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班學員走進垃圾分類工作開展較成熟小區參觀學習。
推進垃圾分類,共創文明城市。我市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工作,逐步構建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全鏈條體系,生活垃圾分類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初步養成。為進一步提升全市垃圾分類整體水平,一場大型垃圾分類工作培訓在各級垃圾分類工作專班全面鋪開。 自5月16日起,由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專班)主辦的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培訓班開班,為期9天,全市915名垃圾分類工作相關工作人員參訓。期間,廣東省環境衛生協會執行副會長沈建兵、廣東省環境衛生協會秘書長伍琳瑛、廣州市越秀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小龍受邀授課,政策法規解讀、工作經驗分享與現場教學并進,內容豐富,指導性和操作性強。學員紛紛表示,一定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 “量身定制”個性化教學方案 5月23日上午,在培訓班現場,惠城區惠新社區居委會主任鐘曉威一邊拍照一邊做筆記。“這個課件總結得很好,在小區如何擺放垃圾桶,如何與垃圾收運公司高效對接,如何發動群眾做到精準分類……方方面面都有,特別實用,指導性非常強。” 垃圾分類是一項城市綜合治理工程,社區是垃圾分類的支點。對鎮街、社區等基層一線工作者進行培訓時,陳小龍根據前兩期培訓經驗和學員反饋,以學員需求為前提,結合在廣州越秀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經驗,“量身定制”個性化教學方案,總結出更適合惠州垃圾分類的十二步工作法(宣傳發動:宣傳宣講、規范指引、教育培訓、設施保障;習慣養成:桶點指導、全程管控、聯合執法、查漏補缺;常態管理:激勵機制、嚴格執法、制度建設、科學評價),調整后的課件內容更加豐富、詳實。 據悉,此次培訓班針對來自鎮街、社區、公共機構等不同類型的學員相應設置了不同的課程。在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培訓專場,授課老師特別講解了公共機構率先開展垃圾分類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公共機構應更好地為社會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參訓人員積極響應,表示不僅要從自身開始踐行垃圾分類,引導更多人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更要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不斷健全服務體系,以更高標準不斷提高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水準。 觀摩學習先進做法成熟經驗 除了課堂培訓,實地教學也是精心謀劃,不僅有長湖苑三期新世界曦岸、碧水灣、南湖花園、金石花園等垃圾分類工作開展較成熟的小區,還有水口街道廚余垃圾就地化處理設施、惠州市環衛大件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惠州市惠分類廚余垃圾處置透明工廠、水口文體廣場等實地教學點。 在長湖苑三期新世界曦岸,小區物業人員主動前往廣州學習,并利用現有資源,在集中活動場地設置垃圾分類宣教中心,在人流量大的出入口設置固定宣傳欄,每個投放點均設有監控,監督住戶分類投放。“通過宣傳+監督,居民積極動手,熟悉掌握垃圾分類投放知識。”橋東街道辦負責人說。 “現在垃圾投放點集中了,小區環境漂亮多了。”在參觀南湖花園時,小區業主黎先生為垃圾分類工作點贊。此前,該小區通過多方籌集經費,制作了垃圾分類宣傳欄、宣傳展架及文化角等,并設置智能垃圾分類小屋1個,小區衛生環境水平大大提升。 “我們飯堂的廚余垃圾不出門,就地處理,已經生產了3噸肥料,供大院內的綠植(樹木)施肥養護。”水口街道辦事處有關負責人向參訓學員介紹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施。 水口街道辦事處食堂每天約有200人用餐,日產廚余垃圾約130斤。2021年4月,食堂引入就地處理器,日處理廚余垃圾約400斤,約60天左右出一次肥料。“每天將收集來的廚余垃圾投入設備中,99%的餐廚垃圾經過微生物氣化分解成水蒸氣達標排放。”該負責人說,日常無任何固廢、污水排出,實現廚余垃圾就地化、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搭建平臺匯集金點子推進垃圾分類 “就地處理廚余垃圾,方便又環保,我們也考慮引進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居民因為垃圾分類而受益,我們對從事垃圾分類工作很有成就感。”“金石花園小區垃圾分類管理臺賬做得規范、精細、美觀,我們想拿個樣本回去學習。”“經過老師系統地總結歸納,工作方向更為清晰。” 培訓班上,大家暢所欲言,針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踴躍與培訓老師、先進示范小區代表交流溝通。對于參訓人員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專班)工作人員一一記錄整理。 “我們開展培訓一方面是希望工作人員學到更加專業的知識,另一方面是搭建平臺了解垃圾分類工作中存在的困難以及大家對垃圾分類工作的建議。”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專班)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梳理大家的意見建議,匯集金點子,更好地優化工作措施,上下齊心把垃圾分類工作做好,讓垃圾分類成為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讓惠州更美麗。 (記者 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