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見藍天白云,推門聞鳥語花香”,此番美景已經在惠州處處展現。
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高度關注的“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惠州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全方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生活在惠州的市民群眾,努力建設一座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用實際行動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殷切期盼。
“美麗惠州”新追求成為社會共識
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家園,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600萬惠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全市上下奮斗的目標。
我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市發展大局全過程各領域,全面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和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全面統籌生態與產業、保護與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總盤子”。積極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明確提出要建設綠色生態灣區城市,筑牢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屏障。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再到“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美麗惠州”新追求已是社會共識,幸福家園新圖景正徐徐展開。生態文明是新發展理念帶來的成果。理念引領觀念,觀念引導行動,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指引的。
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引領惠州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1~8月惠州14項經濟指標中,有5項指標增速居全省前三,有8項增速居珠三角前三。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惠州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列;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優良,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11個“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近岸海域水質國控點位水質均達到Ⅰ、Ⅱ類海水水質標準,優良率達到100%。在“十四五”新征程上,惠州將繼續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再接再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奮力譜寫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市發展大局全過程各領域
綠水青山是生活要素,也是文明要素,要看護,更要愛護。
近年來,惠州堅持將污染防治攻堅擺在發展的突出位置,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
特別是2018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擔負起污染防治攻堅的政治責任,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污染防治攻堅戰,簽發總指揮部1號令,號召全市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防治污染,講究“合力治”。市人大積極監督各級政府、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市政協多次組織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調研工作,加強民主監督,積極獻言獻策。
以治水為例,我市堅持一張治水藍圖,全面強化統籌。實現全市污水管網“一系統、一張網”管理格局,編制實施淡水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達標方案、潼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與水質改善方案、沙河和公莊河流域水質達標方案等,推動改善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恢復水生態。
與此同時,實施《惠州市環保責任考核辦法》,推進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進一步健全了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機制。
實施“一線工作法”,解決污染防治攻堅難題。自2019年起,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總指揮部成立7個縣(區)下沉督導組,現拓展為7+6督導模式(7個縣區督導組+6個專項督導組),對7個縣(區)的水、大氣、土壤、固廢污染防治攻堅和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等工作進行全面幫扶和督導。
群策群力之下,惠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與自然更和諧,全市人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出臺地方性法規為生態環境保護“加持”
今年6月5日,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21年生態環境違法典型案例,這是我市連續11年發布典型環境違法案例。
我市一貫保持鐵腕執法鐵腕治污的高壓態勢,堅持依法行政,加強環境執法力度,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讓不少心存僥幸的企業望而卻步,捍衛我市碧水藍天的堅強決心。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以來,惠州不斷摸索創新,實行“五個一律”保障鐵腕執法,協同公檢法提高涉刑案件的查處力度,提升環保查處技術確保最嚴執法落地,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嚴格環保執法之路,為污染防治攻堅戰保駕護航,實現了企業從“不敢污染、不能污染到不想污染”的巨大轉折。
不僅如此,惠州還通過出臺地方性法規為生態環境保護“加持”。
2015年1月1日,新的《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同年5月28日,惠州市成為全省首批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市之一。惠州以推動綠色發展為立法工作重心,踐行“美麗中國”發展戰略,在嚴格貫徹落實以《環境保護法》為主的一系列上位“硬”法的同時,以獲批地方立法權為契機,積極開展地方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的立法工作。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A級景區,形成發展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惠州在保護西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良好,使得西湖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惠州名片。上世紀,惠州西湖沿岸粗放型的發展帶來生態困境。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覺醒又讓一池清水重現西湖。
“為一個湖,立一部法,彰顯惠州守護綠水青山的決心。”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說,《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是我市制定的第五部地方性法規。從列入年度立法計劃到獲批施行歷時3年,經歷了三次常委會審議、數十次調研、三十幾輪修改。新與舊的較量,引發對西湖保護的思考,也是該《條例》誕生的意義,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惠州城市發展要走一條綠色之路,立法保護西湖就是守護綠色發展的初心。
截至目前,我市已出臺5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地方性法規,包括《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惠州市羅浮山風景名勝區條例》《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惠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惠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通過立法,用法律紅線守住生態底線,用制度紅利保障綠色發展行穩致遠。
以大氣污染防治為例,近年來,PM10已成為我市空氣質量的短板,而揚塵是PM10的重要來源。《惠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于去年1月1日施行以來,市直有關部門積極出臺相關工作指引和方案,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各縣(區)各部門積極開展專項行動,建立了常態化揚塵污染巡查管控機制,建立并定期更新揚塵污染整治臺賬,打造了一批示范項目。
(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