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來說,去年和今年頗具紀念意義:去年,是TCL成立40周年;今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迎來履職的第20個年頭。近年來,以TCL為代表的中國跨國企業聚力“雙循環”,在全球化布局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東生圍繞中國企業加速全球化、助力“雙循環”,提出了《關于推動中國制造產業升級構建全球產業鏈的建議》。
據悉,李東生連續兩年在全國兩會期間就全球化提出建議。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提出《關于支持中國企業強化雙循環、加速全球化的建議》。他表示,中國不少企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因此需要“走出去”將競爭優勢擴展到全球市場。
增強全球化經營能力和強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建設是中國企業必修課
202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26.6萬億元,占全球比重近30%,但也面臨著“前后夾擊”的困境和發達國家的“創新圍剿”等問題。要維護中國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持續促進中國產業邁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對中國企業而言,增強全球化經營能力和強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建設是一門必修課。
“要全面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國內、國際雙循環缺一不可。”李東生表示,“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二是全球競爭能力。對制造業而言,全球競爭能力意味著要進行全球化產業布局,在全球范圍內與跨國巨頭競爭。”
“關鍵是要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國產化率,完善中國制造全產業鏈建設。”李東生建議,可以先支持產業基礎較好、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的龍頭企業向產業鏈上游進軍,提升關鍵領域和環節的國產化率。同時,要注重“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完善中國制造產業鏈布局。李東生說,建議國家一方面利用本輪產業鏈重構機遇,推動制度型開放,吸引高科技制造業企業來華投資設廠,形成產業集群;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中國行業龍頭企業將工業制造優勢延伸到海外,設立研發和生產基地,加快建設全球產業鏈。此外,充分利用中國經濟體量和龐大市場,幫助中國企業提升行業地位和國際競爭力。
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和產業鏈集群化
記者注意到,基于國內完善的產業鏈布局和20年全球化發展經驗,TCL在“雙循環”相互促進方面已經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李東生說,去年是TCL實施“全球領先”戰略的開局之年,盡管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但TCL的全球化業務卻呈現逆勢增長勢頭,海外實現營收預計超1100億元,增長超55%,這表明TCL的全球化布局趨于完善。
據介紹,在全球產業鏈方面,TCL也進行著積極調整。截至目前,TCL已在全球布局42個研發中心、32個制造基地,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產品種類涵蓋空調、智能移動及連接設備、冰箱、洗衣機、健康電器等。
目前,TCL在全球范圍內的產業布局與業務出口已形成“相互促進”關系,一方面通過全球化布局降低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規避貿易壁壘,推動海外營收,另一方面則通過業務發展不斷拉動出口增長,形成放大效應。
“根據經驗,我建議加大力度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李東生說,可根據亞洲周邊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具體情況,利用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和產業鏈集群化。
記者劉煒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