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議案》結案
昨日召開的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上,《關于推進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議案》正式結案。據悉,自2009年該議案實施以來,我市投入專項資金1500萬元,新制定發布市級農業地方標準37項,新建各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0個,輻射帶動農戶近2萬戶,農戶年戶均增收500多元。
成效
全市六成農業龍頭企業獲“三品”認證
2009年,市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關于推進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議案》交市政府辦理。市農業局局長詹小東說,5年來我市累計投入市級農業標準化專項資金1500萬元,新制定發布市級農業地方標準37項,新建各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0個,示范帶動效果明顯。
目前,全市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達到41個,范圍涵蓋糧食、畜禽、水產、蔬菜、水果等大宗特色農產品,示范面積達14.8萬畝,輻射帶動農戶近2萬戶,農戶年戶均增收500多元。
同時,我市新增“三品”(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企業95家、產品116個。目前,全市“三品”認證企業累計達到141家、產品272個,全市62%的農業龍頭企業獲得了“三品”認證。“這些品牌農產品質量有保證,市場前景好,有些還是重要的出口農產品,在提升我市農業的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詹小東說。
措施
開展專項整治抽檢產品5000多批次
詹小東說,結合議案檢查活動,我市每年開展全市范圍的“三品一標一名牌”專項整治行動,累計抽查“三品”認證企業500多家次,抽檢產品5000多批次,經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檢測,5年平均合格率達99%以上。
同時,結合農時季節適時開展農資監管聯合執法行動,每年出動執法人員1500人次以上,檢查農資市場、生產經營單位1000個以上,確保全市農業投入品的質量安全。
《議案》實施以來,我市不斷創新管理手段,創建農業標準化管理服務、農資監管信息服務、食用農產品信用管理等多個信息化服務平臺,在提供及時便捷的農業標準化信息服務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監督管理水平。
建議
將議案項目資金納入市財政年度預算
“我市作為深莞惠和港澳地區農產品的重要生產供應基地,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尤為重要。”市人大常委會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劉仕啟在作議案結案報告的初審報告時說,市政府要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給予穩定的經費支持,將市人大議案項目每年300萬元資金轉為市政府常態化專項資金,納入市財政年度預算,并根據今后財政增長情況和工作發展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要建立健全以縣級農技總站為中心,區域性農技站為骨干,村級農技員和農業行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業大戶等科技人員為基礎的農業標準化服務體制。
同時,各縣(區)要根據本地區的產業優勢,因地制宜,不斷發展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設施農業類型,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記者戴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