠州市護苗培智學校及其他鄉村兒童服務站;“原來晚上的水東街這么熱鬧,無人機表演讓我們眼前一亮。”9月28日夜幕降臨,看到千架無人機在東江上點亮夜空,江水兩岸古城流光溢彩,來自東莞的游客陳思司一家看完整場無人機表演后被震撼了……
近年來,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惠州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創新方法形式不斷激發文化新活力,精神文明建設結下累累碩果。
文明創建 引領新風尚
持續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
“臨街店鋪占道經營的現象少了,內街小巷亂扔垃圾的現象少了,車輛亂停放的現象也越來越少,惠州城市顏值不斷提升,逛農貿市場像逛商場一樣,全城刮起了文明新風。”說起文明創建給城市環境帶來的變化,在惠州居住多年的潘云豎起了大拇指點贊。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僅是“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要有“知禮儀知榮辱”的良好社會風氣。創建文明城市是一項促進城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系統工程,給惠州人民帶來的最直觀感受不僅有城市面貌和居住環境的改善,還有人民素質的提升。
近年來,惠州文明創建碩果累累,2020年,惠州第五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桂冠,博羅縣、龍門縣第二次蟬聯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桂冠。“十三五”期間,我市新增11個國家級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校園、文明家庭等先進單位,“硬骨頭六連”獲評全國“時代楷模”。
在五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的基礎上,惠州以創聚力,不斷鞏固擴大提升文明創建成果,持續推動文明創建邁向縱深,用看得見的創建成果,說不完的文明故事,回應著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以打造“志愿之城”為抓手,惠州注重將“創建文明城”和“培育文明人”有機結合,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
一肩“挑起”三代人,無怨無悔為他們撐起了一片天的“中國好人”劉日芳;堅持志愿服務20多年,志愿服務時長超2.9萬小時的“廣東好人”李金海……在惠州,“身邊好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他們的事跡溫暖了身邊人,照亮了社會的價值星空,充分體現了惠民之州的精神和風骨。目前,我市共有40人獲評為“中國好人”、77人獲評為“廣東好人”、885人獲評為“惠州好人”。
在“身邊好人”的感召下,我市越來越多人加入志愿服務。目前,在惠州志愿服務網注冊志愿者超120萬人,幾乎每5名全市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名注冊志愿者,注冊志愿服務組織超6300個。“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問題找志愿者”,成為了大眾的一種生活習慣和自覺。
為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惠州在擁有超120萬名志愿者的大背景下,創新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并在擁有兩個全國試點(惠東縣、博羅縣)、2個省級試點(惠城區、龍門縣)、3個市級試點(惠陽區、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的基礎上,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先行的“矩陣”全面鋪開,在全市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315個。有地方去,有人提供服務,有經費保障,能持續下去……惠州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陣地、隊伍進一步擴大,活動進一步擴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之風吹拂著千家萬戶。
文化惠民 滿足新需求
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格局基本形成
“多年過去,我曾見到無數家伙參與追風箏,但哈桑是我見過的人中最精通此道的高手……”今年國慶節長假期間,市民田浩坐在惠州慈云圖書館二樓閱讀室里,正讀到《追風箏的人》里的這段文字。
在惠州,像田浩這般愛閱讀的市民還有很多。公共圖書館對全民閱讀的推行,農家書屋、概念書店、特色書吧在惠州各地日漸興起,讓市民更容易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彌漫開的書香,成為這座城市最有朝氣的文化底色。
以大文化構建大服務。近年來,惠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文化紅利惠及全民。
目前,全市建有6個公共圖書館、6個文化館、6個公共博物館(紀念館)、73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262個行政村(社區)文化室、1274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惠州市數字圖書館,市、縣、鎮、村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全覆蓋,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341.87平方米,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格局基本形成。
著眼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惠州積極開展各項重大主題文藝創作展演活動,一大批反映時代精神、描繪美好生活、贊譽先進典型、抒發人民心曲的精品佳作陸續誕生,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歌曲《記住鄉愁》、電影《靈魂的救贖》、廣播劇《海上升明月》《縣令張津》4部作品入選省第十、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惠州優秀作品及人才獲省級以上獎項200余項。陳安邦、何滌、丘金貝3人被認定為廣東省從藝70周年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惠州歌舞劇院獲評全省十強文藝院團。
更有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通過不同渠道、載體走出惠州、走出國門,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如,龍門農民畫、惠東漁歌等特色地域文化遠赴埃塞俄比亞、赤道幾內亞、墨西哥等地交流展演。
文藝要為人民服務,文化惠民是其最生動的注腳。
新春送春聯、義拍全家福、扶貧送溫暖……每逢傳統節日,我市文藝志愿者們赴農村、進社區、下基層,圍繞節慶,大力開展各項文藝惠民主題活動,用文藝的方式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文藝成果惠及人民大眾。
文旅融合 激發新活力
年均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5%以上
一間工作室,兩位非遺傳承人……和以往關起門做餅、面對面銷售的方式不同,惠州非遺傳承人李超宏、李曉聰架起手機開始了網絡直播;在位于惠州西湖邊的康帝酒店,我市推出的非遺手信,甄選了五種非遺產品,更將惠州西湖、朝京門等美景作為包裝印上禮盒,受到了游客們的喜愛……
“文化+旅游”“文化+產業”……在互聯網大潮中,我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惠州非遺與現代生活、與時尚結合起來,成為了“火”在當下、“活”在當下的一種存在。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歷來重視對城市文化品牌的擦亮,先后出臺了《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地方法律法規,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體系日益完善。
在高度重視之下,惠州文物保護也頗有成效。“十三五”期間,我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1處增至3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由19處增至40處。有省級以上“非遺”項目22項(其中國家級2項),2人成功列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與此同時,我市先后投入約5億元資金修繕建成葛洪博物館、東坡祠、賓興館、東湖旅店、高潭革命歷史陳列館等一批重點文化文物項目,東湖旅店更是入選“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第一名。
改造之后的重點文化文物項目,以各自獨特的形態彰顯著惠州厚重的歷史文化,成為一張張展示惠州深厚文化底蘊和高雅文化品位的亮麗名片。
2019年,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正式掛牌,詩與遠方“牽手”前行,開啟了文旅體融合新篇章,激發了我市文旅產業發展新活力。找準文化、旅游等工作的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惠州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打造了不少文化旅游新產品、新亮點,形成文旅發展良好態勢。
“十三五”期間,惠州西湖成功創建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市A級旅游景區由12家增至39家,5A級景區和省級旅游度假區數量居全省第一梯隊。成功創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區3個,擁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示范點2個。我市年均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5%以上,并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市。
市民感受
惠州市保利文化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偉華:近年來,惠州文化藝術中心邀請了傅聰、理查德·克萊德曼、中國三大男高音等著名音樂人到惠演出,售票情況都十分不錯。這說明惠州文化消費市場正在崛起。文化消費市場崛起的背后,說明市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在提升,惠州的文化環境持續向好。
惠州市東坡公益志愿服務隊負責人陳向東:惠州市東坡公益志愿服務隊注冊于2018年,從剛開始注冊的10多人,現在已經發展成為3000多人,人員增長很快。目前,做志愿服務已經成為不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惠州這座文明城市的背后,也有我們志愿者的一份功勞,我們為惠州成為全國文明城市而自豪,為做志愿服務而自豪。
數說亮點
●全市注冊志愿者超120萬人,志愿服務組織超6300個,“有時間做志愿者,有事情找志愿者”成為惠州新風尚
●惠州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約達1341.87平方米,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A級旅游景區有39家,5A級景區和省級旅游度假區數量居全省第一梯隊
(記者龔妍 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