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點菜”、“鏈主”企業、“園區眼”平臺、環西湖文博群落、“九橫八縱三加密”高速公路網……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干貨滿滿、含金量高,特別是出現在報告中的熱詞,迅速成為代表委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
一個個熱詞,勾勒出奮進的坐標,也標注出幸福的刻度,讓人們對2022年充滿信心和期待,對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充滿無限憧憬。為此,記者盤點了政府工作報告中引人關注的部分熱詞,憧憬更加幸福美好的2022年。
01企業點菜 啟動“企業點菜”2.0版本提升工程
報告內容: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健全企業家意見處理和反饋機制,推動企業家更好參與制定涉企政策,實現涉企政策從“政府端菜”轉向“企業點菜”。
解讀:“制定涉企政策就像做菜,飯菜可不可口、合不合味,企業最有發言權。”市發展和改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其讓企業飯后點評,不如提前參與到點菜、做菜的過程中,從源頭解決助企惠企難題。
為進一步發揮企業家在推動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中的重要作用,推進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建設,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2022年我市將啟動“企業點菜”2.0版本提升工程,通過強化“全周期”有效參與、擴大覆蓋面、暢順溝通機制、強化剛性約束等,持續優化企業家參與政策制定機制。
02“泛在普惠”政務服務體系 拓展“惠服務”政務服務集群
報告內容:實現政務服務事項“自助辦、一次辦、就近辦”,構建完善“泛在普惠”的政務服務體系。
解讀:“泛在普惠”政務服務是指政務服務無處不在,人人都能得到實惠,由數字政務提供全面可觸達、惠及各群體的優質公共服務。去年,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創新推出“標準辦”“延時辦”“惠幫辦”“身邊辦”“特色辦”等模式,構建線上線下便利政務服務體系,推進政務服務進一步惠企便民,助力優化惠州營商環境。
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在創新系列政務服務便利舉措的基礎上,持續構建“泛在普惠”政務服務體系。全面推進“辦實事開新局·十惠行動”重點民生項目落實,完善“全市通辦”“惠幫辦”“延時辦”政務服務新舉措的工作機制、擴大服務范圍;拓展“惠服務”政務服務集群,上線“智惠批”服務事項350項以上,落地實施“一件事”主題服務800項以上;做好標桿大廳優化提升工作,建成5G政務示范大廳,增強線下線上政務服務協同效應。
03 “鏈主”企業 支持大企業勇當“鏈主”
報告內容:發揮大項目、“鏈主”企業帶動效應,不斷做長做精石化產業鏈。
解讀:“鏈主”企業一般指的是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優勢地位,對產業鏈大部分企業的資源配置和應用具有較強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力,并且對產業鏈的價值實現予以最強烈關注,肩負著提升產業鏈績效重任的核心企業。
我市支持大企業勇當“鏈主”,在全市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支柱產業以及家具、服裝、制鞋等優勢傳統產業中遴選出TCL、中海油、中海殼牌等一批集成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產業鏈拉動作用大的骨干企業作為“鏈主”企業,梳理“鏈主”企業供應鏈清單,建立對“鏈主”企業和產業鏈內配套企業的常態化服務機制,協調解決“鏈主”企業上下游產業鏈配套問題。
目前,我市已舉辦了華為、海康威視、創維數字、小米公司等多場供應鏈合作對接會。支持行業商協會每年公布“最具責任感鏈主企業”名單。對有效推動我市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鏈主”企業,在總部落戶、土地、人才、產業扶持等政策方面優先予以支持。
04 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集群生態 加快構建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生態體系
報告內容:加大力度培育一批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營造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集群生態。
解讀: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集群生態是指龍頭企業在產業配套、研發銷售、廠房設備、人力資源等方面發揮優勢,高效整合配置資源,帶動和幫扶中小企業,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通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信息聯通、產能對接、品牌共建、知識產權和銷售渠道共享等深度產業協作配套模式,實現以大帶小、以小促大、以優助強的良性互動。
為構建惠州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集群生態,2020年11月,我市印發實施《惠州市推動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工作措施》,支持龍頭企業或商協會打造“云上供需對接”平臺,實現信息高效實時聯通。支持產業鏈龍頭企業整合上下游創新資源要素,組建“企業+聯盟”協同創新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建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實現大中小企業之間多維度、多觸點的創新能力共享、創新成果轉化和品牌協同。同時,支持設立供應鏈公司、發展供應鏈金融,加快構建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體系。
05 “園區眼”平臺 跟進服務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建設進展
報告內容:利用“園區眼”平臺加快推進項目,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0億元以上,切實提升園區承載力。
解讀:“園區眼”平臺是市工信局搭建的跟進服務全市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建設進展的系統。“園區眼”平臺利用衛星遙感拍攝技術每月對7個千億級園區進行拍攝,形成1米級精度的地圖,實景反映園區整體地形、地貌變化。各園區可根據實際需求,個性化加載園區規劃、土地收儲、路網、企業等基本數據,為縣(區)提供基礎的園區項目地理信息平臺,用于開展招商活動。
2020年5月,我市出臺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行動方案,以“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為目標,以打造“3+7”工業園區為抓手,把工業園區建成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先導區,為惠州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如今,在“園區眼”平臺等一系列措施的力推之下,全市“3+7”工業園區建設熱火朝天,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日益完善,3個國家級產業園區集聚效應日益凸顯,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初具規模。
06 環西湖文博群落 打造區域性“類博物館群”
報告內容:啟動環西湖文博群落、東湖旅店二期等項目建設,打造更多城市文化IP,更好彰顯鵝城千年文化特質。
解讀:環西湖文博群落即發揮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力量,在環西湖周邊建設一批陳列館、展示館等“類博物館”,打造區域性的“類博物館群”。
我市籌劃用三至五年時間在歷史街區打造一批小型博物館、陳列館、展覽館,展示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東坡文化等不同類型文化,現已梳理14個活化利用點,包括豐湖書院、原東坡紀念館、留丹亭、逍遙堂等。結合具體的建筑空間落位,遴選能夠代表惠州文化的優秀主題,探討內部每個建筑的文化展陳主題,打造主題鮮明、特色各異的主題博物館群,將項目建成惠州的文化名片,并成為帶動周邊片區城市更新的超級引擎。
同時,我市將充分拓展文旅產業新業態、新玩法,突出形式多樣化、承載內容復合化,讓環西湖文博群落成為西湖片區的“流量擔當”。
07 做好“家門口”生意 為惠州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帶來新機遇
報告內容:主動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做好“家門口”生意。
解讀:RCEP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簡稱。2020年11月15日,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領導人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會后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個亞太國家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今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
根據世界銀行標準,中國不再屬于低收入或中等偏低收入經濟體。為此,多個普惠制給惠國近幾年陸續宣布取消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在我國陸續從32國普惠制畢業的背景下,RCEP的正式啟航對我國進出口企業外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1月1日0時05分,惠州首票RCEP原產地證書在惠州港海關順利簽發,簽證金額3456美元。惠州港海關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本次申簽RCEP證書的企業,既往出口東盟可享受協定零關稅優惠,但出口日本貨物因中日之間無自貿協定而無法享受減免關稅優惠,在日本需按相關關稅稅率進行繳稅。而在RCEP協定正式實施后,該企業此次出口日本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可直接享受零關稅優惠,這將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帶來全新機遇。
08 邊建設邊轉化“沿途下蛋” 積極推動重要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報告內容:按照邊建設邊轉化“沿途下蛋”的思路,積極推進同位素研發、重核素合成等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離子膜、超導加速器等一批科研成果落地。
解讀:在對標國家實驗室建設要求、集聚國內外能源領域創新資源、建設全國性能源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過程中,兩大科學裝置和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以下簡稱“省實驗室”)將積極推動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成熟一批轉化一批,用孵化出來的技術制造產品,縮短從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實現在科技創新中持續性產出科技成果、持續性轉化帶來產業成果,實現科技成果高效轉化,以可持續發展創新生態鏈長久服務惠州產業發展。
我市將繼續依托兩大科學裝置和省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重點聚焦石化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努力實現從“0”到“1”的重大突破。加大東江實驗室科研項目引導力度,推動一批核產業相關的科研成果落地,培育同位素、重離子微孔膜、醫用重離子治癌裝置、應用型加速器等未來產業。
09 打造異地選苗、惠州成長的模式 加快推進深圳異地孵化器建設
報告內容:設立更多異地孵化器,打造異地選苗、惠州成長的模式。
解讀:2021年11月,由仲愷高新區與深圳TCL十方垂直產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惠深創新中心(異地孵化器)正式動工建設。惠深創新中心依托惠州、深圳兩地產業資源和創新優勢,是一個集企業孵化加速服務、產業及投融資合作對接、產業創新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雙創服務綜合體,為入駐企業提供優越環境和貼心服務,更有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資源加持,致力于陪伴和幫助創業團隊成長壯大,幫助全球科創人才在大灣區實現創業夢想。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引進30個優質項目落戶。
今年,我市將繼續搶抓“雙區”建設機遇,主動承接深圳、廣州科技創新資源外溢,加快推進深圳異地孵化器(惠深創新中心)建設,將其打造成為廣深優勢創新資源引入惠州的節點平臺。引導企業在惠設立研發機構,引進大灣區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在我市共建研究機構。
10 “九橫八縱三加密”高速公路網 到2025年高速公路里程達1210公里左右
報告內容:加快推進惠龍高速、惠河高速改擴建、深汕第二高速大亞灣至坪山段,建成廣惠高速金龍互通,推動實施惠坪高速、惠肇高速、環稔平半島高速公路,完善“九橫八縱三加密”高速公路網。
解讀:“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全力推進惠霞高速(一號公路)建設,實現陸海呼應、江海聯動。全面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實施東西軸線(惠坪高速公路、惠州機場高速)及沿江軸線(惠州至肇慶高速公路惠城至增城段),帶動沿線產業和組團片區發展。
據了解,在現有高速公路網的基礎上,我市計劃新建惠坪高速,完成沈海高速惠州段擴建,實現惠州與深圳市及深汕特別合作區已建高速公路均達到6車道或以上。建成惠龍高速,實現市區與龍門縣之間高速公路1小時互通。
加快推進惠肇高速、長深高速河源熱水至惠州平南段改擴建工程惠州段和惠東環稔平半島高速公路建設,開展龍門至仲愷高速公路前期研究工作。到2025年,基本形成“九橫八縱三加密”高速公路網格局,全市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210公里左右。
統籌 記者袁暢
采寫 記者李向英 龔妍 劉豪偉 謝寶樹 劉煒煒 譚琳 通訊員歐珊珊 張金金 鐘文斌 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