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隨著國家大科學裝置落戶惠州,我第一次來到這個活力蓬勃的城市。這幾年,惠州發展勢頭良好,去年GDP接近5000億元,令人振奮。”中國工程院院士、惠州離子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夏佳文說,國家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平臺服務地方發展,吸引了近100名年輕碩士博士,接下來還要引進科技人才300名左右,大家都很有信心在惠州干一番事業,與惠州共同發展、一起騰飛!
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惠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形成“惠”聚人才比較優勢,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提供了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目前,惠州人才總量接近120萬,高層次人才2.8萬,雙聘及合作院士24名,國家級人才近100名,科技領軍人才超150名,創新團隊71個,博士碩士近2萬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52家,省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19家。人才工作成效的背后,反映了惠州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是惠州市委、市政府尊才、愛才、惜才、重才的鮮明態度。
堅持黨管人才,構建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如何高質量下好“人才棋”,是人才工作面臨的現實課題。
棋手移棋落子,講究的是高招妙招。做好人才工作,亦是如此。如果說《惠州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出臺,是立足長遠謀篇布局的話,那么“人才雙高計劃”“人才雙十行動”等重磅人才政策,則是把控節點集中發力,彰顯出惠州人才工作的環環相扣。
人才工作必須全面堅持黨的領導。2012年,市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升格為領導小組,2017年,市、縣同步由黨委書記擔任同級領導小組組長,去年9月調整為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增至27家,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持續強化,“一把手”抓“第一資源”責任不斷壓實。
堅持黨管人才,既要在宏觀上統攬全局,又要體現分類施策,提升人才工作的靈活性、實效性。
建立人才專項事業編制“周轉池”,打通人才入編“中梗阻”,為承擔重大任務的市直單位在編制緊張的情況下引進大批高層次緊缺專業人才,高薪聘用7名政府高級雇員充實重大項目專班,專項核定100名事業單位員額保障兩大科學裝置、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建設運行。
出臺《惠州市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的十條措施》,支持采取選任、調任等方式,促進基層掛職、駐村等優秀人才在基層擔任領導職務,推動1958名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
實施企業家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10多位企業家直接申報高級職稱。
……
黨的十八大以來,惠州始終注重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堅持從構建和優化制度入手,全方位破藩籬、暢渠道,打通人才流動和發揮作用中的“最后一公里”,構建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廣泛搭建平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黃金累千,不如一賢。”惠州深刻意識到,人才已經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關鍵的動能。要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關鍵是要培養儲備一大批一流人才,蓄勢而發,讓人才紅利盡情釋放奔涌。
近年來,惠州始終緊抓大項目、大產業、大平臺搶灘落戶惠州的重大機遇,積極打造引才聚才“強磁場”。
依托重大平臺引才聚才。借助兩大科學裝置、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等重大平臺,集聚包括夏佳文、張鎖江等院士在內的400多名科研人員;引進12個高端科研團隊,首批獲得8個省級科研項目立項、扶持資金超9000萬元。
聚焦重點產業引才聚才。圍繞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2+1”現代產業集群,堅持項目人才一體抓。特別是近兩年,隨著埃克森美孚、恒力(惠州)PTA等重大石化能源項目先后落地建設及“3+7”工業園區建設加速推進,“惠”聚人才強大勢能越發突顯,近1.5萬名石化能源人才涵蓋石化產業上下游全鏈條,吸引電子信息產業人才40余萬。
發動重磅人才以才引才。積極邀請、全力扶持院士等拔尖領軍人才擔任“引才大使”。通過高端人才“朋友圈”引聚人才,2021年新引進的23名海外人才,60%都是借力以才引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以更高站位、更強擔當、更實舉措抓好人才工作,不斷開創人才工作新局面,讓人才專心干事創業,讓“英雄有用武之地”,讓人才發揮更大作用,是惠州人才工作的顯著特點。
一個地方依靠什么吸引人才?越是高層次人才,越看重事業發展的機遇和平臺。
“受益于‘拔尖人才工程’‘雙創平臺工程’,我先后被評為仲愷高新區拔尖人才、創新創業領軍人物及惠州市管拔尖人才,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在惠州發揮專長、展現所能,深感幸運。”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祝媛說,良好的平臺更有利于廣納天下英才,擴大人才隊伍“蓄水池”。
突出多元培育,不斷釋放人才活力
“能夠到企業歷練,發現市場新痛點,找到研發方向,幫助企業解決‘卡脖子’問題,很有成就感。”惠州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教師熊前程以“廣東省科技特派員”的身份,與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協力開展技術攻關,開發出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線光固化膠黏劑8項產品和新工藝,部分產品打破了國外的壟斷,獲得行業和企業認可。人才工作,基礎在培養,難點也在培養,而培育人才隊伍,最緊要的是堅持引育并舉,分類別、多形式、大規模開展人才培養。近年來,惠州始終堅持引才育才“兩手抓”,著力強化自身造血功能,持續構建多元培育體系,有效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用好基層舞臺歷練人才。實施“人才服務團”“科技特派員”項目,選派博士、高級職稱人才及科技特派員等深入基層,在智力幫扶和科技服務中成長成才;創新實施鎮村干部“大儲備”,深入推進基層干部隊伍系統化建設。
用好重大載體培養人才。通過省“揚帆計劃”項目,培育特色龍門農民畫及旅游人才近3萬人;實施“百名高才”“‘惠’聚優才”等工程,給政策、壓擔子,全方位培養使用碩士博士黨政儲備人才;實施“拔尖人才”“東江學者”“首席技師”工程,培樹本土人才標桿;全力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培訓人數達45萬。
用好院校資源培育人才。2012年以來,惠州學院、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惠州工程職業學院、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惠州市技師學院等院校培育人才達30多萬名,為惠州乃至珠三角地區輸送了大量產業技術技能人才。
使用是最好的培養,只有給人才壓擔子、搭臺子、好面子,才能真正讓各類人才有自信、更好地干事創業。
“評為首席技師后,我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視,發展空間也更大了。”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首席焊接技師白新濤說,近年來,惠州多措并舉,在技能人才培養上下狠功夫,打破高技能人才的天花板,讓像他一樣的技能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照樣創新出彩。
持續優化服務,營造暖心留人“軟環境”
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要想“栽下梧桐引來鳳凰”,必須持續優化敬才重才的社會環境、識才用才的工作環境、優才留才的生活環境,讓人才不僅能“召之即來”,更能“來之則安”。
“這里提供住房保障,讓我有家的感覺。”2019年大亞灣啟動“博士樓”人才安居工程,大亞灣區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黃遠東成為首批入住者。110平方米,精裝修,還有家電購置補貼,讓他感到很暖心。
進入新時代,惠州不斷完善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創新要素,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政策、最好的環境,為人才在惠創業、實現夢想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
實施“梧桐引鳳工程”,為兩大科學裝置、省實驗室建設500套優惠住房,盤活近4000套人才周轉房,在市中心核心地段配建31100平方米人才房,同時投入2700萬元裝修改造人才服務大樓,建立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窗口,提供子女入學、安居、出入境辦理等“一站式”優質服務,切實解好人才之憂。
實施“戰疫人才貸”,助力10家重點人才企業獲得低息無抵押貸款10.53億元,為30家重點抗疫人才企業申請授信15億元;認真落實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稅收優惠政策,為境外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申報退稅,切實暖好人才之心。
幫助人才解決好家里的“關鍵小事”,讓人才真正安心“做好大事”。去年8月,張春梅博士被引進到惠州學院。“讓我特別感動的是,惠州對待人才的服務態度特別好,特別暖心。”張春梅說,她一來到惠州,有關部門就幫忙協調解決好了孩子上學的問題,解除了她的后顧之憂。
抓人才就是謀未來,人才的格局決定著惠州未來發展的格局。一座各類人才積聚的城市,必然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踏上新征程,惠州將以更有效的工作、更完善的制度、更廣闊的舞臺、更細致的服務,真正實現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讓人才成長和城市發展相得益彰。
記者歐陽成 香金群 通訊員惠市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