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漢營。記者朱金贊 攝
去年,我市國有企業惠州市建設集團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優異的年度答卷: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沖擊下,該公司業績實現逆勢增長,全年生產經營收入突破5000萬元,創公司成立以來歷史最高值。
該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曹漢營把握時代與行業發展脈搏,帶領企業在新一輪國企改革征程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業務由單一的施工監理向全過程咨詢轉變,還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成為我市監理領域的排頭兵和標桿企業。
革新謀破局 改革激勵機制,拓寬企業經營發展道路
2013年,曹漢營開始擔任惠州市建設集團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此后我市國有企業轉型發展進入重要時期。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在此大背景下,惠州市啟動了國企改革謀劃,堅持問題導向,促轉型、謀升級。時年39歲的曹漢營被選拔為該公司的第四任總經理,也是領導班子成員里最年輕的一位。
“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的建設發展,都離不開人,人是第一位的。”曹漢營說,他一邊大力推動企業拓寬發展路徑,實施多渠道聯合經營,實現多條腿走路;一邊完善用人留人引人激勵機制,帶頭打造有利于年輕員工成長的發展平臺,實行多勞多得機制,激發年輕員工創業拼搏的干勁和熱忱。同時,他注重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豐富企業員工組織生活,增強員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在企業內全面構筑起“團結、誠信、拼搏、創新”的企業精神。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系列改革剛完成,公司即迎來了2016年的市場復蘇,曹漢營帶領員工在市場上大展拳腳,當年即實現營收超3000萬元。
轉型謀發展
增強綜合實力,推動業務向全過程咨詢轉變
從2016年起連續5年間,公司的年營收都在3000萬至4000萬元區間徘徊,曹漢營著急不已。“這意味著,我們進入了瓶頸期。”
一邊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一邊是行業發展走到了十字路口——要不要取消監理制度?曹漢營稱,當時這在社會引發了大討論,深圳還試行部分項目取消監理。直到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文一錘定音,出臺《關于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
“這份文件為監理行業指明了向全過程工程咨詢發展的路徑,從根本上解決投資者或建設單位的綜合性、一體化咨詢服務需求問題。”曹漢營敏銳地把握住了這一行業變化的信號,深入研究政策,帶隊前往長三角考察學習,帶領企業參加行業最高規格的論壇。曹漢營以把握住時代發展脈搏為契機,推動公司業務從單一的施工監理向全過程咨詢擴展,增強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為了提升和豐富公司資質和資信,他帶領員工們攻下一個又一個行業資質。今年將全力爭取工程咨詢資質,“拿到該資質,就意味著我們全過程咨詢的最后一塊拼圖被拼上了,標志著我們真正搭建起全過程咨詢的硬件平臺。”
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的戰斗力也不斷增強。如今,獲得全國注冊監理工程師資格的就有47人,他本人也先后獲得全國注冊監理工程師(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全國注冊一級造價工程師(水利工程)等多項執業資格,成為惠州市監理行業的領軍人物。
經過這一輪轉型升級,企業進一步煥發出勃勃生機,去年,該公司的造價咨詢項目正式落地,達到20多個。公司的營收數據對此也有所佐證,去年,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公司全年生產經營收入逆勢增長,突破5000萬元,創歷史最高值;上繳稅金400多萬元,獲得凈利潤65萬元。
與2013年相比,公司資產總額增長225%,經營收入增長108%,稅金增長121%,凈利潤增長93%,有效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創新謀突破
解決技術難題,帶領公司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廣汕高鐵今年迎來了建設高峰期,廣汕高鐵羅浮山站配套工程也正在緊張施工中,計劃今年建成。近日,曹漢營的身影出現在該工程現場,他帶隊巡視檢查項目的質量和安全生產情況,指導一線的監理工作。
從2013年起擔任公司總經理以來,曹漢營仍保持每月定期對公司在監項目巡視檢查的習慣,他或擔任公司重點項目的總監,或擔任技術顧問。作為從基層的技術崗位成長起來的總經理,曹漢營非常清楚技術突破的難度和重要性。
“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甚至可以說創新對企業來說,是不進則退的事情。”為此,他帶領公司技術骨干團隊攻克監理工作中遇到的技術性難題,解決和突破影響公司監理工作發展的瓶頸。公司成功在去年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成為業界少數獲得該認證的企業,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惠州業界的領軍地位。
去年,該公司在美好創億云平臺研發生產項目中采用行業新型的BIM技術,施工管理效果更獲得了省級專家組的肯定,項目獲得了“2021年廣東省建設工程優質結構獎”。此外,該公司監理的項目每年都有獲評省、市“優良樣板工程”“安全文明示范工地”等獎項,在惠州行業市場中樹立和打響了“集團監理”的硬招牌。
帶出了一支富有較強戰斗力的監理團隊,給企業點亮“科技樹”,曹漢營表示,他愿當企業發展的“繼往開來者”,帶領企業團結、誠信、拼搏、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記者馮麗均 通訊員林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