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婦生育有補助 高中生不用繳學費

外地農村婦女在區公立醫院分娩也可以享受補助。這是醫護人員在查看新生兒。
2014年,實施10個專題129項標準化服務改革項目,比市下達任務多14項,為仲愷區自選項目,而且,其中10項高出市定標準,計劃投入資金6.21億元。截至11月底,已完成改革項目129項,年度目標任務完成率達100%,累計投入資金5.94億元,資金投入率達95.65%。
林小美家在四川農村,現在在仲愷高新區一家企業工作,上周在仲愷人民醫院生了個胖娃娃,她出院結賬時仲愷人民醫院減免了500元費用,她抱著胖娃娃驚喜地說:“沒想到我們外地人也能享受這個優惠政策。”
2014年,仲愷高新區財政進一步加大婦幼衛生投入,率先在全市將外地戶籍農村孕產婦納入住院分娩補助范圍,即本地戶籍和外地戶籍農村戶口孕產婦,享有同等的在高新區公立醫院住院分娩補助,并將補助標準從100元提升至500元。
這只是2014年仲愷區民生品牌中的一個亮點。2014年,該區實施10個專題129項標準化服務改革項目,比市下達任務多14項,為仲愷區自選項目,而且,其中10項高出市定標準,計劃投入資金6.21億元。截至11月底,已完成改革項目129項,年度目標任務完成率達100%,累計投入資金5.94億元,資金投入率達95.65%。
2014年即將過去,讓我們盤點一下哪些民生亮點溫暖了2014年,溫暖了來自五湖四海在仲愷高新區工作、生活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心。
■外來工享受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
【鏡頭】 “我打算要孩子,什么時候吃葉酸比較好?”“我懷孕三個月了,老是不想吃飯,該怎么辦?”“我結婚已經三年了,不知道為什么還沒有懷孕?”日前,在LG電子有限公司“流動人口幸福家園”,計生專家正在舉辦講座,該公司女員工認真聽課,并與專家互動。
“幸好專家到公司來做檢查,我才發現自己有炎癥,所以老是懷不上孩子。專家已經告訴我應該吃什么藥了,相信治療后我就能當上媽媽。”LG電子有限公司員工蘇小曼高興地說。
【措施】 據介紹,今年以來,惠環街道在世界500強企業之一LG電子有限公司率先建成全市首個政企合作“流動人口幸福家園”,惠及企業外來員工5000多人。“流動人口幸福家園”設有便民大廳和免費開放的電腦室、醫療室、理發室、健身房,還專門設立孕婦休息室和產婦哺乳室等體現人文關懷的功能室,在員工宿舍區過道安裝了“勿忘我”避孕套免費發放箱。
據惠環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唐巧明介紹,惠環街道為廣大外來人口提供婦幼保健、避孕節育、知情選擇、優生優育、獎勵慰問等便民維權服務。同時,根據不同年齡層的需求,推出多樣化、個性化的計生關愛“套餐”服務:針對未婚育齡職工,推出 “青春健康教育”活動,邀請專家舉辦講座,提供相關指導和服務。針對已婚育齡職工,定期開展生殖健康和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實現流動人口育齡群體基本項目計生技術服務和免費藥具服務“全覆蓋”、出生缺陷干預和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同待遇”、生殖健康指導服務“共享受”。外來人口自覺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自愿落實長效節育措施,按照惠環街道《落實節育措施一次性獎勵實施辦法》規定,與戶籍人口一樣享受一次性節育獎勵金2000元。
■小學生教育券補助提至每人每學年1100元
【鏡頭】在惠環務工的黃細芬家里有兩個孩子,兒子、女兒分別在民辦學校讀五年級、二年級,家里老人身體不好,每年看病要花不少錢,黃細芬夫妻倆工資不高,家里條件比較困難,區里推行電子教育券制度,每學年給予補助,減輕了她家的負擔。
【措施】 據區宣教文衛辦副主任文玉英介紹,仲愷區2012年在全市率先推行電子教育券制度,對符合條件的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就讀民辦學校進行財政補助,2013年進一步擴面提標,補助對象擴大至入讀民辦學校的所有學生,今年的補助標準提高為小學生每人每學年1100元、初中生每人每學年1700元,高出市定標準50元,有2萬多名民辦學校學生受益。另外,從今年秋季起,不分戶籍,全區2166名在校高中生,將不用繳交每學年2100元的學費。
“從2012年開始,通過新建、改擴建學校,3年多來新增的1.6萬個公辦學位70%以上用于擴招異地務工人員子女。”文玉英說。
■仲愷人民醫院開設婦科午間夜間門診
【鏡頭】 “現在可好了,區里有醫療服務隊,經常會到村里給我們看病,前段時間醫生檢查出我的乳腺有硬塊,建議我到醫院看看,我趕緊上仲愷人民醫院檢查,幸好檢查得早,是良性的,趕緊給切了。”家住瀝林鎮埔心村的陳美香說。
【措施】 據區宣教文衛辦衛生科科長曾慶龍介紹,區里成立了6支醫療服務隊常年深入鄉村、學校、企業、家庭、社區開展“關愛異地務工人員”義診活動,開展“五進送健康”醫療衛生惠民活動。
據仲愷人民醫院副院長葉文平介紹,針對異地務工人員工作日請假難問題,仲愷人民醫院人性化安排就診時間,在就診人數較多的婦科率先開設午間門診(12∶00~14∶30)和夜間門診(17∶30~21∶00),安排專科醫生上班,方便異地務工人員利用下班時間來院就診。
本組文/圖 記者鄭 娜 通訊員張曼平 吳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