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明博士。 記者王建橋 攝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順酐供應緊張蔓延2021年全年,直到當年12月,宇新股份發布公告,“年產15萬噸順酐項目”已產出合格的順酐產品,開始執行之前預售訂單。市場期待已久的新產能終于落地。
宇新化工位于大亞灣石化區,該項目的落地是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助理湛明全力參與推動的結果。2015年至2022年,重視創新開拓的湛明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改進工藝解決生產疑難問題,開發乙酸乙酯生產新方法、丙烯法生產異丙醇新工藝等,引進一流技術項目,助推公司各方面技術逐步向世界一流水準靠攏,成為大亞灣這片創新沃土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解決一個又一個生產難題
創新是什么?湛明坦言,創新是他學習、研究、工作追求的方向。
2015年,湛明從北京大學畢業,取得了博士學位。當許多人以為他會進入科研院所或高校繼續做基礎研究時,他卻受聘來到了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我希望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瓜熟蒂落,實現轉化。”
那年,油價一跌再跌,宇新化工也面臨多重危機,還發生了行業內少見的“化學跑酸事件”。當時,公司花費一億多元打造了異辛烷裝置系統,調試期間發現系統內存留很多廢硫酸,裝備無法繼續運行,這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湛明通過理論分析和實驗現場考察分析,提出用濃硫酸清洗裝置的方法,指出在不遇水的情況下,設備不會輕易被腐蝕。這一方法在業內聞所未聞,引起了不小爭議。公司聘請專家對此反復討論推敲,經過試驗后被采納,一個月后,異辛烷裝置重新運轉。
讓上億元的設備“起死回生”,湛明這次小試牛刀不但為公司解除了危機,也讓他在公司一戰成名,贏得同事們的信任。此后的歲月里,他與同事并肩作戰,解決一個又一個生產中的疑難問題。
把時間的維度拉長到7年后的今天再來看,如今,國家提出了“雙碳”目標,傳統工藝的創新優化有了更進一步的含義——生產同樣的產品,對傳統工藝進行優化后,只需更少能耗便達到更環保更安全的結果,實現對落后技術、落后產能的淘汰。
用4年時間研發出重要新生產工藝
創新往往是企業向上發展的新臺階。如今的宇新化工是獲得認證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但湛明入職前,宇新化工存在研發流程不完整、基礎研發人員缺乏、實驗設施欠缺等問題。作為企業開發部主管,湛明肩負著幫助企業“點亮科技樹”的重任。
搭建研發平臺、改造實驗室、組建研發隊伍,2016年,在湛明的牽頭努力下,公司研發團隊初步建成,他們開始了創新突破。湛明回憶,公司的拳頭產品是乙酸仲丁酯,當時公司希望進一步延伸拓展乙酸仲丁酯下游的新市場。經過大量研究,他們認為,可以生產丁酮。
在我國,丁酮是苯類等傳統溶劑的替代產品,也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有機溶劑,在工業領域具有廣泛的用途。根據生意社數據監測顯示,截至今年1月28日,國內丁酮市場出廠均價在12400元/噸,與1月1日相比,均價上調867元/噸,漲幅7.52%。
但是在傳統生產工藝中,丁酮和乙酸乙酯的生產能耗較高,其中,乙酸乙酯還會形成大量的廢水排放。“我們要生產丁酮和乙酸乙酯,就必須在工藝上創新,用先進的工藝實現更環保更低能耗的要求。”經過各種路徑篩選、反應條件篩選等實驗,在該項決策提出整整4年后,湛明終于在去年帶領團隊完成了丁酮和乙酸乙酯新生產工藝路線的開發。
采用新的生產工藝,生產丁酮的能耗只有傳統工藝的30%,生產乙酸乙酯的能耗只有傳統工藝的50%,且不產生廢水,被譽為業界顛覆性的創新發明。目前,該年產10萬噸丁酮聯產13萬噸乙酸乙酯項目已進入前期設計階段,落地大亞灣石化區,建成投產后將給公司帶來20億元的年產值,稅收加利潤將達到5億元。
引進一流技術確保落地項目先進性
從改進工藝解決生產疑難問題到引領創新,開發出丙烯法生產異丙醇新工藝、丁酮和乙酸乙酯新工藝,在湛明的帶領下,近年來,宇新化工開展研發課題50余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30項。同時,他著眼全球制定企業戰略規劃,為企業引進一流技術,確保落地項目的先進性。
他建議公司建設順酐項目,并引進國際最先進的正丁烷氧化制順酐工藝,助力公司完成順酐項目布局;為公司引進優質的丙酮加氫制異丙醇技術等,促使公司戰略定位更為高端、各方面技術逐步向世界一流水準靠攏。
近年來,惠州搶抓機遇,大力構建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各類資源向優質項目傾斜,持續提高政務服務水平,當好“店小二”。作為惠州該產業集群中的一員,宇新化工有外部環境加持,內部進行前瞻布局并注重創新,已成長為目前華南地區規模較大、技術先進、產業鏈完善的碳四深加工企業。
湛明的研發成果落地開花,他的個人發展也收獲甜美果實。今年1月24日,宇新股份發布公告,湛明被聘任為公司副總經理。
從2015年來到大亞灣,湛明見證了惠州日新月異的發展。“惠州產業轉化力很強,在從1到100這個環節有非常強的產業基礎,對創新的需求非常多。”湛明稱,近年來,惠州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和服務,“2+1”現代產業集群加速形成,為人才創造了良好的發展平臺,他將帶領企業發揮所長,為惠州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創新力量。
記者馮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