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面點菜、下面買單”“硬件跟不上,人才當跳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需要建立起與社會治理功能相匹配的鄉鎮(街道)財政管理體制。
去年,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市財政局攻堅鄉鎮(街道)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這一硬骨頭,主動適應,了解情況,檢視問題,分析癥結,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措施,聚焦末梢管理,提升治理效能,促進鄉鎮(街道)職能轉變。
深調研 推動基層政府職能向社會治理轉型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鄉鎮(街道)財政是最基層的一級財政,其管理體制可以直觀反映基層政府的職能。”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國斌稱,一直以來,鄉鎮(街道)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是財政工作的難點問題。2019年,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市財政局組織調研組開展了鄉鎮(街道)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專題調研。
通過座談、實地考察、發放征求意見表、書面調研等多種方式,市財政局發現,我市鄉鎮(街道)普遍采取經濟建設型財政管理體制。這種單一考核機制導致社會治理職能弱化,鄉鎮(街道)容易產生重經濟建設、輕社會治理的現象;另一方面,鄉鎮(街道)增收渠道較窄,缺乏資金自主支配權,導致無力做到“先謀事后排錢”,只好“資金等待項目”,又因缺乏資源整合授權,無法整合利用閑置資源,造成浪費。
基層政府反映較多的還有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不匹配的問題,鄉鎮(街道)事權遠遠大于財權,編外人員過多,末端支出壓力較大,而且由于財政監督缺位,信息化建設滯后,財政人才隊伍建設存在不足。
在充分掌握鄉鎮(街道)財政管理體制的現狀、分析查找體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后,市財政局總結形成調研成果,并從政府職能轉型、財政保障能力、財政改革、政府部門職責等角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鄉鎮(街道)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思路,著眼解決財政實際問題,推動基層財政事業發展。
成果轉化
實施10項主要改革措施
調研結束后,按照市委的要求,市財政局大力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推動鄉鎮(街道)完善財政管理體制的具體行動,促成市里出臺了《關于深化鄉鎮(街道)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成為惠州鄉鎮(街道)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
“《指導意見》是我市首次針對鄉鎮(街道)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出臺的政策文件,也是我市財政管理體制向長效化、制度化管理邁出的重要一步,既立足當前、直面問題,又著眼未來、登高望遠。”何國斌稱,在改革中,惠州統籌謀劃了鄉鎮(街道)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并進一步細化了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的目標和舉措,讓我市各級政府部門在今后激發鄉鎮(街道)經濟活力以及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方面的工作中有了更明確的努力方向和改進措施。
目前,惠州實施了差別化財政管理體制、明確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深化項目庫管理改革、完善支出標準體系建設、清理規范鄉鎮(街道)編外人員等10項主要改革措施。
以差別化財政管理體制為例,當前,各縣(區)根據鄉鎮(街道)實際情況,實行分類管理。對發達鄉鎮(街道),實施核定基數、超收分享的激勵政策;對欠發達鄉鎮(街道),提高財政獎勵政策,進一步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政策、均衡性轉移支付等財政政策,為政府職能轉型提供財政保障。
典型案例
“數字財政”建設加速
“此前,鄉鎮(街道)財政監管存在缺位的現象。”何國斌稱,調研發現,受人員素質或機制設計不合理影響,有些鄉鎮(街道)的預決算不經鄉鎮人大審議、資金審批流程不規范,這種監督缺位難以有效防范資金使用風險。
與此同時,鄉鎮(街道)信息化建設滯后,導致跨部門業務聯動和數據共享推進緩慢,難免出現惠民補貼存在老百姓有多個賬號情況,“一卡通”建設需要上級部門統籌推進,僅靠鄉鎮(街道)難以實施。
在推動主題教育調研成果轉化過程中,推進“數字財政”建設是市財政局提出的重要措施,一方面,不斷完善預算編制系統、國庫集中支付系統、非稅收入管理系統等財政信息平臺建設,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術推動實行“宜統盡統、一戶一卡、集中直發”,建立“一卡通”惠民補貼發放機制,借助信息技術推動實行“宜統盡統、一戶一卡、集中直發”,逐步解決多頭發放等問題,實現最大限度便民利民,提高我市鄉鎮(街道)財政信息化建設和財政管理現代化水平。
本組文字 記者馮麗均 通訊員惠市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