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高標準舉辦東坡粉絲大會,持續挖掘東坡寓惠文化內涵,讓東坡先生成為惠州文化“最強代言人”。
左中:惠州市“為愛彎腰 ‘益’起撿跑”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入選全國優秀案例。
左下:我市扎實開展以白馬窯址為代表的海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深挖申遺潛能。
右上:趣味科普進校園,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科學興趣。
右中:南國書香節活動助推全民閱讀深入人心。
右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蓬勃開展。
文明風起阡陌間,文化如雨潤心田。2023年,惠州進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踐行,高質量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文化自信愈加彰顯,文化軟實力持續增強,為惠州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注入精神之魂和人文之美。
建成163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
“昔日疍家苦和難,今日漁家五代同歡……”日前,惠州首部惠東漁歌劇《漁村里的故事》在惠州文化藝術中心上演。該劇通過巧妙的編排,將真實的生活搬上舞臺,用漁歌這一載體倡導移風易俗,讓保護環境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移風易俗樹新風,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文明力量。2023年以來,惠州持續開展“惠新風”鄉風文明建設主題“4+2”系列活動,將移風易俗內容貫穿到文明創建、文明培育、文明實踐各個方面,破除陳規陋習、傳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鄉風。
目前,惠州以縣(區)、鎮(街道)、村(社區)為單元,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639個(含延伸陣地247個),其中,博羅縣、惠東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全國試點,其余5個縣(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省、市試點。市和3個縣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籌集資金達7600余萬元;4個縣(區)建立文明實踐云平臺,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常態化、可持續發展。
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要形式是志愿服務,參與人員主要是志愿者。據惠州志愿服務網統計,全市注冊志愿者人數達137萬多人,平均每5人就有1人是志愿者。
生動活潑的理論宣講、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一顆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撒向惠州大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在百姓心間悄悄發芽、開花、結果,不斷提升群眾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東坡寓惠”故事愈加精彩
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這座讓蘇東坡“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城市,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置史和1400多年的建城史,文脈綿長,積淀深厚。
2023年,惠州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著力打造嶺南東坡文化中心、建設東坡學術文獻資料信息中心,啟動“不辭長作嶺南人”文旅IP打造,高標準舉辦東坡粉絲大會,組織東坡主題詩詞吟誦會、短視頻征集大賽,成功舉辦“東坡荔枝文化節”和“東坡宴”大賽,攜手全國“東坡城市”推出系列雙城同屏秀,持續挖掘東坡寓惠文化內涵,打造東坡寓惠文化品牌,讓東坡先生成為惠州文化“最強代言人”,“東坡寓惠”故事愈加精彩。
以文化人,以文興城。這一年,我市接連送出一臺臺公共文化服務“大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東坡文化節、南國書香節暨惠州書展、文化惠民大講堂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如約而至;惠州文化藝術中心每年舉辦百場高端演出,惠州歌舞劇院送戲下鄉,各類社會組織進村(居)開展惠民演出等流動文化服務成為常態……
惠享文化空間、粵書吧、讀書驛站……走在惠州城鄉,各種各樣的閱讀新空間隨處可見,它們或小巧精致,或極具特色,可閱讀看展,可舉辦文化沙龍,可體驗潮流消費,成為了市民身邊的“精神糧倉”。
璀璨的文化,鋪就了城市發展的底色。實施中山公園(府城遺址公園)提升工程,開展白馬窯址等“海絲”史跡保護研究、城市探源考古工程,惠東三官坑窯址獲評“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成功申辦2023年海絲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惠城區水東街通過“繡花功夫”進行微改造后,既延續了歷史文脈,又提升了城市品質,豐富了體驗業態,并成功創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千年古商埠再次“潮”起來。
目前惠州全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7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3項、省級非遺名錄項目27項、市級非遺名錄項目74項、縣級非遺名錄項目178項。
數說
全市累計獲評“惠州好人”1150人、“廣東好人”103人、“中國好人”40人;累計獲評惠州市道德模范30人、惠州市道德模范提名獎30人,廣東省道德模范5人、廣東省道德模范提名獎6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6人次。
大家說
“我將繼續努力,盡己所能,為惠州高質量發展和好人之城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惠州市第三屆道德模范、博羅縣博仁文化志愿者協會會長吳炳菊
“惠州是蘇軾的福地,是惠州成就了作為學者、思想家的蘇軾。同時,蘇軾也成就了惠州。”
——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書華
記者龔妍、鐘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