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于惠東港口的海上風電項目。 下:德賽電池生產車間。
豐達電廠二期擴建項目。
在惠東縣黃埠鎮,海風帶動100多米高的海上風車轉動,中廣核惠州港口-海上風電項目生產的“綠電”點亮萬家燈火,每年節約標準煤2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8.8萬噸。
再把鏡頭轉向仲愷高新區,億緯鋰能投資2358萬元建設的近零碳工廠試點示范(一期)項目已通過專家驗收,工廠擁有高度自動化制造設備及高度數字化能源管理機制,能通過碳減排、碳管理、綠色能源替代實現能耗強度(萬元產值能耗)下降8%,碳排放強度(萬元產值碳排放)下降10%。
……
綠色低碳發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惠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國家、省關于碳達峰碳中和以及節能降碳的工作部署,協同推進節能降碳各項工作,加快發展綠色清潔能源、推動企業節能技改、提升全市能源利用效率,全社會形成節能低碳、綠色發展的濃厚氛圍,綠色低碳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多領域節能降耗
“十四五”前兩年全市能耗強度累計下降約10%
登上南方電網廣東惠州周轉倉的屋頂,目之所及是一片片深藍色的光伏發電板,“這里光伏面積有1100平方米,年產17.02萬度‘綠電’,讓倉庫實現‘綠電’供應自給自足,余量上網銷售。”惠州供電局供應鏈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徐建鋒介紹,2021年惠州周轉倉開啟綠色化、智能化改造,采取節能、節水、減排等一系列措施,經第三方測算,改造后的倉庫年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01噸。2023年9月,該倉庫成為南方電網首個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評定的一級綠色倉庫和三星級零碳倉庫。
2023年,恒力(惠州)產業園PTA項目建成投產,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它是惠州近年聚焦產業延鏈強鏈補鏈引進的百億級重大項目,采用了一系列行業領先的綠色化、智能化PTA生產工藝技術,具有投資規模大、生產能力強、工藝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等特點。
節能減排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撐。惠州始終堅持把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作為重中之重,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等工作,不斷提高各領域能源利用效率。
一方面,惠州在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各領域大力推動節能管理,不斷提高各領域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惠州加強了節能審查源頭把控,對新上項目強化能耗雙控影響評估審查,優先支持低能耗、高產出的項目建設,引導能耗指標要素向低能耗、高工業增加值的優質產業項目傾斜,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同時,結合項目的生產工藝、主要用能設備、節能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節能工作意見,最大限度優化新建項目能效水平。
例如,位于大亞灣的某化工項目能耗總量較大且涉及原料用能,項目能耗核算比較復雜。市能源和重點項目局邀請省內節能方面專家協助企業對項目用能進行全面核算,科學準確核定了項目用能,并提出了優化蒸汽換熱裝置、尾氣余熱回收利用、采用變頻節能電機等節能措施建議,有效提升了該項目能效水平。
據統計,“十四五”前兩年,全市能耗強度累計下降約10%;全市節約型機關建成比例達81%,超額完成了省下達的創建任務。
綠色能源支撐
清潔能源裝機993.2萬千瓦,占比78.88%
隨著綠色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協同發展成效不斷顯現,綠色低碳正日益成為惠州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2023年8月30日,在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豐達電廠二期天然氣發電擴建項目兩臺46萬千瓦級發電機組如期全面建成投產。
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在全球首臺套應用高性能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機組效率達60.67%,在全省F級燃機中發電效率最高、能耗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常規火電的一半,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為零,煙氣排放指標居國際一流水平。”至此,豐達電廠一、二期項目總發電容量達128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38億度。
在惠東縣港口濱海旅游度假區南部海域,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項目于2023年12月初全部并網投產,是國內首個完成地勘當年即建成投產的海上風電項目。該項目每年可為廣東省提供清潔電力約30億度,等效減少標準煤消耗約1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35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6700公頃。
在惠東縣黃埠鎮,太平嶺核電項目一期工程1號機組日前順利完成冷態功能試驗,標志著工程建設從設備安裝高峰階段切換至聯調試驗階段;2號機組工程總量累計完成55.83%,大件核心設備陸續到場安裝,朝著2025年底并網發電的目標扎實推進。同時,二期工程3、4號機組核準事宜也于2023年12月底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項目開工前各項準備工作正有序推進。
廣東太平嶺核電項目總投資1200多億元,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機組,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發電500多億度,每年新增供電量約占大灣區目前用電量的7%,且每年可減少原煤消耗約1512萬噸、減少向環境排放二氧化碳約4160萬噸,環保效益相當造林近11.3萬公頃,創造綠色GDP200多億元。
在惠東縣高潭鎮,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電站主體工程正在加快建設,這是我國首個400兆瓦級超大容量變速抽水蓄能工程,也是我國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重點項目。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1200兆瓦,總投資83億元,年設計發電量15.6億度,計劃2026年底前投產發電。屆時,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45.6萬噸,相應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2.6萬噸,并可以通過改變轉速,靈活調節功率,讓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出的電能更加穩定地接入,有效促進更多清潔能源的消納。
……
當前,全球能源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正是我國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的“中國方案”。
惠州是這個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惠州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加快推進一批清潔能源重點項目建設,在臨海地區構建形成以核電、風電、天然氣發電等為重點的清潔能源產業項目群,積極發展新型儲能產業,加快打造大灣區清潔能源中心和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一方面,與廣東電網正共同推進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國領先的地市級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全力支撐新能源并網消納。
截至目前,惠州電源裝機達到1259.2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993.2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78.88%。“十四五”期間,中廣核太平嶺核電一期、國能二期熱電聯產等一批重點電源項目也將陸續建成投產,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清潔能源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依托“2+1”現代產業集群優勢,2023年惠州正式吹響競逐新型儲能賽道的沖鋒號,助力我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據統計,2023年全市建成及在建儲能電站項目72宗,總規模352.36MW/513.53MWh。
產業轉型升級
現有2個國家級綠色園區3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
2023年12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2023年度綠色制造名單,惠州市德賽電池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這是惠州歷年來一次性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數量最多的一次。
走進惠州市德賽電池有限公司惠南工業園展廳,戶用儲能產品、數據中心UPS鋰電、光儲充一體化解決方案等產品應有盡有。近探園區,只見4座儲能集裝箱化身大型“充電寶”,夜間蓄電、白天放電,不但幫助企業節約電費,還助力電網削峰填谷。
新發展階段下的綠色制造,是一種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現代化制造模式,旨在充分利用各種新材料、新技術和新方法,實現制造業的節材、節能,并減少各類不利于生態環境的排放,以制造模式的深度變革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通過技術改造,打造綠色工廠、推動綠色制造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產業節能降碳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惠州市貝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廠內,一套“空壓機+儲能+充電樁+光伏+代維”綜合能源利用體系正不斷幫助企業節能、增效。該工廠于2020年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截至2023年8月,其替代電能高達3729萬千瓦時,累計節約投資成本約3069萬元、用電成本約650萬元。
如今,在惠州像貝特瑞新材料這樣通過引入“儲能、光伏+”綜合能源系統,實現節能降耗、降本增效的案例越來越普遍。
不只在生產端,不少企業還在運營端推動技術改造,實現節能降耗。位于大亞灣開發區的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近2萬名員工,居住在廠區內的員工洗浴需要用到大量熱水。為此,公司引進余熱回收機,利用空壓機工作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壓縮熱,接入水箱加熱水,每年可為該公司節約180噸標準煤,節省117.6萬元電費。
當前,我市正迎來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時期,“2+1”現代產業集群建設加速,“3+7”工業園區持續提質增效。隨著新項目上馬勢頭旺盛,用能需求日益增長。如何推動重點企業節能挖潛,實現制造業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升級成為其中的關鍵。
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惠州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圍繞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重點行業,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和生產制造全過程的綠色化,組織開展國家級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創建,持續推動新型工業化。
據統計,2023年,惠州完成30家重點用能工業企業節能診斷服務工作,預計總節能量(當量值)達3.14萬噸標準煤、減碳量6.13萬噸;大亞灣石化區、仲愷高新區2個園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34家,開發綠色設計產品286種,創建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家,綠色制造名單數量持續走在全省前列。
不僅如此,我市還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推進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持續提升。
該負責人介紹,清潔生產是一種整體預防的策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益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推行清潔生產是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截至目前,我市累計通過自愿清潔生產審核企業數量達1247家。
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全市工業產值和工業投資高速增長的同時,惠州全市規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持續下降,企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在資金政策支持方面,我市先后出臺“實體經濟十條”“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條”等支持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措施。2023年,我市還推動企業獲得省級節能降耗專項資金500萬元,同時充分發揮市級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2023年市級財政資金分別安排740萬元支持9個制造業能效提升項目、100萬元補貼5個節能示范項目,進一步推動企業節能降耗。
專家觀察
廣東中益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益民:
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賦能企業綠色升級
廣東中益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惠州從事節能技術服務十多年,積累了大量技改經驗,并在2023年12月成立了節能低碳研究院。日前,該公司董事長、研究院負責人李益民接受記者采訪,分析惠州節能降碳形勢,并對企業升級改造提出建議。
李益民認為,“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戰略使得節能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惠州聚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對節能降碳的需求非常大。
其中,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惠州的核心產業之一,是智能制造技術的聚集產業,也是出口貿易的主要產業。當前,國內外高端電子信息品牌高度契合全球氣候應對變化管理機制,特別是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實施,眾多歐美品牌提出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要求,倒逼供應鏈相關產業要竭盡全力去解決原材料、生產、運輸等過程中的碳排放問題。那么,在生產過程中的能源高效利用、清潔化利用成為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剛需。
在石油化工領域,惠州以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為戰略目標,需要在工藝水平、能源利用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爭做世界一流。因此,工業企業節能降碳、追求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成為當前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的重要舉措。
李益民建議,數字化、智能化是推動產業升級和變革的重要技術手段,落到實處就是可以使企業運行設備更加安全、高效和節能,是企業技術改造的主要方向。
具體到技術改造過程中,大部分企業還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的通病。企業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前期的建設成本,卻忽視后期設備運行成本,殊不知在設備的全生命周期15~20年內,建設成本只占整體成本的5%~10%左右,運行成本占90%以上。
對此,企業必須要轉變思想,從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在前期建設的設計選型階段考慮設備整個生命周期的運營能耗、成本問題,從而真正實現節能降耗。
記者馮麗均 謝寶樹 邱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