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鳥在惠東的紅樹林愜意棲居。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夏日的惠州,綠意流淌于天地之間,碧水在風光旖旎的城市里蕩漾……在這里,抬頭可見湛藍的天空、蹁躚翱翔的群鳥,低頭可見樹幽花麗、滿地綠意,藍綠之間相互映襯又相互融合,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近年來,惠州市生態環境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這一中心,緊盯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污染防治攻堅重點任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綠水青山“好風景”成為高質量發展“好前景”。
向綠而行,擦亮發展底色
白天綠意蔥蘢,繁花似錦;夜晚水光瀲滟,美不勝收……今年以來,惠州以“氣質穩”“水質清”在短視頻平臺上意外火爆“出圈”。
意外火爆的背后,實則是惠州持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
近年來,我市始終把保護好、修復好、建設好生態作為重中之重,堅持一體推進、通盤考量。在廣大市民的監督支持和自覺參與下,全市上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大力推進社會經濟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并取得顯著成效。
一組數據可以印證惠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也可以見證惠州全市上下努力書寫綠色發展“新答卷”的不懈努力:
今年1~5月,我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4%,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64,均排名珠三角城市第1,空氣質量穩居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列。今年1~5月,全市19個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優良水體比例94.7%,劣Ⅴ類比例為0。土壤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穩定,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國考點位水質全部達標。
近年來,惠州以“守護一城山水”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生態立市,環境優先”理念指引下,惠州遵循自然規律,采取嚴厲舉措,對生態環境突出問題、“老大難”問題等進行系統治理、系統修復、系統保護,打通“關節”與“經絡”。通過“人防”與“技防”結合,不斷加強日常執法巡查并強化技防能力,全面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效能持續提升。
在“碧水保衛戰”中,我市深入系統開展河涌整治,不斷完善城市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湖生態環境。截至2023年,全市共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121座,總處理能力達到264萬噸/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為84.8%,全市累計完成碧道201.91公里,為惠州扮靚城市“顏值”、提升城市品質作出積極貢獻。
在“藍天保衛戰”中,我市更是多管齊下,全力守護“惠州藍”。從污染減排、機動車尾氣排放控制到建筑工地“七個百分百”防塵;從惠東平海電廠邁向“超低排放”,到重點行業企業紛紛實施減排改造;從科技加持將污染源盡收眼底,到走航監測大氣污染,一個個“神器”讓污染物無處可逃……2023年,我市啟動13次持續49天的輕度污染天氣應急預警,成功搶回17天預測有超標風險的天數。
如今,一幅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人水和諧的生態畫卷已在惠州大地上緩緩鋪展開來。
優化服務,環評審批再提速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2020年以來,我市推進生態環境事項多項改革,致力生態惠民,讓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不到一個月就拿到環評批復,我們項目可以盡早開工了。”位于大亞灣石化區的某企業工作人員為我市生態環境部門點贊,該企業提交環評報告書后,工作人員靠前服務,迅速受理,辦結時間較預計時間提前30天,為企業“贏”得更多時間,提前投試產。
環保事項跑出“加速度”,得益于惠州生態環境部門出臺實施的優化環評審批服務助力高質量發展15條措施,以及環評審批規范化系列文件。今年5月,我市發布全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動態更新成果。在此基礎上,持續推行環評審批正面清單改革,全面實施規劃環評與建設項目聯動、告知承諾制審批和“預評預審”制度,進一步加快了審批速度,提升了服務質量。
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生產力要素之一,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打通服務重點企業、重大項目“最后一公里”,我市始終樹牢“項目為王、落地為要”發展理念,市生態環境局專門組建專班,通過提前介入、主動服務、精準對接等多種方式,實行重大項目環評審批“綠色通道”“一對一”跟蹤服務,推動埃克森美孚惠州項目、恒力(惠州)PTA項目、中海殼牌惠州三期項目、廣東太平嶺核電工程建設項目一期工程等重點項目審批。今年以來,累計完成省、市重點項目環評手續277宗,其中多個項目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
在靠前服務方面,市生態環境局深入調研,局主要領導奔赴縣區一線,采取小范圍座談的形式“解剖麻雀”,研究突出問題。與企業代表座談交流,對企業代表提出意見建議,堅持解決問題“不過夜”;對于未能現場解決的,形成問題清單交辦研究解決,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
用心扮靚每道景觀,用情服務每宗事項。也正因為如此,我市斬獲了多項省級榮譽——
連續4年在全省環境保護責任暨污染防治攻堅成效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連續4年收到省生態環境廳來信表揚,連續5年在全市績效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市生態環境局在2023年廣東省垃圾焚燒行業生態環境執法技能競賽中獲“團體一等獎”和現場執法檢查第二名;在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活動中被評為“表現突出集體”;被評為2023年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表現突出集體;在第四屆廣東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大比武中獲“團體二等獎”……
利劍出鞘,筑牢生態安全底線
率先開展“四不兩直”專項行動,圍繞重點領域重點園區開展督查,幫扶企業完善環保治污設施;
強化常態化執法監管,去年全年出動執法3.6萬人次,檢查企業1.33萬家,辦理行政處罰案件330宗,處罰金額4711.6萬元;
2023年,涉嫌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機關案件7宗,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
近年來,我市持續優化環境監管執法方式,打出呵護綠水青山的系列“組合拳”,讓執法更有力度,幫扶更有溫度。利用無人機、走航車、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提升排查效率,充分分析生態環境數據,加強數據研判和結果運用,通過遠程執法實現智慧監管。
嚴格依照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裁量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工作,全面推行29項輕微違法不予處罰清單,細化從輕處罰的裁量標準和免于強制執行的適用情形,2023年以來,免予或從輕處罰累計290宗,累計為企業“減負”3500多萬元,落實嚴格執法和柔性執法相結合。
環境保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將以更強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進一步狠抓落實、提高效能、從嚴執法、服務發展,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讓綠水青山美麗風景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美好前景,為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惠環宣