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我市啟動超標電動車退市補貼工作。如今,市區已很少看到超標電動車的身影。據悉,這些退市的超標電動車通過公開交易,最終被企業回收,不僅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還為政府財政帶來增收。
去年11月,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布公告,稱競價選取惠州市超標電動自行車報廢回收人項目正式成交。按照保守估計交付回收5萬輛超標電動車計算,增值達325萬元。
為了打造陽光透明交易平臺,實現公共資源交易增收節支,2012年6月,我市成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2013年底率先在全省實現公共交易改革市、縣(區)、鎮三級全覆蓋。如今,我市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已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成為惠州的“改革名片”。
據統計,5年半來,全市公共資源交易成交總額1916.55億元,增收97.66億元,節支24.88億元,增收節支合計122.54億元,充分釋放了改革紅利。
“管辦分離”劃清政府與市場職責界限
公共資源交易領域資金往來大、利益關聯度高,向來備受社會關注。
如何從體制和機制上尋求突破,實現公正、公平、公開的公共資源配置,實現源頭治腐、取信于民?我市的做法是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
2012年,市委、市政府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實施全面改革,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國構建起“一委、一辦、一中心”的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機制,成立市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委員會,負責宏觀決策;設立市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負責日常協調;整合原分別隸屬住建、國土、財政等行業監管部門的建設工程交易、土地和礦業權交易、政府采購、產權交易等四大要素市場,建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負責具體操作。
徹底的“管辦分離”,即將公共資源交易的管理權和操作權徹底分離。原先管理操作“一肩挑”的行政主管部門現只能保留公共資源管理權,交易操作業務被剝離出來,統一歸入新掛牌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集中統一辦理和交易。
“原來四個要素市場有四個公章,現在統一交易只有一個公章、一個銀行賬戶、一套班子人馬,這不再是簡單的‘物理整合’,而是‘化學反應’。”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負責人指出,“管辦分離”厘清了行政部門和具體操作部門的職責,行政部門只能當“裁判員”,行政權力不能過多干預市場交易。
全程網上“背靠背”交易杜絕圍標串標
2013年3月,我市公共資源交易系統建成投用,除個別項目特殊要求外(如小汽車號牌拍賣),四大塊業務所有交易項目均實現了從項目交易受理、主管部門審批,到進場交易的所有流程網上辦理和操作。
該負責人說,交易過程全程在網上封閉進行,“背靠背”交易,項目開標(競價)前,任何人(包括交易中心和監管機構)都無法知曉投標名單、投標人數量、保證金交納等交易機密情況。
2014年2月,市區江北菊花頭地塊在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開招拍掛,掛牌底價2.5億元。經過501輪激烈競價,我市某房產開發公司以9.2億元的最高價競得,超出底價6.7億元,實現增值264%。工作人員事后發現,參與該項目競價的4家企業全部為惠州本地企業,這充分體現了全程網上“背靠背”交易的優點,誰都不知道競爭對手是誰。
該負責人說,要了解交易各方的機密信息,必須有交易中心、項目主管部門和紀委監察局三把密鑰同時打開后臺 (系統自動永久保留操作痕跡)。因此,有效杜絕了圍標串標、暗箱操作和人為干擾,防止了交易機密信息泄露,確保了交易公平公正、陽光透明。
同時,交易中心在服務大廳、辦事窗口、開標室、評標室、專家抽取室等主要交易場地均無死角安裝了監控攝像頭,對交易過程實施視頻監控監督,監控視頻與項目行政主管部門、紀檢監察部門聯網,強化多方遠程在線實時監督。
據悉,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成立以來,沒有發生一起因違規違紀被問責的案件。
公共資源交易項目從28類擴充到54類
近年來,中心新增了政府購買服務、部門集中采購類及非集中采購、林業權流轉、公共資源類涉訴資產、迎春花市、海域使用權、公共文化體育資產租賃權經營權、國有(集體)企業物業租賃權、市屬醫院、學校食堂承包經營權、混凝土攪拌站經營權、超標電動自行車報廢回收、耕地儲備指標以及BT、BOT建設項目PPP項目等數十類型項目進場交易。
在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改革過程中,我市梳理制定政府采購、建設工程交易、土地礦業交易、產權交易等四大塊業務的28項服務事項清單,對各項服務進行簡化操作、精減手續、流程再造。
如今,我市公共資源交易項目已從最初的28類擴充到54類。從全省范圍看,我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是進場項目門類最多、整合最徹底的交易平臺。
去年,我市公共園林服務設施經營租賃權首次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市區紅花湖景區11個服務點經營權 “拍出”了712.82萬元,增值額594萬元,增值率500%。
目前,全市小到魚塘、山地承包,大到土地拍賣、政府重大建設項目,都統一納入交易中心場內交易,通過市場化配置的公共資源“堆頭”越來越大,充分實現了公共資源最大價值,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建立“政府采購權責清單制度”
隨著三級平臺的完善,我市公共資源交易更加規范。但在運行中,相關部門發現市、縣、鎮三級平臺在身份認證、交易規則等方面存在不“兼容”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共資源交易在全市的推廣。
對此,我市出臺《惠州市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根據《方案》,我市整合各縣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并完善平臺服務管理細則,統一相關招標投標規則和技術標準。
該負責人表示,根據相關要求,2016年該中心將各縣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整合為分中心,惠州成為全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試點市,率先完成四大業務全流程數據與省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化平臺的對接。
同時,我市進一步對政府采購流程環節進行創新與優化,強化市場調查功能,明確采購人委托采購的辦結時限,規范委托受理的工作,實施政府采購活動電子監察。
該負責人稱,該中心會同市紀委、市財政局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國建立“政府采購權責清單制度”,在編制招標文件時引入政府負面清單管理,明確禁止出現對潛在投標人的歧視性條款,保障政府采購活動公平公正、陽光透明。同時,由于權責清晰,避免了采購人和交易中心不必要的扯皮。該權責清單制度出臺后,編制招標文件時間從法定的15個工作日壓縮至8個工作日,壓縮率達47%。
得益于這些創新舉措,我市政府采購活動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數據顯示,在參與惠州政府采購項目的投標企業中,35%為本地企業,65%為外市企業,其中省外企業占全部投標企業數量31%。
文(除署名外) 記者戴 建通訊員洪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