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勵在車間了解生產情況。記者王建橋 攝
在惠州工作第六年,陳瑞勵依舊忙碌。她如今是一位優秀的企業領航者,獲得公司上下和客戶的一致認可。她全力推進的萬盛興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園已拔地而起,智能化系統讓機器設備成為“打鐵漢”,技術工人化身“鐵軍師”。
這位90后“企二代”,身處中國制造業生產模式深刻變革的時代,立志成為“創二代”。她堅持科技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發揮所學的專業特長,主導企業向數字化、智能制造領域進發,朝著“智慧工業”目標前進。
從歐洲回國投身制造業
陳瑞勵回國的念頭,在一次父女談話中形成。
陳瑞勵的父親陳萬強于1993年創立萬盛興,以“一輩子精心打鐵”的工匠精神,在汕頭、惠州兩地布局發展,將萬盛興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擁有1600多名員工的集團型企業。
陳瑞勵回憶,2015年底父親到歐洲考察時,她已經在美國財富五百強企業康明斯工作約兩年,習慣了歐洲的生活,事業也處于上升期。“記得我和爸爸當時在德國見面,我們父女對中國制造業轉型有著相同的認識,也深感智能化的必要性。”父親希望有專業知識、又在知名企業鍛煉過的女兒回國創業,實現人生價值。幾番思考后,陳瑞勵決定回國。
接手企業經歷很大困難
2016年9月,25歲的陳瑞勵回到惠州,進入萬盛興。
陳瑞勵很清楚當時自己的角色,她把自己當做一棵小苗,到工程、品質、人力資源、商務等部門歷練,不僅熟悉了公司的基本情況,也把公司的管理流程、體系進行梳理提升,推進企業管理向規范化轉變。
經過歷練,陳瑞勵在2019年接棒父親成為萬盛興的總經理。這三年里經歷的挑戰,讓陳瑞勵記憶猶新。“回國接手企業后,我覺得求學時的難都不算什么。”
經過前期的努力,萬盛興不斷進行自我技術革新和創新,開發、設計、生產精密模具、精密五金和鈑金結構件,產品涵蓋高端網絡通信服務器、網絡機箱機柜、背光模組件等,優質的產品及技術服務贏得了華為、中興、TCL、創維、松下、比亞迪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高度信賴。
作為“企二代”,陳瑞勵明白自己站在父輩的肩膀上起步,面對的企業有著技術、人才、管理的沉淀,必須投入更多精力。“繼承企業,需要繼往開來。”對陳瑞勵來說,接手企業不僅要獲得公司的認可,更要獲得客戶的認可,“客戶不會因為你年輕就給你時間成長,他們需要的是你能與他們同步前行。”
隨著制造業的發展,萬盛興客戶的需求也在變化,對產品的要求更高端、更精密,向科技要效率與質量,從“制造”邁向“智造”,規范化、流程化、數據化的管理以及數字化升級成為陳瑞勵接手企業管理后最主要的任務。
主導公司向“智造”進發
陳瑞勵坦言,2020年自己“從年頭到年尾都過得十分難忘”。
她回國那年的年底,萬盛興全資注冊成立廣東萬盛興智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始正式走向智能裝備領域,依托萬盛興精密技術(惠州)有限公司和廣東萬盛興智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雙實體,著力打造智能技術產業園,構建智造平臺,推進產、學、研、用的實踐和創效。
這項工作,一直由陳瑞勵主導。“國內企業已經認識到智能化、數字化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性。”陳瑞勵一直推進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我們的產業人口紅利已經逐漸減退,未來的工廠流水線上,機器操作成為必然,九年義務教育、高職院校機制下的年輕一代就業群體更多是成為技術工人。”
為了支持自身與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萬盛興開始籌劃研發、生產與銷售智能裝備、非標自動化設備,提供智能技術整體解決方案,并逐步在萬盛興工廠內的各個場景實現半自動化與自動化。
2019年9月,萬盛興智能技術與機器人制造項目動工。作為廣東省重點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6.5億元,建設鈑金自動化生產示范車間、智能制造車間、研發樓、工廠配套、生活配套等,打造萬盛興在惠州仲愷的智能制造基地。
這是陳瑞勵主導推進建設的基地,她全力以赴。2020年是項目建設關鍵時期,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企業遭遇重大考驗,陳瑞勵幾乎以公司為家,帶著企業穩步向前。如今,萬盛興已發展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專精特新企業,擁有121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發明專利。讓陳瑞勵更有成就感的是,萬盛興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園拔地而起,項目順利投產運行。同時,萬盛興與高校之間的產學研對接、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的共建也開展起來了。
回憶過去幾年的經歷,陳瑞勵說,將寶貴的青春投身事業,不能用得失來衡量,“你經歷了,把自己練出來了,企業會帶給你成長”。
建言助力新型工業強市建設
在惠州6年,陳瑞勵深深愛上這座美麗的城市。
2019年,28歲的陳瑞勵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陳瑞勵牢記黨員身份,每一次都認真參加公司的黨支部學習培訓。
回國以來,陳瑞勵感受到國家的高速發展。惠州聚焦做強實體經濟、創新驅動發展,建設新型工業強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讓陳瑞勵備受鼓舞。
今年市兩會上,作為市人大代表的陳瑞勵為惠州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獻策。陳瑞勵認為,惠州引進大量重點產業項目,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3+7”工業園區蓬勃發展,將釋放巨大的產業能量,她建議進一步鼓勵支持專業協會鏈接在惠大中小企業的研發、技術、工廠、采購等資源,一方面促進來惠產業的能量釋放,另一方面拉動惠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助力新型工業強市建設。
“此心安處是吾鄉。惠州這座城市擁有良好的產業環境,交通便利,開放包容。”陳瑞勵希望,這座城市能吸收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在惠州留才、留智、拓發展、惠城市。
記者李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