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實施“海綿行動”,前11月61項重點工作任務如期推進
我市大力推進“兩港三網”建設,與周邊城市的交通互聯不斷優化。這是改擴建后的惠深高速與潮莞高速互通。本報記者王建橋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市委十一屆四次全會提出,要研究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入實施“海綿行動”,最大限度拓展發展空間,激活發展潛力,提升發展水平。
今年以來,我市大力實施“海綿行動”,扎實推進全面對標深圳各項工作,推動深莞惠經濟圈(3+2)特別是深惠兩市規劃銜接更加緊密、交通互聯不斷優化、創新資源快速聚集、產業共建日益深化、公共服務明顯提升、區域協同日趨融合,形成了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記者從市實施海綿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到,今年1~11月,“海綿行動”年度61項重點工作任務如期推進,72項重大項目共完成投資212.74億元,已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93%,全面對標深圳取得明顯成效。
規劃銜接更加緊密
深莞惠區域協調發展總體規劃印發實施
全面對標深圳,廣泛吸收深圳的創新資源,提升我市城市規劃定位、加強兩市之間的規劃銜接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據悉,我市認真落實《深莞惠規劃一體化合作協議》,已印發實施《深莞惠區域協調發展總體規劃》、《深莞惠旅游發展與產業一體化合作規劃》、《深莞惠交通運輸一體化規劃》等規劃。
積極推進“多規合一”工作?!痘葜菔谐鞘锌傮w規劃(2016-2035年)》綱要成果已上報省住建廳。根據規劃,我市將依托“兩港三網”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對標深圳,加快實施“沿江向?!背鞘锌臻g發展戰略。
《惠州市區綜合交通規劃修編》已形成草案,規劃提出發揮我市的區域優勢,提升惠州交通樞紐地位。《惠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已編制完成,包括與深圳地鐵8、14、16、19和21號線對接的5條軌道線路通道已提前對軌道線路走廊進行用地控制。
交通互聯不斷優化
惠深之間聯系對接更加緊密
有效發揮海綿的吸納能力,吸收深圳的優質創新資源,道路交通是最重要的連接紐帶。今年以來,我市與周邊城市的交通互聯不斷優化。大力推進“兩港三網”(海港、空港,高速公路網、軌道交通網、寬帶信息網)建設,基本形成了互聯互通、對外輻射的交通體系。比如定位為“深圳第二機場”的惠州機場,目前已開通北京、上海等17條航線18個航點,民航區改擴建項目建設也加快推進,隨著惠州機場規模和功能的擴容,惠深之間的聯系對接將更加緊密。
高速公路建設快速推進。目前深惠之間開通惠深高速、深汕西高速、武深高速博深段。深惠周邊在建還有河惠莞高速、武深高速新豐至博羅段、從莞高速惠州段等。接下來我市還將重點配合開展好深汕西高速改擴建前期工作,并啟動機場高速前期研究工作。
軌道交通建設發展迅速。廣汕鐵路惠州段征地拆遷框架協議已簽訂并開工建設,贛深鐵路惠州段征地拆遷框架協議已簽訂并完成前期工作。深惠城際軌道、惠州軌道交通1號線、深圳地鐵14號線惠州延長段等軌道交通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
創新資源快速聚集
高新技術企業存量今年有望超800家
“海綿行動”的核心內涵之一,是立足深莞惠經濟圈(3+2),發揮海綿的“吸納”功能,吸納深圳等發達地區的創新要素和高端產業 “外溢”,加快惠州發展。加速建設創新平臺、培育創新主體和引進創新人才,是加速創新資源聚集的重要抓手。
“海綿行動”實施以來,我市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發展。珠三角(惠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進展順利,仲愷高新區成功入選首批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同時,作為我市兩大引擎,環大亞灣新區“藍色引擎”和潼湖生態智慧區“綠色引擎”均上升為省級戰略平臺。
創新主體不斷壯大?!案咂笈嘤袆佑媱潯庇行嵤?,今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力爭突破800家;全市孵化器26個,建成眾創空間25個。成功舉辦首屆中國科交會,促成校企交易科技成果696項,簽約金額39.9億元。
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加快集聚。今年6月,我省首個“諾貝爾獎工作站”在我市成立。同時,引進雙聘院士4名,引進培養創新團隊39個,領軍人才69名。
科技金融發展迅速。今年以來新增廣東駿亞、華陽集團等兩家企業在A股掛牌上市,德賽西威、光弘科技也有望掛牌上市。
產業共建日益深化
前11月對深招商選資項目185宗
產業共建是檢驗“海綿行動”實施成效的一面鏡子。今年以來,我市全面推進“深圳成果、惠州轉化”發展策略,積極承接深圳外溢優質創新資源,一批創新型企業和大型項目落戶我市。比如年產值將達到近900億元的TCL集團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項目與深圳華星光電形成產業配套,成為“深圳孵化+惠州轉化”模式的典型案例。
大力促進產業園區提質增效,提升園區吸納創新產業能力。今年1~10月,我市7個省級以上產業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4003億元,同比增長11.6%;共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梯度轉移項目50個,計劃總投資額190.2億元。
第六屆云博會圓滿成功舉行,共有506家企業和研究機構參展,其中深圳企業124家,開幕當天有8宗與深圳企業合作的項目簽約,投資總額達125億元。
同時,我市加大招商選資力度,推動深惠產業精準對接。今年以來,全市對深開展了10多場重要投資對接和合作交流活動,推進華為與市政府簽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1~11月,我市對深招商選資項目共185宗,投資額(含計劃、落地)合計2141.25億元。
公共服務明顯提升
投資項目審批效率明顯提高
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是增強海綿“吸附”能力、加快創新資源集聚的必然要求。我市深入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堅持市級新增財力的75%、縣級新增財力的60%以上投入民生,不斷縮小與深圳等地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公共教育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市政府與哈工大簽訂合作協議。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市三甲醫院達到4家。
行政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加快推進“集成辦理、一次搞定”政務改革,我市連續五年位居廣東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排行榜前兩位。加快推進快審速建工作,印發實施《惠州市實施投資項目系統集成審批改革建立快審速批機制工作方案(試行)》,我市投資項目審批效率明顯提高。
文化資源、信用信息共享快速推進。惠州慈云圖書館和深圳市圖書館通過省立中山圖書館的網絡平臺實現了數字閱讀資源的館際互借;我市實現與深圳地稅等38個部門97項信用信息的互查互通。
區域協同日趨融合
與深圳建立常態化對接交流機制
區域間協同平衡發展,是“海綿行動”順利推進的重要基礎條件。我市致力建立健全溝通協調機制。積極落實深莞惠經濟圈(3+2)黨政主要領導第十次聯席會議確定事項,認真籌備第十一次聯席會議。市發改、科技、交通運輸、旅游等部門和各縣區政府與深圳政府部門和相關研究機構建立了常態化對接交流機制。成功舉辦環大亞灣新區重點產業平臺(深圳)投資說明會,各縣區政府均在深圳設立招商聯絡處,主動對標深圳招商引智。
深入開展重大問題研究。深莞惠三市共同啟動了深莞惠協同發展試驗區建設、深莞惠(坪新清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等重大課題研究。同時積極開展“強化深惠產業共建促進惠州產業提升發展規劃”“打造百里濱海現代產業帶”“對接深圳東進戰略推進環大亞灣新區交通及城市升級發展”等課題研究,形成了初步研究成果。
科學謀劃并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動配合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爭取我市更多重大平臺、重大項目、重大事項列入規劃。成功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戰略定位”專題研討會,邀請國內權威專家為我市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言獻策。
記者劉煒煒 通訊員吳志堅
■相關鏈接
政協提案人高度評價
市政協今年提出了《全面對接深圳“東進戰略”,推動落實“海綿行動”》提案,并被作為重點提案由市領導親自督辦。作為該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市政協常委、惠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胡瑞卿對提案的辦理情況高度評價為“高度重視,成效顯著”。
胡瑞卿認為,我市成立了專門工作領導小組和專責小組,精心部署和組織各項專門活動,每月發布《惠州市實施海綿行動情況專報》,定期總結、檢查、督辦。區域交通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產業對接共建、規劃對接等均有顯著成效,亮點多多。
(煒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